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勞動者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和賠償金,按照壹定標準繳納個人所得稅。根據我國法律,公民應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勞動者因解除勞動合同而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和賠償金(包括生活補貼和其他補貼),均征收個人所得稅。但考慮到勞動者在獲得壹次性經濟補償和賠償金後,可能在壹段時間內沒有工作,缺乏生活保障,國家對勞動者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和賠償金規定了征收個人所得稅的最低標準,超過這個標準的部分,按照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的實際年限平均後,才能向勞動者征收個人所得稅。具體標準如下:1,以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金額為基數,低於此,勞動者無需繳納個人所得稅;超過這個數額,勞動者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例如,2007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39867元,則年平均工資為39867 * 3 = 119601元。因此,在2008年,壹次性領取各種補償的勞動者,如果收入低於119601元,就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超過這個數額的就要繳納個人所得稅。2.職工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金等收入高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以較高數額除以職工在用人單位的工作年限(職工在用人單位工作年限超過12年的,按12年計算),所得視同職工個人月工資或薪金所得,超過2000元的部分征收個人所得稅。例如,勞動者A在用人單位B工作13年,勞動合同於2008年被用人單位非法解除。經過仲裁和訴訟,法院判決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13萬元。那麽勞動者的月收入為:(130000—39867 * 3)/13 = 10399/13 = 799.92元,但這個數額並沒有超過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2000元的起征點。註:(1)個人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基金,在計稅時予以扣除。(二)企業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被宣告破產的,對企業職工從破產企業取得的壹次性安置費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二是勞動者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金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時,單位有在支付時代扣代繳的義務。根據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所得稅,以所得為納稅義務人,以支付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為扣繳義務人。”勞動者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金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規定,在繳納時,由用人單位直接壹次性代扣代繳應納稅款,並於次月7日內繳入國庫。
上一篇:今天車輛限號是幾?下一篇:居民醫保繳費怎麽網上繳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