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貴州金剛石找礦史

貴州金剛石找礦史

1.3.1 溯源而上,貴州金剛石找礦工作啟動

貴州是中國發現原生金剛石的第壹個省區,也是全國發現高品位Ⅱ型金剛石地區。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沅水流域開展了金剛石找礦工作,在尋找砂礦的同時,十分註意探尋金剛石原生礦。

蘇聯專家莫什尼科夫曾斷言,沅水流域的金剛石來源於貴州高原。抗日戰爭時期,李四光在湖南西部進行地質調查時,已知水系沈積物中有金剛石產出,並推斷金剛石來源於貴州高原。1940年秋,李四光與幾位學生到鄂西恩施和建始壹帶考察冰川遺跡,當他們到達湘西黔陽縣城時,壹位農民悄悄走過來向他們推銷金剛石。李四光詳細詢問了金剛石的來源,按照農民指點的路線,李四光等人穿過甘蔗田,越過長滿柑橘的小丘陵,走進深山,結果發現了壹顆雖然細小但閃閃發光的金剛石砂粒。李四光認為:雖然我們在這兒發現金剛石砂,但它的原生礦床應當還在高原上。目前貴州省金剛石產出點見圖1-10。

圖1-10 貴州地勢、水系及金剛石產出點分布圖

貴州的金剛石找礦工作是湖南金剛石找礦的繼續和延伸。新中國成立不久,湖南便開始了正規的金剛石找礦工作,並於沅水流域幹流先後找到了常德、沅陵、桃園、安江4處金剛石砂礦。1958年湖南413地質隊三分隊將金剛石的來源追索進貴州境內,且先後於貴州省黔東清水江幹流的白市、錦屏和清水江的壹級支流亮江的大同、亮司、中黃等處的河流第四系沈積物中找到少量細粒金剛石,從此揭開了貴州金剛石找礦的序幕。

1.3.2 組建貴州專業隊伍,加強金剛石找礦

圖1-11 貴州清水江金剛石形態特征

1959年,地質部決定將湖南413地質隊三分隊轉交貴州地質局組建黔東地質隊(1961年更名101地質隊),承擔貴州省金剛石找礦任務,首先是繼續追索清水江金剛石的來源。

當時101地質隊主要對貴州東部的清水江幹流和各支流水系進行重砂掃面,以金剛石為指示礦物,開展金剛石砂礦找礦。工作開展以後,在水系沈積物中均有金剛石出現,尤以清水江幹流的施洞口壹帶居多。當時編寫了《黔東南金剛石普查中的重砂工作總結》、《黔東南清水江中下遊及其支流普查中間地質報告》及《關於開展貴州金剛石找礦工作的總體設想》等,很快引起了地質部的重視。通過進壹步的工作,證實了清水江的施洞口和亮江支流兩個金剛石砂礦相對集中點(其中在施洞口選獲了壹顆無色透明的八面體金剛石,重0.875克拉)。對清水江中下遊河流沈積物中的金剛石砂礦補給源進行了綜合研究,編寫了《1963年平寨地區中泥盆統幫寨組(D2b)地層與“613”補給關系簡報》,發現了更多的金剛石砂礦產出點。清水江流域金剛石形態特征見圖1-11。

1.3.3 引進新方法,原生礦勘查出現轉機

1960年,第壹屆國際金伯利巖會議在蘇聯的西伯利亞召開,中國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李璞等出席了會議,並帶回了西伯利亞雅庫特地區含金剛石金伯利巖巖心和主要指示礦物(含鉻鎂鋁榴石、鎂鈦鐵礦、鉻透輝石、鎂橄欖石、鎂鉻尖晶石)樣品,使我國地質工作者對金伯利巖和指示礦物第壹次有了的感性認識。次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了壹個金剛石調查研究組,在湖南413隊和貴州101隊的協作下,選定金剛石砂礦相對集中的湘西-黔東為靶區,通過分析金剛石砂礦分布規律,推測第四系沈積物補給源後,確定以雷公山為補給源區中心,展開了以地質填圖為主,輔以小體積重砂測量、土壤測量的金剛石原生礦普查找礦和研究工作,邁出了貴州金剛石原生礦找礦工作的第壹步。

由於當時對金剛石含礦巖體和指示礦物認識不足,加之找礦線索不多、勘查方法簡單,找礦效果不佳。

1964年初,張培元來101隊檢查工作時傳達了地質部指示:“金剛石找礦工作必須砂礦與原生礦並舉,並以尋找原生礦為主”,“當前地質工作的壹個重要發展方向,就是提倡地質、物探、化探和探礦工程綜合勘探的方法”。這壹指示使金剛石找礦方向發生了重大轉移,確定著重采用以重砂追索法為主,尋找金剛石指示礦物(含鉻鎂鋁榴石等),配合地質測量、物探、化探及其它探礦工程手段,尋找金剛石原生礦床。

由於引用了先進的金剛石原生礦找礦方法,即用重砂法尋找其數量比金剛石多得多的金剛石伴生礦物——含鉻鎂鋁榴石,貴州省金剛石找礦出現了轉機,不久即在馬坪地區找到了我國第壹個原生金剛石礦床。

1.3.4 艱苦探尋,發現我國第壹個原生金剛石礦床——“東方1號”

1964年初,101隊地質工作者通過認真收集整理和總結前期地質資料,對第四系沈積物中金剛石砂礦補給來源做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工作,制定了新的工作方案。方案選擇施秉新寨屯支流的補給區——馬坪地區為尋找金剛石原生礦的新靶區,並提出了新的地質工作質量要求,要求鑒定技術人員走出實驗室,到野外重砂取樣選礦現場,采用最簡便的方法檢測指示礦物——含鉻鎂鋁榴石的折光率,並用微量化學分析法對鎂鋁榴石作含鉻定性分析。

據當時找礦的親歷者盛學庸介紹:1964年末,開始找尋原生礦。大隊技術負責羅會文決定復查以往砂礦選礦樣的副樣,以發現含鉻鎂鋁榴石。從以往眾多的選礦點中,首先選擇了選出金剛石較多、顆粒最大的清水江幹流的施洞口地區為復查對象。不久,重砂鑒定員周大興從壹件選礦樣副樣中發現壹粒0.5毫米大小的玫瑰色透明礦物,經折光率測定和微化分析證實為含鉻鎂鋁榴石。這壹重大發現表明,貴州不僅發現了金剛石,而且有其伴生礦物含鉻鎂鋁榴石存在,這為在貴州尋找原生礦提供了近距離的標誌。這壹振奮人心的消息立即轟動了全隊。隊領導當即決定派人前往施洞口以上清水江各支流近出口處取大樣,以追索含鉻鎂鋁榴石的來源。

當時已是隆冬季節,以地質員舒培光為首的先遣小組冒著凜冽寒風奔赴野外。結果旗開得勝,在施洞口上遊北岸的第壹條支流——新寨屯支流的近出口處壹件5立方的大樣中,找到壹顆2毫米大小的紫紅色含鉻鎂鋁榴石,從而將找礦範圍從上萬平方千米縮小到新寨屯支流所在的數十平方千米範圍內。為此,大隊及時調整了戰略部署,將原計劃在廣大範圍開展的普查找礦工作集中於包括新寨屯支流在內的清水江、舞陽河河間分水嶺地帶500平方千米範圍內,開展了以尋找金剛石原生礦為目的、尋找含鉻鎂鋁榴石為主要對象的重砂測量。

1965年3月,101隊壹分隊的地質隊員整裝出發,從住地凱裏乘船沿清水江順流而下,來到發現含鉻鎂鋁榴石的新寨屯支流。按照既定的安排,三個野外組先集中於支流近出口處進行技術練兵,統壹工作方法,同時進壹步驗證伴生礦物的可靠性。

該區被壹近東西向斷層劃分為南北兩個截然不同的地質單元:南區為南華系南沱組冰磧層分布區,北區則廣布中、上寒武統純碳酸鹽系。南華系冰磧層由壹套物質成分極度復雜的大陸型冰川堆積物組成,如果所見的鎂鋁榴石來自其中,則找礦前景將變得十分渺茫,幾乎無法判斷其來源的方向和距離。與此相反,如果在北區發現鎂鋁榴石,將意味著上遊極有可能存在金剛石原生礦,因為它不可能來自寒武系的純碳酸鹽巖。

練兵的第二天,壹組在南區就找到了1顆直徑2毫米的紫紅色鎂鋁榴石。負責北區取樣的二組,第壹天並無任何發現,但在第二天處理完最後壹陶盆樣品後,重砂工湯煥榮從盆底夾出壹粒0.5毫米左右的紅色顆粒,因粒徑太小,肉眼難以作出準確判斷。好在實驗室的同誌們這時都來到了野外第壹線,經鑒定為鎂鋁榴石。擺脫了次生源幹擾的消息又壹次傳遍了全隊,多年來躊躇不前的找礦工作突然出現轉機。親臨現場指揮的隊黨委書記李元俊同誌,當機立斷地作出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決定,改原計劃三組分兵作戰掃面500平方千米的部署,集中兵力圍殲範圍不足15平方千米的新寨屯支流。緊接著又傳來好消息:第三天中午,二組的樣品中開始大量出現鎂鋁榴石,2立方米選出百粒,呈現異常含量;壹組將異常限定在壹長度不及5千米的次級支流——朱老屯支流中;二組來到朱老屯支流上遊壹個叫大塘哨的地方,在取68號大樣的第二天便發現了1粒0.5毫米級的金剛石。既有伴生礦物,又有金剛石,而且排除了次生源的幹擾,這意味著什麽?全隊乃至全局,都處於發現前的期待之中。

取樣工作越過大塘哨後,樣品中不再見鎂鋁榴石的蹤影。這裏恰巧有壹直徑近百米的等軸狀沼澤濕地,貴州地礦局總工程師燕樹檀認為這很像金伯利巖管之上特有的負地形,於是工人同誌們晝夜不停地打井揭露。淺井所穿過的第四紀沈積物中仍然含有大量的鎂鋁榴石,然而其下卻全是寒武系白雲巖;進壹步用淺鉆揭露,結果仍然如此。壹種迷茫的空氣彌漫在人們之間,找礦再現迷局。

6月初,根據群眾報礦線索,在附近壹個叫做排坡的地方首次發現壹巖漿巖體,經揭露和取樣鑒定,證實為壹不含金剛石的煌斑巖床。世界上的多數金剛石原生礦產區多有此種巖石***生,是有金剛石原生礦存在的標誌之壹,這又進壹步增強了人們找到原生礦的信心。不久,前來支援的三組,在沼澤地附近的壹條小沖溝旁坡腳的壹件坡積層樣品中,不僅發現大量鎂鋁榴石,而且還發現壹粒金剛石。這壹發現,再壹次在全隊職工中燃起了希望,因為它意味著原生礦的存在已經確定無疑,而且就在樣品所在地上方的斜坡上。這裏,從坡腳至坡頂平距不足200米、高差僅數十米,範圍十分有限。人們不約而同地自發上山開始挖槽揭露,很快壹條從坡腳直通坡頂的探槽便大功告成。然而出於人們意料的是,槽中所見除白雲巖外,幾乎全為深度風化的土狀物,只是其中局部可見壹些直徑1厘米左右的翠綠色斑點,完全沒有見到人們頭腦中想象的含金剛石巖石——金伯利巖。坡下的鎂鋁榴石和金剛石來自何處?人們再度進入深思。

圖1-12 1965年7月1日鎮遠馬坪發現金剛石現場情景

7月1日中午,三組的地質員柏至善來到設在苗寨馬坪的臨時隊部,帶來了壹個好消息,他在對探槽進行編錄時,意外從那種綠色斑點中掰出壹粒紫紅色的鎂鋁榴石。這壹發現無疑表明所見土狀物就是金剛石母巖的風化產物,隨即取樣選礦證實確實含金剛石!人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我國的第壹個金剛石原生礦終於找到了!為了紀念這壹特殊日子——黨的生日,將馬坪地區定名為“七壹”地區,將我國發現的第壹個含金剛石巖體定名為“東方1號”(圖1-12)。

貴州省鎮遠縣馬坪在1965年前不為人所知曉,地圖上也沒有它的標記,這裏的山野壹片寂靜。1965年7月1日,這裏的山野沸騰了,電波傳向世界各地,中國首次在這裏發現並找到了金剛石原生礦。於是全國各地的地質工作者紛至沓來,學習取經,親眼目睹中國第壹個原生金剛石礦的風采。

金伯利巖在地表出露顏色都呈褐黃色,極似“水雲母粘土頁巖”,它夾在灰白色的白雲巖中。在“水雲母粘土頁巖”靠近白雲巖的接觸處,分布著斷斷續續的褐鐵礦薄層,俗稱“鐵殼”,是金伯利巖風化淋濾作用的產物。在褐黃色金伯利巖中常常保留著翠綠色扁豆狀礦物,俗稱“綠豆”,是含鉻鎂鋁榴石蝕變的產物,可作為地表尋找金伯利巖的標記。在東方2號巖脈的西段,巖脈厚度僅0.5米,這種“鐵殼”、“綠豆”現象十分普遍,敲打開巖石,常常會發現細小金剛石顆粒。

通過1965年4月在新寨屯支流(馬坪小河出口處)發現壹顆含鉻鎂鋁榴石,沿支流步步追索,圈定河流沈積物和殘坡沈積物的機械分散暈,逐步將尋找金剛石原生礦體的目標縮小,並鎖定到了馬坪地區的深沖壹帶,最在1965年7月1日,在鎮遠馬坪發現了我國第壹個含金剛石的雲母金伯利巖巖體(東方1號),實現了我國第壹個原生金剛石找礦突破,僅用了短短三個月時間。

在今天看來,“東方1號”含礦巖體屬於鉀鎂煌斑巖類。但當時世界上含金剛石巖體僅金伯利巖壹種,尚未發現鉀鎂煌斑巖。101地質隊按照巖石的礦物學特征,沒有簡單地把在馬坪地區發現的含金剛石巖體定名為金伯利巖,而是定名為“雲母金伯利巖”,後來又發現了“橄欖雲母巖”。富含金雲母是鉀鎂煌斑巖的主要特征之壹,這表明101隊早在澳大利亞發現鉀鎂煌斑巖十年前,就已將這種巖石與傳統的金伯利巖區別開來,顯示出中國地質學家的智慧。

1.3.5 乘勝追擊,追索發現3個巖體帶

1959~1965年,101地質隊駐地在爐山縣(後歸屬凱裏,爐山成為壹鎮)。隨著鎮遠原生金剛石礦的發現,101地質隊也成為貴州省地質局支持的重點,劃撥資金,調集精兵強將。為調集鉆探設備和人員給養,立項興建從鎮遠通向馬坪的礦山公路和隊部。不久壹條20余千米的公路建成,以鎮遠為起點,經芽溪,湧溪、大坳、滴水巖、洞頭、苞谷場直到馬坪。在離馬坪苗寨不遠的地方,地方政府撥出壹塊地,興建101地質隊隊部。當時這裏統稱“七壹地區”。

1966年10月,地質部在鎮遠縣召開“全國金剛石原生礦找礦工作現場會”,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地質局(隊)的專家出席會議。1966年在深沖山坡上布置了第壹口鉆井,準備向下探索雲母金伯利巖的深部情況。鉆到100余米處,是壹段綠色未經風化的雲母金伯利巖巖心,2米多厚。這是在中國第壹次在鉆井中發現原始狀態下的新鮮雲母金伯利巖石,為取得這類金伯利巖的實驗數據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1965~1972年間,在馬坪地區***施工鉆探1.65萬米,機掘坑道553米,挖淺井1009米,槽探4.73萬立方米,采集各類試驗樣品7000件;完成1:2000地質地形圖6平方千米,1:1萬構造地質調查117平方千米,並輔以大量的物化探電測、地面磁測及化探工作量。在發現第壹個含金剛石原生巖體基礎上,又發現水花、朱老屯、深沖三個巖體帶,***發現巖脈334條,其中含金剛石者57條,其中東方1號、3號、8號、11號、12號、15號、37號、38號脈中金剛石達工業要求,估算了儲量,使馬坪成為小型規模金剛石原生礦產地。1973年5月,在大隊技術負責人丁中壹等主持下,由魯芳浦、江朝陽、盛學庸等人編寫提交了《鎮遠縣馬坪地區金剛石原生礦詳查報告》。1974年10月,經貴州省地礦局審批,探明金剛石儲量××××克拉。

通過對巖體特征和含鉻鎂鋁榴石、鎂鉻尖晶石等指示礦物機械分散暈規律研究,至1972年,先後又在深沖找到了幾個雲母金伯利巖和橄欖雲母巖巖體,構成了深沖、朱老屯和水花三個巖體帶(圖1-13)。

三個巖體帶呈雁行狀分布於清水江與舞陽河分水嶺地區,最北面是水花礦帶,向南4千米左右為深沖礦帶(為該區最大和最主要礦帶),再向南2.5千米為朱老屯礦帶。***有露頭和隱伏巖體334個,均以脈狀產出。巖體受北北東壹近東西向低級壓扭性斷裂及其派生羽裂和層間脫空構造控制,在平面、剖面上均呈尖滅側現或再現形式分布。雲母金伯利巖和橄欖雲母巖,是本地區金剛石礦之母巖,也是本地區唯壹的巖漿巖,同屬偏堿性超基性淺成巖。通過對橄欖雲母巖測試同位數年齡,約3.93億~4.77億年,屬加裏東運動晚期產物。據巖體相互穿插關系判斷,雲母金伯利巖稍晚,圍巖幾乎全為寒武系的白雲巖。

對334個巖體中具有代表性的67個主要巖體進行金剛石選礦評價,初步證實,在馬坪礦區的巖體中,雲母金伯利巖體的金剛石含礦性遠比橄欖雲母巖體高。

圖1-13 鎮遠-黃平地區鉀鎂煌斑巖及類似巖體分布圖

整個礦區含礦巖體有57個,其中有14個巖體(金剛石含量為11.05~59.41毫克/立方米)達到工業品位,提交金剛石工業+遠景儲量××××克拉。該區金剛石晶體粒徑0.2~1.0毫米,占98.13%,總體質量差、粒徑小,無裝飾和硬度級別。

1.3.6 鍥而不舍,開展第二輪金剛石找礦

1966~1989年,在開展馬坪金剛石原生礦區勘查評價的同時,101地質隊繼續以金剛石、含鉻鎂鋁榴石等為主要指示礦物,對貴州境內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清水江、都柳江、舞陽河、錦江、烏江、紅水河流域的金剛石砂礦和原生礦開展普查找礦工作,在支流找到了金剛石砂礦點45個以上,***選獲金剛石近200顆(其中在黔東南地區就有金剛石砂礦點22個,選獲金剛石141粒)。在全省各地相繼找到鉀鎂煌斑巖類巖帶15個以上,但都沒有發現新的金剛石原生礦。雖然貴州的原生金剛石找礦陷入膠著狀態,但人們的找礦熱情絲毫未減,原生礦的評價工作也未停止。1990~1996年又開始了第二輪的金剛石找礦。

1990年,根據地質礦產部直發1989[038]號文件精神,101地質隊以貴州多年的金剛石找礦成果為依據,編制了《貴州省金剛石成礦預測圖》及詳細說明書,用類比法劃分出五個金剛石原生礦成礦預測區,其中A類預測區1個、B類預測區2個、C類預測區2個,為後期的金剛石找礦提供了工作方向。

1990年8月,全國金剛石成礦預測會議在蘇州召開,較為系統地匯聚了從80年代以來眾多有關板塊構造、深部地質、同位素、古生物等新理論和方法,重新認識貴州地塊的成礦條件,得出貴州所處的揚子克拉通是壹個存在太古宙結晶基底、巖石圈厚度在170千米左右的冷地塊。貴州省又正好處於古、中元古代活動帶上(為揚子準地臺與華南褶皺系過渡帶的準地臺東南側邊緣),是尋找金雲火山巖型金剛石原生礦的有利地段。金雲母火山巖型金剛石原生礦的指示礦物是低鎂、高鋁、富鉻的鉻鐵礦。

由於對金剛石成礦有了新認識,貴州地質礦產局決定對A類成礦預測區的凱裏-貴定等八縣(市),按新理論、新方法、新工藝,再次展開金剛石普查找礦和研究工作。

1992年3月,在麻江隆昌-大塘地區,相繼發現了由5個鉀鎂煌斑巖和橄欖金雲火山巖巖體組成的巖體帶(40個巖體),巖體帶呈北東向及近東西向分布。雖然新發現巖體含礦性不理想,但其發現是在改變了以往的重砂取樣方法,把鉻鐵礦作為主要指示礦物後取得的,對貴州金剛石原生礦找礦工作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1994年7月,通過地質踏勘,在雷山縣大塘鄉牛欄村南東約800米處,發現壹金雲母火山巖體,呈巖床狀產於新元古界下江群地層中;10月在雷山縣永樂鎮附近發現兩個煌斑巖巖體,壹個呈巖床產出,壹個呈陡傾斜巖脈產出;1995年5月,在榕江縣平陽發現壹煌斑巖巖體。上述幾處巖體的產地皆屬都柳江流域,它們的發現是否表明都柳江流域第四系沖積層中所產的金剛石系該流域內原生金剛石礦所補給,是壹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毫無疑問,這些巖體的發現為在都柳江流域內尋找鉀鎂煌斑巖型金剛石原生礦提供了重要信息。

1990年至1996年,101地質隊先後在黎平敖市、余慶、興義-六盤水地區,開陽縣花黎地區,銅仁大興等地區利用含鉻尖晶石作指示礦物進行掃面,除在麻江隆昌發現不含礦的金雲母火山巖體和在興義的貞豐、鎮寧、望漠等縣發現27個偏堿性超基性巖體外,其余地區僅發現壹些含鉻尖晶石異常,金剛石原生礦找礦依然無大進展。1996年,101地質隊的金剛石找礦工作宣告結束。

1.3.7 重整旗鼓,開展新壹輪金剛石找礦

圖1-14 宋瑞祥(右二)在麻江隆昌實地考察鉀鎂煌斑巖巖體

貴州真的找不到有開發價值的金剛石礦?貴州地質人不相信。貴州省地質礦產局原總工程師何立賢先生意味深長地說:“任何大礦,都不是壹蹴而就的。”

2010年11月12~14日,原地質礦產部部長宋瑞祥在遼寧、湖南地質礦產局金剛石專家的陪同下來到黔東南,考察指導貴州金剛石找礦工作(圖1-14)。他這次到貴州來,就是讓貴州的金剛石找礦工作不斷線,希望貴州新壹代地質人在老同誌的幫助下,接過金剛石找礦的接力棒,在貴州找到具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原生礦床。

前人的找礦經驗再度點燃貴州地礦局的金剛石找礦熱情。2010年12月3日,貴州省地質礦產局就金剛石找礦召開了專家座談會(圖1-15),李在文局長和周琦總工程師在認真聽取了專家們對貴州金剛石仍具有找礦潛力的意見建議後,對貴州新壹輪金剛石找礦工作進行了部署。李在文局長提出了六點工作意見:壹是要充分發揮老專家“傳幫帶”作用;二是要開發利用已有金剛石找礦地質成果資料,為下壹步找礦打好基礎;三是編制好實施好貴州金剛石找礦行動計劃,並列入局“十二五”找礦計劃,成立局金剛石找礦領導小組;四是由局安排壹定科研經費啟動前期工作;五是爭取中央及省地勘基金支持,積極準備申請立項;六是抽調專門中青年地質骨幹,加強與老專家聯系,發揮專家作用,啟動新壹輪的貴州金剛石找礦工作。

2011年11月21~2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的“全國金剛石找礦工作座談會”在湖南常德召開。來自湖南、遼寧、山東、貴州、廣西、湖北等省(區)的壹線勘查隊伍、科研單位與高等院校專家為全國金剛石找礦獻計獻策。與會的多數專家還專程赴貴州鎮遠馬坪參觀考察了“東方1號”含金剛石巖體,深入坑道仔細觀察研究,並在凱裏召開了貴州金剛石找礦專家座談會。認為在揚子地臺區,特別是貴州具備原生金剛石的成礦條件,完全有可能取得金剛石找礦新的突破。

圖1-15 貴州省地礦局召開金剛石找礦專揀座談會

1.3.8 貴州金剛石找礦存在的主要科學問題

1)鎮遠舞陽河流域產出的主要為Ⅰ型金剛石,而在附近的鎮遠馬坪原生金剛石礦體卻為Ⅱ型金剛石,是否另有來源?同時預示著馬坪含金剛石的主要巖體是否還未出露?

2)清水江與都柳江***壹個分水嶺,兩水系幹流及其支流流經大體相同的地層,但兩江所產金剛石類型截然不同,是否兩流域巖體及其金剛石類型各不相同?是否預示著該地區含金剛石的巖體類型較多、找礦前景較好?

3)在都柳江發現大量Ⅱ型金剛石,其來源於何處?是否是雷公山地區存在較多的含金剛石的鉀鎂煌斑巖體還沒有發現?由於強烈風化等原因,原鑒定的部分雲母煌斑巖等巖體是否可能是含金剛石的鉀鎂煌斑巖?

4)按照鎮遠思南塘雲母煌斑巖巖體就位的空間幾何形態,是否可預測鎮遠馬坪1號、3號順層侵入的含金剛石巖床附近的深部,可能存在規模更大、產狀較陡的巖墻或巖筒?

5)如果雷公山等地區在新元古代地層中存在含金剛石的鉀鎂煌斑巖巖體,是否預示著北部的鎮遠馬坪地區寒武系地層中含金剛石巖體的深部還有很大的找礦潛力(如果是壹套系統,且侵入的時間大致壹致的前提下)?

6)銅仁城區南側壹帶出現規模巨大的巖墻狀矽化帶、遙感環狀構造,下寒武統中疑似隱爆角礫巖,是否預示著深部存在巖體?錦江流域中的金剛石是否來自與該地區深部巖體相關的不同期次、且部分剝蝕的巖體?

  • 上一篇:2014年中國哪個城市傳銷比較多
  • 下一篇:紅色旅遊景點介紹素材圖片 紅色旅遊景點圖片大全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