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事業單位要限時完成車改。
核心提示
根據《方案》,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為:處級每人每月1.3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主要負責人和市(地)、縣(市、區、旗)、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參與車改。因環境限制和工作需要確實不方便參加車改的,允許以適當的集中形式為工作用車提供實物保障,但嚴格規範管理,不允許領取公務交通補貼。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近日就全面推進公車制度改革、中央和國家機關率先推進車改答記者問。
1、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問:妳認為公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是什麽?
答:主要有三個方面。壹是有利於黨風廉政建設。長期以來,群眾對車輪上的奢靡意見很大,反映強烈。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黨政機關落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精神的重要舉措。
第二,有利於省錢。目前,公車消費在“三公”經費中占有較大比重,中央和國家機關約占60%。從各地公開的“三公”經費來看,地方比例更高。通過推進這壹改革來節省政府支出,建立節約型政府,節省下來的財政資金可以更多地用在刀刃上。
第三,有利於資源的有效配置。普通公務出行由實物保障轉變為公務人員更多自主選擇,更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實行社會化、市場化保障,有利於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公車制度改革醞釀多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壹年。落實中央部署,要從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以廉潔的制度回應人民群眾的關切;從自身改革入手,樹立黨政機關廉潔形象;從公信力入手,建立長效機制,根除人民群眾不滿意、不認可的突出問題。
問:《意見》是全國公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性文件。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是什麽?
答:要做好任何壹項改革並取得成功,首先必須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公車改革雖然是壹項具體的改革事項,但也是壹項涉及面廣的系統改革,是壹項制度創新的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堅持社會化、市場化,變實物供應、粗放式公務用車的傳統管理模式為適應現代政府治理體系的新型公務出行模式。改革的原則是創新體系和分類保障;總體協調和政策支持;統壹部署,分步實施。為確保改革有效實施,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和總體要求。全國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用兩到三年時間全面完成,基本形成符合國情的新型公務用車制度。對於國有企事業單位等公共* * *部門,要做好專項規劃,及時推出,限期完成。
2.主要內容和範圍
問:《意見》提出了車改的四大任務,即改革公務交通保障方式、合理確定公務交通補貼標準、妥善安排服務人員、規範公務車輛處置。這次車改的主要內容和範圍是什麽?
答: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各級黨政機關取消壹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機要通信、應急、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符合壹線執法執勤要求的車輛等。普通公務出行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公務交通補貼適度發放,特殊公務出行有針對性保障。
參與改革的機構範圍確定為:各級黨政機關,包括黨委、人大、政府、CPPCC、審判檢察機關、民主黨派和工商聯,以及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均參與改革。除了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國有金融企業也按照規範職務消費的原則進行改革,逐步將原來符合車輛配備條件的崗位和人員按規定納入改革。
參加改革的人員範圍確定如下:中央和國家機關局級以下工作人員,地方地級以下工作人員原則上參加車改。考慮當地實際情況,鼓勵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主要負責人和市(地)、縣(市、區、旗)、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參加車改。因環境限制和工作需要確實不方便參加車改的,允許以適當的集中形式為工作用車提供實物保障,但嚴格規範管理,不允許接待公務用車。
3.補貼標準如何確定?
問:公務交通補貼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意見》是如何規定補貼標準的?之前部分省市出臺的補貼標準呢?如何避免以補貼的名義變相發放福利的問題?
答: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自上而下、統壹部署的改革。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經過反復研究測算,綜合考慮公務出行成本、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承受能力、轄區面積、自然地理環境、公務出行次數和距離、行政級別和實際工作崗位等因素。根據交通成本等相關因素的變化,可適時適度調整公務交通補貼標準。補貼標準的確定應基於三個原則:壹是改革後公務交通補貼總支出必須低於改革前公車運行總支出。二是公務交通補貼只保障市區或指定區域的基本公務出行需求。第三,等級簡化,便於操作,不同等級之間的補貼差距不能太大。
根據《方案》,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交通補貼標準為:處級每人每月1.3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意見明確規定,地方公務交通補貼標準不高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30%,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和其他邊遠地區標準不高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準的1.50%。
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公務交通補貼屬於改革補貼,不是職工福利,主要保障普通公務出行需求,不包括通勤和市外長途出差。同時要求不得以公務交通補貼的名義變相發放福利。公務人員不得領取補貼和違規使用公務用車。
4.如何保證做好?
問:妳對服務員的安排有什麽考慮?
答:確保車改順利進行,其中壹個重要問題是依法做好在職人員的安置工作。以人為本,不能簡單地把因取消公車而失業的後勤人員推向社會,而主要采取內部安置的方式,通過各種方式保證他們繼續就業。要做好相關後勤人員的人事勞動關系變更、經濟補償金發放、社保關系辦理等工作,充分尊重和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問:公車改革的好處很大。怎樣才能保證這麽大規模的改革做好?
答:各地區、各部門要完善工作機制,認真制定改革方案,明確改革時限。同時,要加強監督檢查,及時有效地解決改革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確保各項方針政策落到實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加強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違反車改規定的行為,並及時公布處理結果。各級審計機關應當將保留的壹般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的使用、運行維護費用、取消公務用車處置和交通補貼發放情況納入日常和專項審計監督,並依法公開審計結果。(據新華社北京7月16)
不管有多大的困難和壓力,我們都要堅決執行中央的決定。
回顧我國公車改革的歷程,從中辦、國辦聯合發布《黨政機關車輛配備和使用管理規定》到65438到0994,已經過去了20年。20年來,涉及公車改革的中央文件很多,壹些地方和部門也進行了各種公車改革實踐,但大多要麽沈默,要麽形同虛設。深層次原因是壹些幹部的享樂主義和奢靡的官本位思想在作怪。當改革觸及自身利益時,動力不足。
長期以來,壹批黨員幹部喪失了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追求奢靡享樂。公車得超標買大排量高配版;不派車,就不去基層;有的領導幹部甚至有“三駕馬車”:城裏坐小車,農村坐大排量豪華越野車,考察坐高檔商務車;還有人甚至把公車當私家車。久而久之,有的幹部屁股坐大了,步子少了。習慣了占便宜,自然就吃不了苦,不會去條件艱苦的地方。這種“轎子式”不僅拉大了與群眾的距離,也弱化了執政為民的公仆情懷,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
需要說明的是,公車改革固然可以改變現有的公車使用管理制度,大幅降低相關行政開支,減輕財政負擔,但公車改革的意義絕不僅限於此。公車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幹部轉變作風,擺脫部分幹部的“老爺爺作風”,推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走向深入。
公車改革不僅僅是改變制度,更重要的是改變領導幹部頭腦中的“官本位”意識和虛浮作風。參與這次改革的所有機構和單位都應該認識到公車改革的深刻意義。無論改革涉及面有多廣,難度有多大,壓力有多大,都要堅決貫徹中央決定,落實好公車改革方案。同時,也要加強信息公開,暢通監督渠道,防止公車改革違規和國有資產流失。(據新華社北京7月16)
當前的問題
真的能遏制“車輪上的腐敗”嗎?
如何扭轉“公車私用”現象——“從我做起”
“公車私用”早已是黨政機關的“頑疾”。根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的數據,僅今年6月5438+10月,全國就發生了442起違規使用公務用車案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民法室主任孫表示,此次提出的改革方案提出,在兩到三年內取消各級黨政機關壹般公務用車,合理補貼公務交通費用,妥善安排服務人員,規範公車處置。
中國行政學會副秘書長沈榮華認為,公車改革實現了從長期討論到具體實施的跨越,這是“壹個巨大的歷史性進步”,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從自身改革出發,加強廉政建設,勇於承擔責任,推進改革的力度和勇氣。
如何防止改革過程中的腐敗?
-明確的標準
其實各地都在進行公車改革的探索和試點,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壹些地區公務用車數量減少,但購車數量仍在增加的問題。個別幹部在仍乘坐公車的同時,還領取了相當於工資水平的交通補貼。
全國人大代表高亞非認為,取消公車補貼是壹大創新。但由於各地制定的標準不同,相對於公交車和出租車的價格,壹些地方的車補過高,難免被質疑為“造薪”。但如果補貼過低,很容易降低基層公務員的積極性。
中央和國家機關車改方案明確,處級每人每月補貼1.300元,科級每人8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500元。至於地方補貼標準,指導意見指出,由地方自主決定,但地方差異不宜過大。改革方案也明確:不得因特殊用途等原因變相超編制、超標準配備公務用車;不得以任何方式調換、借用或占用下屬單位或其他單位和個人的車輛;不得接受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贈的車輛;不得違反用途以任何理由使用或固定執法執勤、機要通信等公務用車;不得以交通補貼名義變相發放福利;公務人員不得同時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和違規使用公務用車。對違反上述規定者,要依法依紀嚴肅處理。
如何堵住“監管漏洞”?
-公開處決
2013湖南嶽陽市在全市4200多輛公車上安裝GPS,對公務車輛進行全程監控。此前,廣東、雲南等省份也出臺了類似的管理措施。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人們認為還是看不到GPS公交車的運行軌跡數據。
全國人大代表張玉標說,解決公車私用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公車運行公開透明,讓公車接受最廣泛的社會監督。
這次公車改革的指導意見很明確:公開規範公務用車處置。對取消的壹般公務用車,要制定處置辦法,公開招標評估和拍賣機構,通過公開拍賣方式公開處置。黨政機關處置公務用車的收入,扣除相關稅費後上繳國庫。
對此,牽頭改革的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承諾,為確保公開、公平、公正,將加強對車輛處置的審計監督,歡迎社會各界參與監督;加大對公車處置中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國有資產損失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據新華社)
算壹筆詳細的賬
車改能省多少財政錢?
——財政部專家詳解公車改革。
用現金補貼代替實物養車,改革公車是否劃算?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康佳6月16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公車改革方案實施後,有望大幅降低我國財政支出中的相關費用,明顯降低公車使用的行政成本。
在康佳看來,公車改革在減少行政開支方面有“N倍減支”的效果。最直接的就是減少以後車輛購置和運營的支出,包括公交相關服務員的工資支出。
據康佳測算,此輪公車改革將涉及約80萬輛國家公務用車和近6400輛中央國家機關公車。如果以改革涉及的車輛上壹年度的實際運行費用和相關人員的費用總額為基數,對未來只需要在該年度支出的所有公職人員的交通補貼數量進行對沖,可以計算出相應的實際總支出規模將比基數水平下降7%左右。
康佳認為,如果考慮這些因素,車改帶來的綜合儲蓄率可以進壹步提高到50%左右。“車改後,我國財政支出中的公車支出將有望減少壹半左右。”
在此基礎上,康佳認為,如果車改不進行,未來中國的公車支出可能會進壹步增加。這是車改帶來的另壹個降費效果。
“車改後,可以避免油價上漲、停車費增加、後勤人員工資福利支出增加等帶來的行政成本,以及後勤人員未來在養老、醫療、住房、車輛數量增加等方面的潛在支出。行政成本。”他說。
值得註意的是,為保證節約行政經費的效果,方案要求財政部嚴格交通費用預算管理,各單位也要加強財務管理,包括嚴格公務交通補貼發放,不得以公務交通補貼名義變相發放福利。公務人員不得領取公務交通補貼和違規使用公務用車。
對此,康佳表示,公車改革的推進,加上深化財政改革帶來的預算約束的硬化,將大幅降低公共財政支出中的相關支出,以及未來行政成本的壓力。
“如果全國每年公車消費的綜合成本是以傳言了幾年的3000億元來計算的話,那麽車改到位後,每年因車改減少的支出將達到6543.8+050億元以上。這無疑是壹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降低了政府行政成本,提高了公共支出的績效水平。”康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