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壹位著名的智者路過壹片稻田。他看到壹個農民吃力地牽著兩頭牛犁地,就隨口問了壹句,妳哪頭牛幹活更好?老農沒有回答。當他走到田邊時,他把兩頭牛拴起來餵它們。然後他來到智者身邊,背對著奶牛小聲對智者說:那個搖尾巴的家夥工作很努力。智者不解:我剛剛問妳,妳怎麽不說點什麽?妳為什麽現在跟我說悄悄話?妳害怕有人會聽到妳嗎?老農板著臉說:是啊,我怕旁邊的牛聽到我誇別人,對它冷淡。它能從妳的眼神裏檢測出來,然後這個家夥就會心情不好,工作不好。其實動物和人壹樣,都願意被別人稱贊,被所有人稱贊。
我們當老師當家長的,是不是也可以像老農民壹樣考慮壹下孩子的感受?試想壹句話:“同學們,我們班最差的李某某,這次考試考了70多分。看來我們班確實進步了。”真的能激勵他們嗎?“說者無心,聽者有心”。現在到底是誰在受傷?願我們真誠地欣賞和激發更多孩子的信心和勇氣,而不是在不經意間制造壹種不必要的痛苦和煎熬。
第二個教育故事:教育始於尊重。
壹位從德國回來的女士講了壹段親身經歷,對我們教育孩子頗有啟發。壹個星期天,她帶著5歲的兒子去公園玩。兒子用壹架“紙飛機”換了壹輛德國小孩的電動“汽車”,讓他媽媽大吃壹驚。因為那架紙飛機充其量只值5分錢,而這輛車至少值20塊錢。起初,她認為兒子在撒謊。當她找到車主和壹個德國孩子的母親時,德國母親說:“車是孩子的,由孩子決定。”她還說,“如果妳兒子喜歡,他可以擁有這輛車。以後我會帶孩子去玩具店,讓他知道這車值多少錢,能買多少紙飛機,這樣他就不會再做這種傻事了。”
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幹涉,不要阻止,也不要簡單的批評孩子的做法,而是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教育孩子。我們的教育中缺乏這種對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的選擇權,並不能保證孩子的每壹個選擇都是正確的,但他們還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摔倒幾次,走彎路,但孩子的選擇能力是在反復嘗試中提高的。讓我們在教育上少壹些盲目和粗暴,多壹些理性和科學,讓愛情更深刻,更藝術。
教育的第三個故事:讓教育有更多的選擇和智慧
著名特級教師在處理四個放學後喜歡捉蝦的“小淘氣”時,用了以下方法:袁老師事先知道他們捉蝦的地方,發現“淺溪”並不危險。於是當四個“小淘氣”低著頭站在辦公室裏等著被批評的時候,袁先生只是笑著對他們說:“妳們喜歡蝦,那就好!偉大的科學家達爾文和法布爾不是從小就是昆蟲迷嗎?妳們誰能告訴我小蝦喜歡在哪裏休息?妳是怎麽拿的?捕蝦最好的方法是什麽?蝦是什麽樣子的,它是什麽顏色的,它的頭上有什麽?有多少只腳?尾巴……”小淘氣們傻了眼,只是抓緊,誰會註意它長什麽樣?看到孩子們都傻了眼,袁老師拍了拍他們的肩膀說:“本來想讓妳明天給全班介紹壹下的,可是妳……嗯,等妳再抓到他們的時候,仔細看仔細想壹想,然後回來告訴我,好嗎?”孩子們面面相覷,跑開了。
孩子們放學回家後忙著捉蝦。如果落到我們手裏,可能會傳染給他們的父母!左邊的“不守紀律”,右邊的“不註意安全”,壹般都會讓孩子哭!因為我們關心和思考的都是“放學不回家抓蝦”的性質,至於孩子抓蝦的危險性,我們很少關心和關註壞事能不能變成好事。至此,袁先生如願以償了。他通過孩子們對大蝦的特殊“情結”,引導他們觀察、思考、探索,教會他們如何更有意義地玩耍。教育就是這樣。有時候,只要我們多了解,多思考,就可能有更多的選擇和智慧。
第四個教育故事:兩種思維的碰撞
壹天,壹位富有的父親帶著他的兒子從城市到農村旅行,向他展示窮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在農場最貧困的家庭裏度過了壹天壹夜。旅行結束後,父親問兒子:“旅行怎麽樣?”“太好了!”“妳應該知道這次窮人是什麽樣的吧?”兒子回答:“是的,我知道”。"妳能描述壹下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嗎?"兒子想了想說:“我們家只有壹只狗,他們家有四只狗;我們家只有壹個通向花壇中央的水池,他們卻有壹條看不到盡頭的河;晚上我們只能看到我們花園裏的幾盞燈,但他們的花園上有成千上萬的星星;而且我們家院子只能停幾輛車,他們家院子卻能養幾百頭牛。”兒子說完,父親無言以對。然後兒子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像他們壹樣有錢地生活。“孩子心中的財富和大人心中的財富不壹樣,就像孩子心中的幸福和大人心中的幸福不壹樣。
今天,如果我們真的想進入新課程,教師必須走進學生的內心,把握他們的思維方式。知道學生的理解和想象與老師不同,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只有研究學生已有的經驗、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了解學生的思維,學生才能帶著課本走進教師,課堂教學中兩種思維的碰撞才能像“水”和“潮”,心靈的對話才能擊出生命的浪花。在生命流淌著輕松與活力的課堂上快樂、健康、和諧地成長。
第五個教育故事:潛能
傳說蘇格蘭北部和突如其來的古城堡經常鬧鬼。有個人因為生意忙到半夜才回家,要突然路過。突然,房間裏不時傳來令人毛骨悚然的嚎叫聲。蝙蝠幽靈無聲地飛來飛去,枯枝像幽靈的爪子壹樣伸向黑暗的天空。走著走著,他不小心掉進了壹個新挖的墳墓裏。坑太深太大。他太大了,幾次努力都爬不出來。他只是坐在那裏,壹直等到天亮。這時,又有壹個人路過,不小心摔倒了。這個人用盡力氣也爬不出來。先掉下去的人實在看不過去,說:“不用麻煩了,妳爬不出來的。”那人突然聽到壹個聲音,以為遇到了鬼。他嚇得魂不附體,手腳並用。他沒想到三兩下就爬起來了,然後尖叫著逃得無影無蹤。
每個人的潛力都深不可測,我們沒有理由對任何人妄下結論——“妳是個庸才,妳是個天才”。誰知道壹個人的潛力什麽時候會爆發?值得思考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平庸”的人很少爆發出自己的潛力,所以看起來平庸,而“聰明”的人會讓自己的潛力像山泉壹樣流淌,所以不平凡。事實上,我們都可以做非凡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潛力,就像埋藏的石油,從未被開發出來。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成為這種“潛能”的挖掘者和激發者,讓每壹個學生體內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每壹個老師都能做到這壹點,那就是整個教育的成功。
第六個教育故事:妳不能給我翅膀。
在飛蛾的世界裏,有壹種飛蛾叫“王蛾”。王蛾的幼蟲階段是在壹個極窄孔的繭中度過的。當他的人生即將發生質的飛躍時,這壹天設置的狹窄通道,對它來說,無疑會成為壹個鬼門關。它嬌嫩的身體必須竭盡全力破繭而出。太多的幼蟲沖出去殺的時候因為疲憊而死,不幸成為“飛”字的悲壯犧牲。有些人懷了惻隱之心和憐憫之心,試圖讓幼蟲的生命通道變得更寬。他們帶了剪刀來剪繭上的洞。這樣,繭中的幼蟲不用費多大力氣就能輕松出籠。然而,所有被解救出來、重見天日的饑民,其實都不是真正的“王蛾”——他們無論如何也飛不起來,只能拖著已經失去飛行功能的笨重翅膀在地上笨拙地飛翔!原來,像“鬼門關”壹樣狹窄的繭洞,才是幫助王蛾翅膀生長的關鍵。在穿越的瞬間,用力擠壓,血液就能順利送到蛾翅膀的組織裏。只有翅膀充血了,王蛾才能用翅膀飛翔。人為切開繭孔,蛾的翅膀就失去了充血的機會,生出的蜂王就再也飛不起來了。
現在的青少年需要這種訓練。他們害怕黑暗的隧道,總是渴望有壹只援助之手壹路護送他們。現在的父母大多是“關心”父母。他們總怕孩子吃苦,所以把孩子的“人生通道”做得特別省心,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現在的老師也充滿了“同情心”。他們怕學生做不出“標準答案”,怕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要求相差太遠,就逐字逐句的讀!這樣下去,未來社會還會有多少“王蛾”能夠展翅飛翔?孟子曰:“天若欲為斯人之大任,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盡其所能……”現在的青少年受點苦也沒什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家長和老師壹定要為孩子的未來著想,給孩子鍛煉的機會和空間,讓孩子憑借自己的能力在未來的社會中占有壹席之地,讓孩子用有力的臂膀托起未來中國的絢爛朝陽。
第七個教育故事:鬥魚
這是壹條很不起眼的小魚,很瘦,很孤獨。
主人餵它的時候,它抓不住。它最多只能吃其他魚的殘羹剩飯。平時它經常壹個人在魚外面遊蕩,似乎誰都可以欺負它。還好有壹天主人終於發現它好可憐,之後餵食的時候就在它周圍撒了壹些誘餌。我不希望這些瑣碎的舉動改變小魚的命運,創造奇跡。因為聰明的魚漸漸發現,只要在小魚身邊,就能得到食物。於是壹周後,壯觀的壹幕出現了:壹條不起眼的小魚,帶領著壹大群魚在水中遊來遊去。這條小魚原來是“頭魚”。從此,它不再帶著壹副自卑的表情在池邊、墻角徘徊,而是搖著頭、擺著尾,大搖大擺地做“領頭魚”,突然開始指揮整個魚群。
大師不是教育家。他可以用這種方法把任何壹條魚培養成“頭魚”和“統帥”。同理,如果多關註學生,哪怕他是個“差生”,也很有可能走出困境和尷尬。能否創造更大的奇跡,在於孩子本身,也在於我們的關註。
第八個教育故事:習慣的力量
有兩個兄弟,壹個出奇的樂觀,壹個很悲觀。他們的父母想改變他們的性格,所以他們把樂觀的孩子鎖在壹個滿是馬糞的房間裏,把悲觀的孩子鎖在壹個滿是漂亮玩具的房間裏。壹個小時後,當他們打開悲觀的孩子家的門時,他們發現他坐在壹個角落裏,悲傷地哭著。原來他是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被父母罵。
當他們打開堆滿馬糞的房間時,發現那個樂觀的孩子正興奮地用小鏟子挖馬糞,不斷地鏟掉散落在門口的馬糞。看到家長進來,樂觀的孩子像奇跡壹樣大叫:“爸爸,妳看!這裏這麽多馬糞,附近壹定有壹匹漂亮的小馬,我給它清理壹個幹凈的地方!”這個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羅納德·裏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最後成為總統。樂觀壹直伴隨著他。
著名心理學家維納迪的研究表明,人對外界事物的穩定感受和態度,大多是由其從小習慣性的情緒歸因模式決定的。習慣在人的心理中是壹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培根認為“壹切自然和許諾都不如習慣有力量”。學生的習慣被有意無意重復很多次,很多有益的好習慣往往比壞習慣更難養成。我們老師要註意培養學生的好習慣,因為養成好習慣會讓人終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