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關於三國

關於三國

張角墓

位於河北省定州市子位鎮七級村南端,在息冢以東偏南20公裏。本有張氏三兄弟墓,現僅存張角墓壹座。據傳,該村為黃巾農民起義軍領袖張角的故裏。黃巾起義軍失敗後,張角兄弟被害,其屍體被當地農民偷回故裏安葬,並用傳統的喪葬習俗,祭祀七七四十九天,故稱七祭。為避官方查究,隱“祭”為“汲”,後演變為七級。

張角的墓穴已不存在,據張家後人介紹,這片老墳地原先大約7000平方米,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炮樓曾修在高地上面;文化大革命期間,將高地的土拉去壹小部分。是張家後人據理力爭才保存下來,幾十年來周圍將墳地蠶食了不少,要不是有張家後人的保護,這片墳地早已成了宅基地。

湣帝陵

位於河南許昌市東14公裏張潘鄉政府院內,東望張潘故城遺址,為東漢獻帝衣冠冢。陵稱“湣”而不稱“獻”是昭烈帝所謚。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丕稱帝後,封獻帝為山陽公(今河南修武縣)。獻帝死後,葬於封地。因曾居許二十五年,後人為表紀念而建陵,陵高15米,面積10000平方米,今僅存壹長方形土臺。

伏皇後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南15公裏的冢劉村東北隅,是為漢獻帝的皇後伏壽之陵墓。墓高10米,占地1730平方米,冢前有兩小墓,為二皇子墓。伏皇後在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59年)被立為皇後,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怨恨曹誅董承,與父伏完密謀曹操,事情泄漏,曹將伏後禁閉冷宮逼其自縊,二皇子亦被鴆殺。伏後死後,曹操宣稱其暴病而死,仍按皇後禮儀厚葬。

董貴妃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內東北,系壹土冢,有明顯被盜掘痕跡。

王允墓

位於山西省祁縣西北修善村西,墓長二十五米,寬二十米以上,今已作為重點文物保護。

華佗墓

位於河南許昌城北15公裏蘇橋村南石梁河西岸,墓高4米,占地360平方米。墓呈橢園形,前有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立石碑壹通,楷書:"漢神醫華公墓"。墓地六角形,青磚花墻環繞,翠柏青松掩映,1985年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河南分會在許昌召開"華佗學術研討會",鐫立"東漢傑出醫學家華佗之墓"石碑壹通。

1993年,華佗墓被許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玄墓

位於山東省高密市雙羊鎮後店村西,又稱鄭公墓。東漢建安五年(200年)春,袁紹命其子袁譚逼鄭玄隨軍,行至今河北大名東病故。初葬劇東(今青州市鄭母鎮)。後因墓壞,歸葬故裏。原封土高6米,1993年為砌護墻。

鄭公祠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墻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結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臺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壹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壹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孔融墓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範家村東。墓高12米,南北長13米,東西長18米。

禰衡墓

位於武漢市漢陽鸚鵡湖湖心島上。禰衡死後,黃祖懊悔,用厚禮將其禮葬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後人遂稱其洲為鸚鵡洲,後原洲沈沒,真墓不存(據《清壹統誌》載:“湖北武昌府,鸚鵡洲在江夏縣西南二裏,禰衡墓晨鸚鵡洲,今淪於江。”),光緒20年(1900年)於今鸚鵡洲重修禰衡墓,為石建,呈方形,立“漢處士禰衡墓”碑。可惜遭破壞,僅存墓碑。今湖心島上墓為新建。

劉表墓

位於湖北省襄樊市東,資料不詳。

黃祖墓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沙河鎮聯盟村,有壹古墓,碑刻“江夏黃祖之墓”。黃祖系東漢末年江夏太守,擊鼓罵曹操的彌衡就被黃祖所殺。

袁術墓

位於安徽省長豐縣楊公廟鎮西南3公裏處。孤堆回族鄉蔡圩村閻家小集,有個袁氏孤堆,相傳為三國時期的袁術墓。已被考古學家證實。

袁紹墓

位於邯鄲市郊外滄縣前高龍華村,資料不詳。

顏良墓

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浚縣,資料不詳。

文醜墓

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箕山余脈過藍河是三峰山的西峰。西峰西南有寨子賈村。村南有文醜冢,村東有文醜廟,村北有興國寺。

鴻暢鄉東南寨子賈,地處磨石山與西峰山之間。村南有文醜墓,為壹碩大之土冢,村東頭有文醜廟,僅有瓦房兩間,碑亭壹座。近年來,村舍擴建,廟房已圈至村內,內設村辦面粉廠。村東有大坡,號稱“白馬坡”。傳說為東漢末年關羽大戰文醜處。文醜後裔在此築寨定居,村名文家寨。地處兩崗之間窪地,聚落東西長,不規劃,面積0.21平方公裏,有南北街與東西街巷相通,布局疏散。明朝末年,文姓式微。賈姓從郟縣賈樓遷來多戶,村名易稱寨子賈。

村民反映,文醜冢十分高大,文醜廟也很靈驗。民國18年夏季,霪雨連綿,山洪爆發,洪水驟至,村寨被湮。村民都跑到文醜冢上去避水,可知文醜冢形體之高大。民國14年4月,匪首魏國柱率眾千余人,連陷坡街、鴻暢等寨。寨子賈的寨首夢見文醜向其警告。翌日寨首領眾在寨上安好“榆木噴”(即大鐵炮),向北試射,不響,向西南試射,連響兩發。誰知土匪正從西南向寨撲來,這兩炮正好落在匪隊之前。土匪見寨內早有準備,知不可攻,便向西退去。寨子賈得免於難。

張任墓

位於四川省德陽縣北外桅桿村,資料不詳。

馬騰墓

位於許昌市北10公裏的蘇橋鄉冢許村。占地半畝,冢高兩丈余,數株翠柏環生其上。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漢靈帝末年,邊民叛亂,州郡招兵鎮壓,馬騰應募從軍,因戰功累累遷為征西將軍。漢獻帝都許後,他接受曹操的綏撫,為保衛關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召入京師,封為衛尉。其子馬超,輾轉入蜀歸順劉備,被封為“五虎上將”,馬騰及其家屬因受到株連被殺,葬於石梁河畔。

張燕墓

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內邱縣鵲山下的吳村

張燕被東漢召降後,封為中郎將。死後,葬於鵲山下的吳村,《順德府誌》和 《內邱縣誌》對張燕墓均有記載:“張燕墓,在吳村西,俗稱 搟面臺”。墓前有四尊石雕神獸(俗稱四不象)。後經戰亂,現在兩尊收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壹尊收藏於法國巴黎吉米特博物館。壹尊被當地人藏於地下;戰亂時軍閥多次挖掘均沒找到。1999年在搬遷十方村過程中,挖到這個稀世珍寶。內邱縣人民政府將這座國寶,移到扁鵲廟內供遊人覽望,並作為鎮廟之寶。

韓玄墓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城南學府坪的現長郡中學內運動場,墓前有“漢太守韓玄之墓”碑。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清汪應銓《韓玄墓記》載;玄“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寬厚愛人,玄與三郡俱降,兵不血刃,百姓安堵,可謂知順逆之理,有安全之德。”對韓玄評價甚高,似在為其正名。

二,曹魏

曹丕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首陽山,資料不詳。

甄後墓

位於河南省安陽縣辛店鄉靈芝村,又稱朝陽陵。《魏書》:“四年十壹月,以後舊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節詣鄴,昭告後土,十二月,改葬朝陽陵。”

曹睿墓

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大安茄店村,於村北偏右有壹不自然土山橫於田前,據說為曹丕墓,後經過考古學家證實,為魏明帝曹睿之墓。

曹 奐 墓

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城西南28公裏,習文鄉趙彭村西南約三百米處,北距鄴北城三臺約5公裏。

現存封土南北長64米,東西寬51米,高4.6米,面積3264平方米。封土的東北角破壞壹部分,此處放置壹殘存半個青石柱礎,直徑約1米。封土四面皆為耕地,附近的耕地內有散亂的磚瓦碎塊,部分帶黑油的碎瓦塊。。《嘉靖彰德府誌》、光緒《臨漳縣誌》均明載:“曹奐墓在臨漳縣彭城村。”

1986年春,經國家考古隊(屈如忠帶隊)鉆探,封土為夯土,下有砌石,面積比現在封土大。未發掘。1992年7月1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曹彰墓

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資料不詳。

曹植墓

在山東東阿縣城南20公裏魚山西麓。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才華高曠。魏太和三年(公元229年)封東阿王,六年又徙封陳王。因受曹丕猜忌迫害,郁郁而死。謚“思”,世稱陳思王。在東阿時常登魚山遊覽,死後其子遵遺囑歸葬魚山。曹植墓始建於公元233年(魏太和7年),坐落於魚山西麓,依山營穴,封土為冢,占地1200余畝,東南兩側有黃河和小清河縈繞,合為襟帶。墓前有碑,為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建,高1.7米,寬1.1米,有額無題字,似有畫像,已不可辨。碑文二十二行,行四十三字。正書兼用篆隸,表現出我國書法由隸向楷過渡的特征。碑早年堙沒大清河中,至清代始撈出,復置墓前,並建碑樓保護。

蔡邕墓

位於河南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壹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壹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現為白沙楊氏獲之。

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體法多變,長於碑記。熹平四年(175),靈帝詔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董卓當權時,任邕為左中郎將。卓被誅後,邕為王允所捕,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灩,景色壹新,為旅遊勝地。

蔡文姬墓

位於西安城東南藍田縣三裏鎮鄉蔡王莊村西北約100米處。墓封土高約7米,林木蔥郁。蔡文姬,名琰,東漢末年女詩人。博學有才,辨通音律,曾因戰亂沒於匈奴達12年。曹操思賢慕才,用金璧贖回。卒後葬此。蔡王莊村就是守墓人壹代代繁衍生息而成為村莊的。1991年建立蔡文姬紀念館,館內陳列著蔡文姬所著《悲憤詩》和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及《後漢書》中的《董祀傳》等。

陳琳墓

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西郊射陽湖鎮趙家村大縱湖邊,此範圍內,墓墩數以千計,若懸盂覆釜。這裏曾出土“漢銅虎”、“千斤鐙”、“雙魚銅洗”等漢代以來的銅器、陶器、玉器、鐵器珍貴文物數百件。

華歆墓

華歆墓位於高唐縣城東涸河鎮大華村北200米處,距縣城20公裏。

華歆墓北邊200米為東西生產路,四周均為平地,現存封土高3米,直徑7米。墓葬保存完整,墓室頂部有1平方米的洞。從頂部缺口能看清墓室,此墓為磚室結構,上為圓形拱頂,底部呈八邊形。據當地群眾歷代相傳,此墓為華莊華姓祖墳,所以,古墓至今保存完整。據《高唐州誌》記載,此為三國時期魏臣華歆之墓。

鐘繇墓

位於河南長葛縣增福廟鄉孟莊村。墓曾於晉時被盜:“翼先來書惡,晉太康中有人於許下破鐘繇墓,遂得《筆勢論》,翼讀之,依此法學書,名遂大振。欲真書及行書,皆依此法。(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傳)》”

荀攸墓

位於安徽省淮南市西壽縣,資料不明。

賈詡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北10公裏尚集鄉崗朱村東。墓高10米,占地3300多平方米。墓室後被破壞,出土的陶器也被砸毀,雙虎鋪首銜環畫像石墓門、墓楣現藏於許昌博物館。

毛玠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東16公裏的五女店鎮毛王村金龜崗上,又稱毛承相墓。毛玠,字孝先,原籍陳留平丘 (今河南封丘縣)人,興平二年(195年)投奔曹操,辟為治中從事,後把家室亦遷於京郊(今五女店毛王村)。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先後任治中從事、墓府功曹、丞相府東曹掾、右軍師、魏王府尚書仆射等職,曾向曹操進迎獻帝之策。因智力超群,富有創見,多次受到曹操的誇獎和賞賜。後被免官,卒於家。葬於村南高崗上。

夏侯淵、夏侯敦墓

位於河南許昌市城西7公裏河街鄉賀莊北(今市石油庫院內),二墓東西並立。東墓(敦)已毀,西墓(淵)尚存,墓高10米,占地3300平方米,有石階小徑可達墓頂。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人,隨曹起兵屢立戰功,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戰死於陽平關,葬於此。

張遼墓

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為衣冠冢,現存墓冢,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

現合肥市委、市政府決定對逍遙津公園進行全面改造,建設張遼墓、包括建碑亭、墓丘、亭廊、三國故事甌塑,更換銅質張遼塑像,使張遼墓景點成為壹個完整的系列,提高景點的三國文化內涵;整治公園環境等。全部項目將在2003年上半年竣工。

徐晃墓

位於許昌市東20公裏張潘鎮城角徐村東北1公裏處,墓現於耕地中。

李典墓

李典因為作戰勇敢,武藝高強,很為曹操器重。被封為都亭侯,是三國戰亂時期最出名的年輕將領之壹。後因病而死,年僅36歲。92年在巨野縣昌邑鄉發現壹石室墓,初步推考可能為李典墓,現已原樣移建菏澤博物館壹層大廳內。

鄧艾父子墓

位於四川劍閣縣城北10公裏北廟鄉孤玉山,鄧艾父子被誣陷謀反在此殺害。墓為土壘,周圍砌青石,墓碑書“魏征西將軍鄧艾墓”。墓側還有“彰順王廟”(彰順王是五代前蜀王建天漢元年給鄧艾追封的謚號)。

過去,每年二月,老百姓都要辦會和演戲。原南充專員林維幹立石碑於墓前,並書《魏將軍鄧艾之墓》,還摘錄李榕著的《十三峰書屋全集》中有關評鄧艾被殺的論述刻在碑上。

現在鄧艾墓碑碣具存,廟僅存正殿。

“文革”期間,墓穴被掘,發現墓穴並列兩室用青石板修造。兩穴室中各有壹座棺位,各長3米,寬1.4米,高1.8米,雙穴並列,中間距離2米。從墓的穴位看,是鄧艾父子各寢其位。

杜預墓

位於洛陽市偃師縣杜樓村北,不過如今僅保存下來壹座墓碑,書“晉當陽侯杜預之墓”。其南有杜預後世子孫唐朝大詩人杜甫之墓。

郤慮墓

位於許昌市東20公裏張潘鄉郤莊,南與張潘故城相望,墓高3.5米,圍100米, 占地900平方米,現保存完整。郤慮為東漢末人,漢獻帝近臣,官至禦史太夫。因與帝密謀曹操,事泄被殺,葬此。村中郤姓皆其後裔。

嵇康墓

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東嵇山南麓。

阮籍墓

位於江蘇南京市城內西南角花盝北崗19號四十三中學內。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現有墓冢,墓碑。碑為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年立。

三,蜀漢

劉備墓

史稱“惠陵”,位於成都市武侯祠內。陵墓占地2000平方米,封土高12米,有壹道180米長的磚墻環護。陵前有“漢昭烈皇帝之陵”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立。史載,劉備於223年4月病逝於白帝城後,運回成都安葬;墓中還葬有劉備的先後死去的甘、吳二位夫人。劉備墓現有匾“漢昭烈陵”“千秋凜然"對聯:“壹杯土尚巍然,向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鱗古道令人想漢代宮儀”。

武侯墓

位於勉縣在定軍山西北腳下。墓地320畝,林木蔭 翳,古柏參天。墓高5米,方圓60米,四周圍砌以八卦形花墻。墓前豎碑壹塊,上刻“諸葛亮武侯之墓”,墓後有“護墓雙桂”,高達19米, 胸圍1米左右, 樹冠如蓋,濃 蔭蔽冢, 清雅宜人。每年清明前後,有壹年壹度之廟會。數以千計的遊客,踏青瞻謁武侯墓,盛況空前。 初建於公元234年,陵園現存建築多為明、清兩代 修建。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墓區古建築有四合院,房舍40余間,大殿神龕上有 諸葛亮泥塑彩飾坐像壹尊,手持羽戾,神態自若。兩旁書僮像侍立,龕下兩旁是 關興、張苞塑像。東廂房辟為歷史文物陳列室;西廂房展示諸葛亮生平事跡。大 殿院中有碑石20余塊。大殿獻殿懸有匾額,均系後代名人贊頌之詞,如“漢代元 勛”、“懦夫將後”;對聯如“日月同懸出師表;風雲常護定軍山”。武侯墓在 大殿壹,墓高6米,周長60米,青磚圍砌.墓呈南北向,取義北顧中顧,南立蜀漢。 墓後有古桂兩株,高大遮蔭,人稱“護墓雙桂”。墓前碑亭豎壹石碑:“漢諸葛 忠武侯之墓”,雙桂之後有諸葛亮“寢宮”3間.陵園建築古樸,松柏常青,十分幽靜。

龐統祠墓

位於老陜路旁,距德陽僅15公裏左右,祠墓為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龐統中流矢卒後,蜀漢昭烈帝劉備所建。墓基方圓10米,高4米多,由條石砌成圓形。祠三進四合布局,石木結構(石墻、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樸敦厚、肅穆莊重。依次排列著山門、“龍鳳”二師殿、“棲鳳”殿、龐統陵墓。祠內存有龐統及諸葛亮雕塑像,歷代匾聯、碑刻、字畫等大量珍貴文物史料。

徐庶墓

位於河南許昌縣,資料不詳。

馬良墓

位於湖北省宜城市上大堰鎮,系衣冠冢。真墓位於山東省淄博市永流鄉永流村西北, 墓高17米,東西80米,南北32米,保存壹般。

關林

關林,又稱關帝冢,位於洛陽市城南7.5公裏。關帝即關羽,是蜀國大將。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吳蜀爭奪荊州,關羽在湖北當陽為吳軍俘殺。吳國把關羽的首級送到洛陽,企圖嫁禍於曹操,曹操卻以王侯禮葬關羽首級於城南。

初稱“關冢”,明萬歷年間始在此建廟植柏,稱“關夫子冢廟”。清初名“關帝陵廟”,康熙時稱“關夫子冢廟”,道光時改稱“關林”。清乾隆時加以擴建。今林園占地百畝,有翠柏800余株,殿宇廊廡壹百五十余間,碑刻七十余方,石坊四座,大小石獅、鐵獅子壹百余個。這裏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辟為洛陽市古代石刻藝術館。

關林的主要建築均在中軸線上,依次為舞樓、大門、儀門、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後為關冢。

大殿始建於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高26米。廡殿頂,琉璃瓦覆蓋,五脊橫立,六獸揚威。正門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說的是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故事。

二殿五開間,廡殿式,門上懸掛著"光昭日月"匾額,是清光緒帝禦題。殿中塑關羽怒視東吳像,左側站著手棒大印的關平、右側站著手持大刀的周倉。二殿左右各建有壹座硬山式的陪殿,左為張候殿,右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闊五間,規模較小,內塑關羽夜讀春秋像、關羽出行圖和睡像,故又稱寢殿。

八角亭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構築奇巧,別具壹格。亭內有龜跌座石碑壹通,高4.8米,碑頭雕龍,額題"勒封碑記"四字。碑的正面書題"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林",為歷代帝王對關羽的最高封號。舊時帝王墓稱陵,王侯墓稱冢,百姓墓稱墳,聖人墓稱林。關羽被尊為"武聖",故其墓稱"關林"。

關羽被過去歷代王朝尊為"武聖",是民間信仰者"忠、勇、仁、義"之楷模。關林古廟會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前往關林朝聖之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關陵

位距當陽市城區3公裏處,是埋葬蜀漢名將關羽屍骸的地方。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兵所殺,孫權怕劉備報殺弟之仇,將關羽首級獻與曹操,企圖嫁禍於人,將其正身以侯禮葬於當陽城西北。關陵開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為關羽加封,使其成為武聖人,直至關帝,他的陵園隨之擴大,形成宏偉規模。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已成陵園建築群,始名“關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繕,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築風格。

現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長70多米。墓門北向,有明代建的“漢室忠良”石牌坊。關陵建築群以宮墻相連,全是紅磚黃瓦,富麗堂皇。陵園中軸線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華表,石坊,三圓門,馬殿,拜殿,正殿,寢殿,陵墓。兩側分設八角亭,春秋閣,碑廊等。正殿為主體建築,前檐懸“威震華夏”金匾。殿內供奉關羽父子和周倉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動,威風凜凜,氣概不凡。寢殿內有臺灣同胞捐資鑄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關公銅像。寢殿後的墓冢,高7米,周長70米,甃石為垣,加上石雕欄桿,刻有“巨龍如海”等圖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漢壽亭侯墓”碑。整個陵園風景幽麗,古柏參天,遠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關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內外旅遊者結伴而來,拜謁憑吊。

周倉墓

在當陽縣東南,麥城之西2公裏,相傳為蜀漢名將周倉安葬之地 ,墓在田中,略大於壹般土冢,圓形條石砌墓。墓碑上刻:“漢武烈候周將軍諱倉之墓”。1998年協天廟信眾捐資60萬元人民幣對周倉墓進行加固,重建墓祠的臺灣省宜蘭礁溪協天廟主委吳朝煌先生,將對周倉將軍重塑金身,以分靈儀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聖之靈。

鮑三娘墓

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裏外,有壹座中型土墓--鮑三娘墓冢(傳為關索之妻),南北長21米,東西長19米,冢頂高為4米,是被盜後的殘墓,墓碑殘存,字跡依稀可辨,為“漢將軍索妻鮑夫人之墓”。

張桓侯祠,

俗稱張飛廟,坐北朝南。位於閬中市城西,與著名風景區錦屏山隔江相望。總建築面積2500余平方米。三國時張飛受劉備派遣,率部鎮守閬中,並任巴西太守。221年劉備攻吳,為關羽報仇,臨發時張飛被部將張達、範疆所害,謚封桓侯,葬於閬中。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閬中人民慕其忠勇,立廟以祀之,始稱桓侯廟。

現存的張桓侯祠,是壹組明清時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建築群,由山門、敵萬樓、大殿、廂房、後殿、墓亭、墓和園林組成。

山門,為明代重建,四架椽屋,分心造用三柱,檐下鬥拱六鋪作計心造。前有高2.5米石獅壹對,龜跌雙龍圭額碑兩通,兩側各有9米長琉璃雕飾照壁,次間內各有戰馬、馬夫兩組著彩泥塑。

敵萬樓,明代建築。系頌張飛力敵萬人所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頂,上檐鬥拱為四鋪作計心造,華拱兩側沿45出象鼻狀假昂,下檐鬥拱清代維修改動,疊壘繁復,內柱承接上檐,為四瓣梅花形斷面柱。內有張飛部將子孫像四尊,高3米;石香爐壹個,直徑1.2米。左右各接木牌樓壹座,各施鬥拱,牌樓兩側前後壁各嵌唐以來各時期石碑六通。

大殿,清重建,光緒九年間中治官率屬及民眾加以維修。面闊五間,歇山式屋頂,小式木結構建築,殿中塑張飛文身及侍從像三尊,內陳列張飛丈八蛇矛,點鋼鞭(原祠中遺物)、祭祀鼓、鐵鐘、鐵香爐。左右兩側壁嵌張飛八分書碑及清重建大殿功德碑等。左廂房陳列歷代文物,右廂房為張飛主要業績組像。

墓亭為重檐歇山式屋頂,內起壹磚券,內塑3米高張飛武身坐像壹尊,兩側有範疆、張達跪像,左右墻壁嵌有明、清石碑數通。亭後為張飛墓,墓為橢圓形,東西徑22米,南北徑32米,封土高出地面8米。墓上奇花異草與參天古木相輝映,寺姿異態,意趣橫生。

園林部分,為清代和逐年復修。主要有花園、梅園、桃園及休閑用房等。

勉縣馬超墓

位於陜西勉縣城西老城鄉馬公祠村。坐北朝南,與武侯祠相距約1公裏處。

劉備稱帝後,升馬超為驃騎將軍,領涼州牧,鎮守陽平關(即現勉縣老城)。公元222年病逝於勉縣,並安葬在此。墓冢周長56米,高3米多。墓碑為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所立,上刻隸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現存大殿3間,東廂5間,碑碣5通。殿門楣上懸“漢斄鄉侯”匾。

新都馬超墓

位於四川新都城南三裏處桂林鄉馬超村,其墓宏大,前後基地三畝多,墓周栽植柏樹,砌築圍墻,專人看守,春秋祭掃,嚴禁在墓內樵采、耕種、侵葬。墓前鐫刻有:“漢驃騎將軍涼州牧馬公墓”的石碑。從新都去泥巴沱響水墊前的道路旁,曾立有壹高大石碑上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諱超之墓。”清宣統元年四川提督馬維祺書寫“英風常振”匾額掛於祭禮堂上。為紀念馬超,歷代政權都把這裏的基層行政命名馬超村。

趙雲墓

趙雲因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後主敕葬銀屏山麓。趙雲墓位於大邑縣城東1公裏的銀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氣勢雄偉泅周有石砌女墻,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靜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正中豎有高2.5米、寬1米的墓碑,上刻“漢順平侯趙雲墓”七篆體大字,兩側刻有填金對聯:“赤膽永枯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匾文“永烈千秋”。

在十年浩劫中廟及雕像、墓碑均招破壞。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雲雄姿,正定縣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趙雲廟,並於1997年4月13日正式對遊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壹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

黃忠墓

成都西郊營門口鄉黃忠村,有三國名將黃忠的墓。清道光五年(1825年),當時地名叫「雞矢樹」的農民耕地時發現壹塊書有「黃剛侯諱漢升之墓」的墓碑,幾根人骨、壹把劍和壹塊玉,當即告知地主劉沅(字止唐,雙流人,清代著名學者,為現代著名學者劉鹹榮的祖父,曾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不就)。墓碑上「諱漢升」三字誤,應為「諱忠」。這說明此碑肯定不是三國時期的舊物,大概是唐宋以後人們為黃忠修葺墳墓時所立;但是,這也表明此處應該就是當年黃忠安葬之地。於是,學識淵博、名重鄉曲的劉沅便邀集鄉紳父老,***同捐資修復黃忠墓,墓旁新建黃忠祠。

  • 上一篇:玉溪稅務服務企業名單
  • 下一篇:急需造價工程師考試題!高分獎勵!!xialio 706 @ 163。計算機輸出縮微膠片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