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化姓,現在在中國有多少人?

化姓,現在在中國有多少人?

★化姓分布: ◆山東省 莒南縣嶺泉鎮化家廟子村、薛家墩後村及縣城以西的十字路鎮化家白龍汪村、東南團林鎮李家團子村、北泉子四村及縣城以北的北園鎮虎園村、團林鎮化家村均有化姓子孫聚居。以嶺泉鎮化家廟子村最為集中,化姓人口近千。其地始祖為化元、化芳等兄弟三人,據傳說是明朝年間由江蘇省東海縣遷移而來。1996年左右立祖墳,祖墳從村後(村北)遷至村南,在雞龍河北80米。祖墳面南背北,主要由三座主墳構成。 ◆甘肅省 景泰縣大部地區都有化姓人,以蘆陽鎮、三塘村、興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區較為集中,近年有許多化姓人漸聚居於縣城壹條山鎮。景泰縣化姓以明朝武騎尉化盤為始祖,大約於1522年以後由固原衛(今寧夏固原)遷居景泰大蘆塘城(原屬靖遠縣管轄),子孫繁衍生息四百余年,已傳至第十八代人。據近日對本地化姓人口的不完全統計,有姓名可考的族人自始祖化盤起***有1708人,其中亡故者683人,在世者1025人。大約有100-200人尚未納入計算。另外,本地化姓在第八世高字輩、第九世天字輩(約公元1800年前後)時期,有大半族人或因官府工作調派、出征、經商,或因戰亂、自然災害等原因陸續外遷(外遷方向主要是新疆、內蒙),也有支派因某種災難而絕戶,致使世系表空白之處很多。而本地家譜語焉不詳疏於記載,故天災人禍使此次家譜人口統計難以準確計算,1708人也許只是其中壹半而已。 永登縣華姓與景泰縣化姓本為壹祖,都是弟兄數人由山東避難而來。因認為“化姓”本是“華姓”而不知於何年復改為“華姓”,難道有什麽可靠的依據嗎? 靜寧縣有化姓幾十戶。與景泰縣、永登縣、寧夏固原化姓是壹個祖先的後人。 ◆韓國 韓國晉陽、羅州等地今有化姓人口2000左右,以明朝援朝將領化燮為始祖。遼寧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王秋華在2004年6月發表的《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壹文中有如下記載: 明萬歷二十年(1592),即李朝宣祖二十五年(壬辰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經過長期備戰,親率水路大軍,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史稱“萬歷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戰爭”或“壬辰倭亂”。當時朝鮮疏於軍備,日軍很快攻下王京(漢城)、開城、平壤等地,宣祖逃往義州。在萬分緊急的時刻,宣祖多次向明朝求援,“請援之使,絡繹於道”。明朝於當年兩次派兵援朝抗倭,相繼收復王京、開城等地。萬歷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發動侵朝戰爭,此年為丁酉年,故稱“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戰果累累。次年,中朝兩國軍隊又在海上與倭寇展開殊死決戰,終於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戰後,明朝東援將士多人落籍朝鮮,援朝將士的子孫也有陸續東渡朝鮮者。 晉陽化氏。《大明遺民史廣東陳氏明國東渡人目錄》認為:“晉陽,化燮,丁酉(1597年)再亂時,以中軍之職參戰,戰後東留定居晉陽。”《韓國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鄉》認為晉陽化氏是明朝開國功臣、大司馬、大將軍化雲龍後代,丁酉再亂時,化燮在蔚山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榮獲壹等功臣,戰後定居,以晉陽為本貫。化氏子孫在朝鮮受到重用,化燮子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孫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孫日就為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使,還有資憲大夫化日長,嘉善大夫化日熙,折沖將軍化東輝,通德郎化允澤,五衛將化廷漢,參判化錫漢等。韓國經濟企劃院1985年的國情調查報告顯示,化氏已有1592人。 ◆其它地區: ◆河南省上蔡縣化莊村、新野縣前高廟鄉郭灣村、禹州市褚河鄉化莊村均有化姓人口千余人。 ◆安徽鳳陽臨淮有化姓20余戶。 ◆北京豐臺區花鄉黃土崗村有化姓20余戶。 ◆寧夏賀蘭縣立崗鄉化姓人也不少,至少幾十戶。 ◆沿著京杭運河河畔,分布著很多化姓家庭,如山東省棗莊附近、江蘇邳州、高郵、金湖和高郵湖、地龍船閘等地都有姓化的。 ◆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安徽潁上半崗鎮蔡廟村,廣西岑溪市、梧州市,河北邯鄲、衡水、石家莊、寧晉縣劉家臺兒、雄縣,江蘇邳州市、鹽城市、徐州,內蒙古河套平原,山東臨沂、微山縣、曲阜、菏澤市單縣,山西,陜西,新疆,青海,寧夏固原等地亦有化姓分布,戶數及具體人口數字不詳。

滿意請采納

  • 上一篇:湖南理工學院的學校校友
  • 下一篇:結算後資產減值損失怎麽填?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