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帶:
世界主要國家法定結婚年齡與經濟分析
世界主要國家法定結婚年齡如下:伊朗法定結婚年齡為9歲;荷蘭的法定結婚年齡是12歲;俄羅斯法定結婚年齡為14歲;法國法定結婚年齡為15歲;菲律賓法定結婚年齡為16歲;韓國法定結婚年齡為16歲;日本男性18歲,女性16歲;巴西16歲;中國香港16歲;中國臺灣省16歲;美國的州是不同的。有些州規定,如果雙方未滿成年年齡,只有在父母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結婚。有些州規定,男性18歲以下,女性16歲以下,即使父母同意也不能結婚。愛達荷州、密西西比州、新澤西州和華盛頓州允許14歲以上的男生和12歲以上的女生結婚。
法定婚齡的經濟學分析
前幾天和壹個日本朋友聊天,因為年齡相仿,免不了要聊哪個國家的女生更漂亮。朋友問我中國人多大可以結婚,我告訴他:男,22歲;女,20歲。隨著壹聲“啊”的叫聲,他驚訝的說日語:男,18歲;女,16歲。但要征得父母同意。當時我們的想法是壹樣的,日本人更開放。雖然“男大當婚,女大當婚”,但總覺得結婚的問題是政府說了算,有點奇怪。後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也無可厚非。
現在試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壹下政府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
壹、政治經濟學分析:
首先,經濟學的產生是由於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雖然中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但中國人口居世界第壹,很多資源人均排名較低。如何用有限的資源滿足我們13億人口的生存和消費?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從壹個自給自足的國家變成壹個能源和資源的進口大國,中國的石油進口占總消費量的三分之壹。因此,當資源供給不能有效增加時,控制人口增長是緩解這壹矛盾的有效途徑之壹。日本的這個矛盾比中國小很多。反正日本自產資源非常有限,主要靠進口。我國法定結婚年齡比日本晚四年,對緩解資源有限的矛盾有很大作用。據統計,100年,法定婚齡20歲,法定婚齡25歲,落後壹代,也就是說可以減少人類五分之壹的欲望。
其次,經濟學中壹個很重要的分析方法就是成本收益分析法。
國家法定婚齡的成本是多少?即國家制定相關法律,執行法律及其中間費用。因為國家立法是壹個低成本的過程,只要是全國人大通過的,立法成本幾乎為零。(國內幾乎所有的立法都通過了。)而中國民眾通常是願意守法的(民眾違法成本太高),所以政府的執行成本幾乎為零。這壹立法的好處是,與日本人相比,中國人的欲望減少了近三分之壹,並出現了諸如生存、就業、醫療、教育等壹系列社會問題。由人口增長引起的衰退。所以從成本收益分析,中國的政策是最值得的。
二,制度經濟學分析
制度經濟學強調“制度很重要”。其核心是科斯定理:在產權清晰的條件下,交易成本越低,經濟越發達。
如果把婚姻看作是壹種財產權,那麽法律作為壹種制度,規定了不同年齡人的財產權劃分:22歲以下的人沒有這種財產權。但是這種產權不是交易性的,這個我還在思考。另外,相對於公民,政府制定婚齡法,讓渡權力,是壹種交易。立法機關制定法律的成本是公民權利的減少,人民通過契約將壹部分權力讓渡給立法機關。立法的好處是法律的產生,法律的公信力。與政府相比,交易成本就是制定法律的成本。如上所述,這個成本很低。政府法定結婚年齡(男22歲,女20歲)的成本遠低於政府為各年齡段公民協商確定結婚年齡的成本。好處是法律被所有人認可和遵守。因此,從效率的角度來看,法定結婚年齡是壹種高效的手段。
三、福利經濟學分析
福利經濟學的壹個關鍵點是社會福利在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的分配。比如窮人和富人之間的福利分配。在社會福利總量壹定的條件下,社會福利在不同群體和階層之間的分配是否公平,關系到社會秩序的穩定。
中國法律規定:男,22周歲;女,20歲,可以結婚。如果把婚姻看作是壹種福利,那麽這種福利就給了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青壯年。他們是社會建設的中堅力量,對社會的貢獻最大。獲得這種福利,就相當於他們社會建設成本的回報和收益。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青壯年是最具爆發力的群體。如果他們被剝奪了這種福利,必然會導致社會動蕩。
另外,福利經濟學的另壹個觀點:在社會福利總量壹定的情況下,參與福利分配的人越多,人均福利越少。如果我國法律和日本壹樣,規定:男,18歲;女,如果能在16歲結婚,會有更多的人加入結婚群體,結婚群體的人均福利會相對減少,比如醫療,衛生等等。而且結婚必然會生孩子,導致人口增加,社會必然會動員更多的資源來供養這些新增人口,這必然會影響到未婚年齡人群的福利,比如18以下人群的生活空間、就業、醫療、教育福利的減少。社會上所有人的社會福利都會減少。
另壹個問題是老年人的福利保障。日本正處於老齡化階段,社會需要加速新舊人口的更替,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來養活老人,解決老齡化問題。因此,鼓勵人們結婚生子,以提高老年人的社會福利。而中國本身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程度低於日本,規定法定結婚年齡比日本晚四年是合理的。也許當中國發展到壹定程度,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的時候,中國的法定結婚年齡會改為:男,18歲;女,1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