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成渝經濟區的歷史發展

成渝經濟區的歷史發展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會,國家區域中心城市,簡稱“蓉”,別稱“蓉城”,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壹。全國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試點城市、金融對外開放城市、副省級市。2003年《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成都綜合實力位列第九位。 先後榮獲“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稱號;並被《財富》(中文版)雜誌評為“中國最佳商務城市”。2013,2014兩度登上《第壹財經周刊》新壹線城市榜首。

成渝核心城市--重慶  

重慶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簡稱“渝”,別稱“山城”,國務院定位發展的中國五大國際化大都市之壹,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國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長江上遊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長江上遊生態文明示範區,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長江上遊航運中心,中國政府實行西部大開發的開發地區以及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歷史悠久,國務院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從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終規劃的出臺,歷經14年。

過去,連接成渝兩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如今,成渝客專的通車,將助力成渝經濟區建設,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藍圖將壹步步變為現實。

合作:從分治那壹刻萌芽

現年85歲高齡的經濟學家、省社科院學術顧問林淩教授至今還記得,14年前四川和重慶分治時,四川學術界就已經在思考,兩地在行政區劃上分開後,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協調的問題。可以說,合作,從分治那壹刻萌芽。

“十五”計劃綱要將實施西部大開發、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作為壹項戰略任務,重慶在長江上遊經濟帶開發的主體地位得以確定。但此時還沒有明確提出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壹年後簽訂的《重慶—成都經濟合作會談紀要》,提出攜手打造“成渝經濟走廊”,第壹次提出“成渝經濟”這個概念。

又過了兩年。2003年,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的研究報告《協調空間開發秩序和調整空間結構研究》指出:“成渝地區是我國西部地區人口與城鎮數量最密集區域,也是西部地區工農業生產最為發達區域。建議加快整合成渝地區,使重慶增長極轉化整合成壹條巨大的增長軸,並使此增長軸具有兩個單增長極所不具有的功能。”

盡管《紀要》和《報告》還沒有正式形成成渝經濟區的概念,但壹次次促使人們關註這個區域。

成形:上升到國家層面

2003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研究報告 《中國西部大開發重點區域規劃前期研究》提出:“在未來5至10年內,要積極構建以成渝兩大都市為中心、各級中心城市相互聯系和合作的中國西部最大的雙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開發的最大戰略支撐點,西部地區人口、產業、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長江上遊經濟帶的核心。”

這是在國家層面的報告中,第壹次出現成渝經濟區的概念。

2004年,國務院西部開發辦規劃組在 《中國西部大開發中重點經濟帶研究》中指出:“長江上遊經濟帶的空間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經濟帶’,區域中心是成渝經濟區。”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簽署 《關於加強川渝經濟社會領域合作***謀長江上遊經濟區發展的框架協議》和交通、旅遊、農業、公安、文化、廣播電視6個方面的具體協議,標誌著整個四川成渝經濟區建設,進入壹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牽頭,聯合重慶市社會科學院以及四川數十位專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標的國家發改委“十壹五”規劃課題《***建繁榮:成渝經濟區發展思路研究———面向未來的7點策略和行動計劃》。這是第壹次對成渝經濟區開展的專題研究,其結論和建議,為國家發改委把成渝地區列為 “十壹五”經濟區規劃的試點地區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佐證。

2006年,國家西部大開發 “十壹五”規劃出臺,明確提出建設成渝經濟區。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簽署《關於推進川渝合作***建成渝經濟區的協議》,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目標。該《協議》是有關成渝經濟區建設的最重要的標誌性文件,也是最具指導性和現實性的雙邊合作協議,不僅確定了“成渝經濟區”的地理範圍,確定建立統壹的工作和協調機制,還就基礎設施建設、壹體化市場體系、產業協作、***建生態屏障等合作目標和主要措施達成框架性協議。

2008年10月,川渝兩省市簽署《關於深化川渝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川渝合作***建成渝經濟區進壹步深化。

分娩:歷經地震的“陣痛”

2007年4月,四川發改委聯合向國家發改委上報《關於編制成渝經濟區發展規劃的請示》。同年6月,國家發改委在京組織召開《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啟動會。

壹年後,國家發改委牽頭成立《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規劃編制工作組,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四川省及有關研究單位***同完成。《規劃》編制協調指導小組和工作組成立後,工作剛剛啟動,汶川地震發生,規劃編制暫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啟。

2010年春節後上班第壹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率成渝經濟區聯合調研組赴川,就編制《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進行調研。在這次會議上,杜鷹表示,將成渝經濟區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考慮,通過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把成渝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新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收集來的意見,編制小組開始案頭工作。2010年7月,國家發改委編制完成《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征求意見稿)。同年12月,《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家發改委主任辦公會審議通過,上報國務院審批。

3個月後,規劃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

2008年 進入國家戰略

當年的成渝兩地政府工作報告,都將建設成渝經濟區列為今後五年重點推進的工作之壹。

同年,成渝經濟區進入國家戰略視野。在國務院西部辦頒發的《西部大開發“十壹五”規劃》中,提出重點建設成渝、關中—天水、北部灣等重點經濟區,把其建設成為帶動和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

2009年 編制規劃

2009年,四川省進行調研,並與四川省內區縣市達成***識: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機遇,促成成渝經濟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納入“十二五”規劃,並形成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

隨後國家發展改革委著手組織編制 《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該規劃涵蓋了重慶市的31個區縣和四川省的15個市,總面積約20.6萬平方公裏,覆蓋人口9840.7萬,2011年成渝經濟區經濟總量為2.8萬億元。其中除了重慶壹小時經濟圈內的23個區縣外,還包括渝東北的萬州、墊江、梁平、豐都、開縣、忠縣、雲陽和渝東南的石柱被納入了成渝經濟區,整個成渝經濟區涉及重慶的面積是3.15萬,占重慶總面積的37.56%,涉及重慶人口2380萬,占重慶總人口的62.5%。(註:後因萬盛、雙橋分別與綦江、大足合並,涵蓋重慶的區縣減少至29個)。從國家層面明確成渝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總體布局和發展目標,並提出促進成渝經濟區壹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2010年 提升高度

2010年2月27日,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與四川、重慶兩省市交換意見會在重慶市召開。會上,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副組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司長範恒山強調,要從充分反映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貫徹國家戰略的要求、體現地方的實際需要三個方面把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編制成壹個高水平的規劃,要在戰略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規劃高度、體現規劃特色。

2011年 獲準通過

2011年3月1日,《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經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同年5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新形勢下加快成渝經濟區發展,對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全國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壹體化發展,推進統籌城鄉改革,提升發展保障能力,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構建長江上遊生態安全屏障。(據國家發改委網站)。

從中西部地區日益形成的五大城市群、經濟區的整體實力來看,成渝經濟區經濟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整體實力在中西部排在第壹位,明顯高於其他四大城市群。

“成渝經濟區”應用15年左右的時間,構建完善的交通運輸體系,分工明確、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結構優化的產業體系,資源***享、要素充分流動的市場體系,形成中國第四大增長極和西部大開發的引擎,帶動和輻射長江上遊及西部發展。

以成都和重慶為支撐,以其周圍壹批區域性中心城市為節點建設“成渝經濟區”,在我國宏觀生產力空間戰略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快川渝合作,***建“成渝經濟區”,打造我國“第四增長極”,既是區域內各方的內在要求,也應成為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

  • 上一篇:【呈貢公司註冊】日常費用報銷如何操作可規避涉稅風險
  • 下一篇:福建省石油稅務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