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福建莆田那年出了場汗災。

福建莆田那年出了場汗災。

唐貞元六年(790),大旱,井泉幹涸,人渴,人患瘟疫,死了許多人。宋五年(1045),興化大旱,蔡襄賜丁口稅減免壹半。李青八年(1048),冬春不下雨,巫家陳發可以祈雨卻沒有,就死在了池子裏。崇寧元年(1102),大旱,泉水幹涸,許多人渴死。

明朝景泰二年(1451),春夏大旱,溝渠幹涸,籌得200元;天順五年(1461),春夏大旱,米價200元;成化十二年(1476),夏秋大旱,晚上莊稼不收。治安法官決定減稅30%。成化十五年(1479),大旱,水稻絕收,百姓饑寒交迫;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旱無麥,秋旱無糧,從廣東潮州運糧救民;弘治十二年(1499),夏至冬無雨旱,巡撫按胡華建議,免交年稅糧;弘治十三年(1500),夏秋大旱;嘉靖元年(1522),夏秋大旱,水稻全收;嘉靖五年(1526),夏秋大旱,水稻絕收,田賦減征50%;嘉靖十年(1531),大旱,從廣東惠州、潮州買糧;嘉靖十五年(1536)秋旱,根據李元陽的建議,打了三分免稅糧;嘉靖十六年(1537),夏秋大旱,征免糧四分;嘉靖二十三年(1544),夏旱;崇禎二年(1629)秋旱。

清康熙三年(1664),春夏大旱;康熙十九年(1680),至夏春季大旱,七月依然幹旱。井泉全旱,田地荒蕪,鬧饑荒。許多人上吊淹死了。縣明倫堂在南部和西部設粥,* * *幫扶1.1萬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慈孝裏(今莊媛)的百姓在大旱時掠奪糧食。康熙四十二年(1703),初春至五月無雨,小米每石950元;康熙四十九年(1710),春夏大旱,水稻絕收,米二百元。饑民擡路,米下海賑濟,是年糧錢的壹半。

清乾隆十二年(1747),八月至次年三月,大旱,稻草幹枯,井水幹涸,米貴,每桶160文;乾隆十六年(1751),夏季大旱。乾隆十七年(1752),旱澇交替,旱災更加嚴重。田地被燒焦了,甘蔗還不到三英尺高。乾隆二十三年(1758),大旱,田地焦黃,泥田龜裂,甘蔗不足三尺,老樹枝葉燒得滿山都是,糧價飛漲。我們從浙江平陽購買糧食來穩定糧價。乾隆三十二年(1767),夏秋幹旱,饑荒;鹹豐元年(1851),八月至二月大旱,泉井幹涸。

民國二十九年(1940),春、秋、冬三季大旱,餓死人,有的跳海自殺。民國三十壹年(1942),八月至次年四月大旱,富戶糧商囤積糧食,擡高米價。糧食每擔價750元,紅薯每擔160元,花生油每斤2200元。民國三十二年(1943),冬春大旱,莊稼不能種。

1953年夏秋嚴重幹旱40多天,受旱面積達156500畝;1954 7月下旬至8月下旬發生嚴重幹旱,165438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發生嚴重幹旱,面積164500畝。1955年冬春夏大旱,200多天沒下雨。1956,夏天40天沒下雨;1957年7月上旬至9月下旬幹旱持續90多天;1963,從1962秋冬到1963春旱250多天,全縣水庫除谷陽、夫子水庫外全部幹涸,受旱農田215800畝;幹旱始於1968年9月下旬,持續120天;1971 3月上旬至4月下旬持續幹旱50天,受災農田11萬畝;1974從去年底開始持續幹旱90多天,越冬作物嚴重受損;1986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持續幹旱35天,受災面積155800畝;1991年春、夏、秋連續幹旱154天。全縣中小型水庫幹涸,早、中、晚稻推遲插秧,受旱面積20萬畝。

  • 上一篇:江蘇省青年征文大賽《夢想與責任》10征文
  • 下一篇:現在可以用甘肅通用機的發票嗎?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