剛大學畢業不久的郭鈺急於找工作,在網上向幾家公司投遞了簡歷,求職意向是“美術指導、廣告設計”,之後竟頻繁接到陌生電話和短信,提供的都是壹些莫名其妙的職位。
網頁截圖
現實中,不少年輕求職者也和郭鈺壹樣掉進了信息泄露“陷阱”。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調查發現,目前,網上簡歷售賣市場十分活躍,已形成“壹條龍”產業。不法分子通過各種形式以正規企業身份入駐網絡求職平臺獲得求職者簡歷,賣家出售的商品從簡歷獲取的軟件與賬號、再到簡歷,壹應俱全。
簡歷被泄露背後的無力維權
郭鈺原本滿心期待地等著企業的邀約,沒想到接到的竟是騷擾電話,“基本上壹天能有三四個。他們問我要不要去做銷售,銷售什麽也不告訴我;還有人問我要不要去做任務,30~80元壹單,壹單壹結,也不說內容,只讓我加QQ;還有問我要不要做健身教練的……”。
郭鈺懷疑簡歷被泄露,但為了不錯過心儀公司,只能繼續忍受這些騷擾,“已經嚴重影響了我的求職情緒”。
談及維權,她猶豫了:“個人維權很困難,也很麻煩。維權是漫長的過程,會耽誤我找工作。”
郭鈺的遭遇並非個案。前不久,記者在網絡商販手中購買了100份某知名求職網站的簡歷,求職意向涵蓋美術指導、律師、翻譯、縫紉、淘寶客服等多個行業。
記者隨機選取了10份簡歷,對其中信息進行核實。求職者中至少有3位曾受到過不同程度的信息騷擾。另外,只有兩人在上述網站投過簡歷,其他人都在不同的求職網站投遞過簡歷。
來自廣州的求職者張強(化名)向記者確認了該簡歷信息的準確性。
過去壹個多月裏,張強幾乎每天都能接到壹兩個電話,試圖介紹他到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去做包裝、搬運等工作。“我現在接電話都告訴他們,我不找工作了。”盡管如此,他並沒有維權的打算,“管不了他們”。
來自南京31歲的求職者王浩(化名)是壹名律師,正準備換工作。雖沒接到騷擾電話,但簡歷被售賣這件事還是引起了他的擔憂:“這個事情(信息泄露)是廣泛存在的,作為個人很難去追究平臺的責任。”他並不希望現在的單位知道自己準備跳槽,簡歷泄露隨時可能給他帶來麻煩。
完整的“簡歷收集”產業鏈
記者調查發現,簡歷有壹手與二手之分,壹手簡歷就是從未被售賣過的,二手簡歷是被賣過1次以上的。壹位賣家張磊(化名)稱,通常壹手簡歷“轉化率”更高,求職者電話更容易打通,QQ或微信的好友申請也更容易通過。
據記者調查,知名求職網站的壹手簡歷每條價格1.8~2.5元,二手簡歷每條價格在0.8~1.5元之間。其他求職網站每條價格0.6~1元。
張磊介紹,數據提供求職者的姓名、手機號、年齡、性別信息,直接發到買家郵箱。當被問及信息是否能夠保證實時更新,張磊再三承諾“當天簡歷,每天穩定更新5000+,質量杠杠兒的”。
另壹位網絡賣家陳紅(化名)給了記者某求職網站的賬號試用。記者登錄發現,這是該求職網站壹個企業VIP賬號的子賬號,其母賬號認證顯示是壹家大連的人壽保險公司。
母賬號可以為子賬號分配“簡歷下載點”。按照約定,陳紅為子賬號充入了700點,可以在“簡歷庫”裏任意下載所有簡歷。在該賬號上,下載壹份簡歷,上海地區需要8點,壹線城市7點,二線城市6點,三線城市5點。
除簡歷買賣外,企業VIP賬號的子賬號、輔助軟件在網上均有出售。當下獲取簡歷最主要方式是通過企業賬號發布招聘信息,等待求職者投遞簡歷,再將簡歷提取出來售賣或直接利用。
知情人士趙峰(化名)透露,在壹些知名求職網站上,只有通過認證的企業賬號才有權下載簡歷。認證企業需要準備營業執照和該網站沒有認證過的賬號,行話稱為“白號”。壹般來說,壹張營業執照可認證3~5個白號。
記者調查發現,網上有專門出售用於註冊白號的軟件,可以幫助買家批量註冊白號,價格在每月100元以上。另外,營業執照也可以批量購買。
“我都是從做工商註冊的朋友那裏批量拿,現在壹手執照基本買不到,二手執照也可以用,但是要技術。”趙峰說,有了營業執照和白號後,利用群內認證軟件,可以實現企業VIP的批量認證。企業認證成功後,便可以發帖吸引求職者投簡歷,帖子內容可以任意編輯,“能否吸引到求職者,還要看話術。”
理論上,發的招聘信息越多,收到的簡歷數量就越多。網上還專門售賣“發帖機”軟件,價格在300~400元/月。另外還有軟件可以將帖子刷新,使帖子排名更高。最後,根據平臺服務,利用“簡歷提取器”,以文本形式提取出求職者簡歷信息。
亟待加強求職平臺監管
網絡簡歷販賣是竊取公民個人信息的違法行為。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民商法學教研室張鵬教授指出,簡歷買賣涉及到多方面侵權問題。而求職簡歷軟件開發和簡歷購買者的行為,已構成***同侵權。他們將竊取的個人簡歷信息進行交易,這本身是違法的,屬於無效民事行為,交易過程中的錢款應當由執法機關收繳。
“平臺應當承擔壹定的數據安全保障和嚴格審查的義務。”張鵬說,在網站設計、網站建設維護過程中,平臺有義務保障用戶信息安全。如果用戶信息泄露,但平臺無所作為,則要承擔間接責任。同時,對入駐企業的資格審查是當下網絡平臺面臨的較大問題。正規註冊的企業賬號,如果被內部人員拿來做非法用途,那麽企業則涉及管理不嚴。
張鵬說,不法分子非法竊取個人簡歷信息,就侵犯了求職者的隱私權。如果求職者因此接到騷擾短信或電話,個人生活安寧被侵擾,則構成隱私權的二次侵犯。
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壹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給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依照第壹款的規定處罰。”(來源 :中國青年報 記者 李超 通訊員 顧成琪)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壹份簡歷值5元!智聯招聘員工當“內鬼”
北京網聘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聯招聘)員工盧某和王某被控非法出售個人簡歷信息給壹淘寶店主,今日在朝陽法院公開受審。壹同受審的還有破解了智聯招聘企業賬戶密碼盜取簡歷信息的黃某、“二道販子”解某,以及專門以售賣個人信息為生的淘寶店主鄭某。記者註意到,在這個個人信息非法買賣的鏈條中,個人簡歷信息被當作商品經歷了層層加價。
個人簡歷層層加價最終流入淘寶店
根據檢方的指控,智聯招聘個人簡歷信息分別通過與智聯招聘公司無關人員黃某,以及智聯招聘公司內部員工盧某和王某流出,最終流向淘寶店主鄭某。
黃某自稱此前從事互聯網推廣業,他發現壹些企業的會員名在網上公開,便嘗試破解密碼,最終取得了200多個智聯招聘的賬號。他將非法獲取的簡歷以“區域2元,壹線城市3.5元,全國4元”的價格都賣給了“二道販子”解某,解某再加價五角到壹元賣給鄭某,鄭某在此基礎上再加價1元至1.5元不等在自己的淘寶店中出售。
智聯招聘公司“內鬼”打包兜售簡歷
2018年,鄭某經朋友介紹結識了在智聯招聘工作的盧某和王某,開始直接從二人處購買簡歷。“他們有便宜的套餐,壹份簡歷4.5元,壹個賬號含2800份簡歷。”
盧某交代,鄭某自稱是獵頭公司的,需要大量簡歷。於是盧某通過公司內部獲取了超過60個企業名稱,還協助鄭某用PS偽造虛假的企業營業執照蒙混過關。鄭某將錢款轉至盧某的個人微信或支付寶賬戶,再由盧某轉至公司的銀行賬戶。
然而按照智聯招聘的正規銷售流程,企業需要與智聯招聘簽訂正式合同,待審批生效後再以企業賬號的形式獲得信息。對此盧某辯解稱,“領導跟我說客戶給錢就行”。他同時表示,自己並未從中獲利。
智聯招聘銷售員王某則表示,自己壹開始並不知道鄭某的營業執照是假的,他也是後來才知道。
檢方指控五人犯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公訴機關指控,黃某於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間,非法進入智聯招聘公司賬號內,盜取個人簡歷信息出售給解某,違法所得20余萬元。
解某於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間,將從黃某處非法獲取的個人簡歷信息又轉賣給鄭某,違法所得60余萬元。
此外,2018年3月至6月,智聯招聘上海分公司員工盧某和王某將公司企業客戶賬號非法出售給鄭某,分別涉及個人簡歷信息12萬余條和4萬余條。王某還在2018年6月至7月,非法出售個人簡歷信息給鄭某,違法所得3萬余元。
公訴機關認為,盧某、王某向他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黃某、解某、鄭某竊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並向他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應當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追究五人刑事責任。此案未當庭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