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誌銘:舊籍常用文體,實用文書,墓碑銘文。後人為故先長輩立碑,通常請人代筆,或述及墓主行跡。但體裁限制,以簡說功績德業為務,最後有凝練贊辭。歷代碑銘資料豐富,對宏觀研究時代社會生活頗有證據價值。
本銘簡潔曉暢,今人閱讀理解主要障礙於宋代的職官制度。簡說壹下:
隋唐創建形成三省六部制度,五代沿襲。但晚唐與五代各朝後期都出現了許多“因事而設、事已則罷”的使職。如鹽鐵使、度支使,原職事官職權旁落而逐漸階官化;再後使職差遣更加普遍,最後,三省六部與諸寺監大部分或部分職權被奪,漸成請俸祿、敘資考的參照標準系統。宋前期承後周,職事官系統大部分不再實際運行,三省長官,六部尚書、侍郎、郎官、員外郎等正官不再擔任原職官名的相應職務,只作為官員的品階、俸祿、序遷順序、蔭補、封贈的依據,因此稱為“階官”或“寄祿官”,簡稱“官”。官員以本階官出入內外,擔任朝中地方各種使職差遣。差遣指所任實際職務,稱“職事官”,簡稱“職”。差遣名稱前通常加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後常綴使、事。差遣本身沒有品級,大多有相應的收入待遇。官、職之間比較靈活,官以年資功過遷轉,職根據需要、能力、任期調整。官與差遣之外另有“職名”系統,也略稱“職”,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諸殿、諸閣的館閣官職,如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修撰等,逐漸也成為榮譽名銜,也叫“貼職”,有貼職則升遷、待遇、恩數方面優先。“官”、“職”、“差遣”分離,在官員管理上極為靈活,有壹定的合理性。(和今天教育界學術界差不多)。至神宗朝1082年元豐改制後才重建三省六部制度,恢復官、職名實,當然也另有寄祿官體系。元豐改制前主要的機構序列作用如下:
以下十二機構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壹、 中書門下:即政事堂,也稱“政府”,中央最高權力機構,長官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副相),下設:
制敕院、舍人院、起居院、禮儀院、太常禮院、審刑院、銓曹四選(流內銓、三班院、審官東院、審官西院)、太常寺、太仆寺、太府寺、宗正寺、大理寺、光祿寺、衛尉寺、鴻臚寺、司農寺、國子監、少府監、都水監、將作監、司天監等九寺五監。各院選基本運行,而九寺五監,多掛名或改隸他屬。
二、樞密院(樞府):中央最高軍政機構,長官為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
院事。下設:承旨司。
三、中書省(掛名):與門下省、尚書省為行政機關,分掌決策、封駁、執行職能。
四、門下省(掛名):三省長官為:尚書、尚書左丞、尚書右丞、侍郎
五、尚書省(掛名)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為:尚書、尚書左丞、尚書右丞、侍郎、中書舍人、郎中、員外郎
六、三司(計司):幾乎實際全面主管中央財稅、金融、經濟。長官為:使、副使、判官,下轄鹽鐵司、度支司、戶部司。但三司在前期分合不定,元豐改制後廢。
七、宣徽院
八、秘書省(貼職):典籍、圖書、檔案管理。職官:判省事、秘書丞、著作郎、著作佐郎、秘書郎、校書郎等。
九、崇文院(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
十、翰林學士院
十壹、禦史臺與諫院
掛名即以作寄祿官系統。
刑部郎中(從六品):即在刑部掛名而為寄祿官職稱,並不實際任刑部職。
郎中:尚書令、仆射、丞,各部侍郎、丞、各部諸司郎中(各司事務)、員外郎
致仕: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叫作“致仕”,也稱致事、致政、休致、休退等。源於周代,漢以後形成制度。朝廷以厚祿賜予退休官員。宋制,文官滿七十,武將延十年,可自願提前。少數元老不受限。備退官員遞呈申請表、劄,朝廷批準後,領取致仕告、敕。神宗之前,皆解去原職,神宗起,允許帶職致仕。致仕後優待:1、真宗起,致仕皆給半俸,部分立功武官全俸。2、致仕時皆升轉壹官,之後每遇朝廷推恩,還能轉官。3、高級官員可蔭補壹定數目近親子弟為官;中級官員如蔭補子弟,即不能轉官,稱“守本官致仕”。4、為子弟乞請“恩例”。5、致仕後,為親屬敘封或封贈、回授官爵。若朝廷特命復出任職,則稱“落致仕”。
回授:宋轉官規定之壹。官員磨勘後原應轉官,礙於止法,經奏請,準許授予弟侄、子孫,使之出官或轉行,為“回授”。官員的服色,允許回授其父。還允許將官階回授,用以封贈父母。
止法:官吏升轉達到最高限制官階,須待官職資格或軍功,方許升轉。
公:先公
君諱逵,字仲達,家晉陽。其譜雲:隋文中子通之後,唐季避亂家濮陽,
君:以子口吻。全文所有“君”字,俱指代墓主王逵。
諱:名諱,平輩、晚輩、後人不得直稱前人之名,稱字避諱。
字:平輩相稱用字,字與名多相關。如墓主,《爾雅》:“九達謂之逵”,名逵,字仲達。
家:聚族世居。家,近同今人之家族;室或戶,近同今人之家。
晉陽:山西縣名,今太原附近。
譜:記錄世代祭祀、承繼關系的宗譜,亦叫族譜、家譜。
隋:581—619,朝代名。
文中子通:王通,580—617,隋儒,字仲淹。門人私謚文中子。絳州龍門人(今山西河津)。603年見文帝上《太平十二策》,不見用。曾中秀才,任蜀郡司戶書佐,蜀王侍讀。後棄官歸裏,著書講學。弟子千余人,時稱“河汾門下”“河汾道統”。著述多種,均佚。僅存宋阮逸註《中說》(《文中子》)10卷。在佛教盛行之際,起而力倡儒學。其學生中薛收、溫彥博、杜淹、竇威、賈瓊、姚義、杜如晦、陳叔達、房喬、魏徵、李靖、薛方士、裴晞、王珪、叔恬、董常、仇璋、程元備,俱為隋唐之交,壹時之選。
後:後裔。
唐季:唐,朝代名。季,末期,伯仲叔季。也可反稱季唐。
避亂:季世總是戰亂頻仍。
濮陽pu2:河南縣名
故今為濮陽人。曾祖考溫。祖考名犯濮王諱。考翰,贈尚書工部侍郎。
故:因由。
今為濮陽人:戶籍、籍貫。
曾祖考、祖考、考:年齒高為老,嫡親長輩死者為考。
名犯濮王諱:宋嚴諱,所以名不書。濮王,宋親王。
贈:死後追封。
工部侍郎(從三品):六部長官尚書,副長官侍郎。
君幼學於母史氏,聰警絕人。及長,學於侍禦史高弁。天禧三年及進士第,為廣濟軍司理參軍,母喪去。
幼學:童蒙。
母史氏:母親史氏。
聰警絕人:聰,聽覺靈敏;警,心思反應機敏。絕,斷、盡,含獨特之意。人,其他人,人己、人我相對。
及:達到、到達。
長:青春期。
侍禦史:(正七品)監察系統禦史臺官員,輔助禦史中丞處理禦史臺事物,宋初兼知雜事。
高弁: 字公儀,濮州雷澤人。弱冠,徒步從種放學於終南山,又學古文於柳開,與張景齊名。至道中,以文謁王禹偁,禹偁奇之。舉進士,累官侍禦史。諫修玉清昭應宮,降知廣濟軍。尋以戶部判官試開封府進士,私發糊名,奪二官。稍復知單州、邢州、鹽鐵判官。河決澶州,請弛堤防,縱水所之,可省民力,且以扼契丹南向。議寢。知陜州,卒。 弁性孝友。所為文章多祖《六經》及《孟子》,喜言仁義。有《帝則》三篇,為世所傳。與李迪、賈同、陸參、朱頔、伊淳相友善。石延年、劉潛皆其門人也。
天禧三年:(1019年)真宗趙恒年號,古壹朝多年號,至明始壹朝壹年號。
及進士第:唐宋科舉科目繁多,進士科為其壹科。舉人皆布衣,殿試合格,按五甲等級,授予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及進士第,即登壹等科。
廣濟軍:地方區劃,與府、州同級。由軍事轄區演化。廣濟軍在今江西武穴。
司理參軍:(從九品)各州司理院,任新及第進士或明經為司理參軍,專治刑獄。州級長官下機構官職有幕職官(簽廳、都廳):判官、推官、掌書記、支使等,屬官:曹官(府院、州院):錄事參軍、司理參軍、司戶參軍、司法參軍,主兵官,監當官四類。司理參軍又稱獄官,偏重刑犯審訊、案情核查、監獄管理。
母喪去:丁憂,官員遇父母喪,普通解職守喪三年(25月以上)。去,解職回家丁憂去。
姜遵知永興軍府事,取君主萬年簿。萬年令免官,君行令事,大去舊弊。
姜遵:(963--1030),字從式,淄州長山(今山東鄒平)人。真宗鹹平三年(1000)進士,為蓬萊尉。大中祥符中累遷監察禦史。仁宗即位,知滑州,充京東路轉運使,換京西路。天聖四年(1026),拜右諫議大夫、知永興軍。六年,為樞密副使。七年,遷給事中。八年卒,年六十八。
知永興軍府事:湖南東南部。知事:使職差遣,各級官府首要行政長官。
取君主:納用王逵主持。實任差遣。取,選取;在吏部選人檔案裏選取並被批準使用。
萬年:縣名。在今江西西部。
萬年令:(從八品),地方官有寄祿官者為京朝管,由皇帝、中書門下及下設機構考核選用;無為選人,由吏部銓選差註。重要縣用京朝管為知縣事即知縣,小縣用選人為縣令,更小縣甚至不設令,主簿代行。知縣、縣令為縣長官,主持縣政務,實際即管理壹縣行政,有戍軍則兼領軍務。
主簿:(從九品)縣級屬官,掌出納官物、銷註簿籍。
免官:出問題被上級主管部門(吏部)罷免。
行令事:暫代執行。縣長官有知縣(縣令)、縣丞、主薄、縣尉,如人少事簡,可闕知縣、縣令、縣丞,但不可闕主薄,而由主薄代行。
大去舊弊:贊詞,成績肯定有,不必很大。逵代令之際為宋初上升期,清廉實幹風氣尚可。
王文康公代遵,與安撫使王,轉運使李紘皆薦君宜令萬年,詔特以為試秘書省校書郎知縣事,後不得為例。
王文康:曾纂《五代會要》三十卷。景淘年八月癸亥,樞密使王文康公薨。
安撫使:中書門下派出的巡視戰亂、災機地方的官員,相當於高於府州的“路”級官員,為路級軍事長官。路級行政為派出機構,各使司管轄地域不盡同,事權亦有重疊,均向中書門下負責。安撫使司又稱帥司。
轉運使:路地方官員,前期掌財賦,有督查地方官吏;後期兼綜邊防、治安、錢糧、巡察,為路級主要行政長官。轉運使司又稱漕司。另有提點刑獄司(憲司、監司)、提舉常平司(倉司),與轉運使司同為路級民政主管,住地不同,轄區亦不盡同,事務有側重、有重疊,均有互相監察及監察、舉薦州縣官員職責。
皆:都。漢字復用偏旁部首點劃,字義俱有重復、重疊、***同、同樣之意。
薦:推舉。
宜:適合;能力具備,超越其他人選。
詔:官府下行文書,五品以上官員使用,由翰林學士院鎖院起草,采用四六句文體。
特以為試:例外破格試用。
秘書省校書郎:(從九品)校勘書籍,訂正訛誤。寄祿官官職級別,以此身份職事差遣地方。從此王逵已由選人升遷為京朝管。
後不得為例:不是改制、變法,所以只是特例。非責難語詞。套話。
晏殊為三司使,奏君為三司檢法官。李諮代殊,會天聖十年掖庭火,諮任公具材用治宮室,五日而用足。仁宗聞而嘉之,遷秘書省著作佐郎。
晏殊:991—1055,撫州臨川人(今江西撫州),字同叔。幼以文名,工詞。賜同進士出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三司使、宰相兼樞密使。貶任宋州(河南商丘南)時,興學校,延用範仲淹教生徒。
三司使:鹽鐵、戶部、度支為三司,長官三司使,掌管統籌國家財政,位亞執政,號計相。
檢法官:實職,非寄祿官系列。宋制度法律繁冗,負責向長官檢索、提供具體案件適用法條。
奏:向上級書面言事,上書上及中央及皇帝。
李諮:
會:遇到壹塊。
天聖十年:(1032年)仁宗趙禎年號。
掖庭:宮嬪所居的皇宮中旁舍。掖通腋,兩旁。
火:失火。
任:臨時使用具體事務工作,非官亦非職事差遣。
具材用治宮室:整備材料修理重建房屋建築。
用足:所用材料齊備。
仁宗:仁:廟號。(1022—1063任)年號:天聖、明道、景祐、寶元、康定、慶歷、皇祐、至和、嘉祐。
聞而嘉之:知道之後予以表揚嘉獎。
遷:調動。本文為寄祿官升轉。
著作佐郎:(從八品)寄祿官官職級別,高於校書郎。
王鬷知益州,取君僉書節度判官廳公事,遷秘書丞,通判益州事,遷太常博士。
王鬷:
益州:四川成都。
僉事、僉書公事:判官,州幕職屬官,居幕職諸官之首。京朝管充任稱簽書節度判官或簽書某州判官廳公事,簡稱簽判。協助長官治理郡政,辦理司法、戶籍版帳、管理屬吏等具體事務。僉,通簽。
秘書丞(正八品):寄祿官官職級別。
通判:知州,正長官;通判,副長官。
太常博士(從七品):寄祿官官職級別。
新都裏胥捕罪人殺之,獄具當死,君求得其情,為奏讞,裏胥得不死,蜀人以為德。入為開封府推官,賜緋衣銀魚。府史馮士元家富,善陰謀,廣市邸舍女妓,以啗諸貴人,壹時多與之親。
新都
裏胥:鄉級胥吏。中國自古官、吏分別。官用士人;官主決策、管理、監督,用吏執行具體事務工作。早期吏用役人,服勞役之壹類,後因官司事務漸繁且專業,縣以上中高級吏改轉用招募,吏也形成不同品級、專業、職能。裏胥,多為本鄉役人。
具獄當死
求得其情:探求獲得實際情況。意有冤情。
奏讞
蜀
德
入:京師為中,地方為外,回京師為入。
開封府推官:開封府為四京府之壹,地位重要,京府官員高壹階。推官,次於判官的幕職屬官,與判官***同協助長官處理州政。
賜緋衣銀魚
府史:府官衙胥吏,較高級有令史、書令史等。府史,具體不詳。
馮士元
善陰謀
廣市
邸舍女妓
啗:食也,從口,臽聲。讀與含同。同啖,吃、咬。
諸貴人
壹時
與之
會士元有罪系獄,君治之,竟其事,及諸貴人。以其故多得罪去者,或謂君禍始此矣。君笑曰:“吾知去惡人耳。”
系獄
治之
竟其事
及
以其故
去者
或謂
禍始此矣
曰
吾
去
惡人
耳
出為湖南路轉運使,蠻人歸附。遷尚書祠部員外郎,坐小法。知虔州、池州、福州、揚州、江南西路轉運按察使,遷尚書刑部員外郎,按知洪州卞鹹抵其罪,改荊湖北路轉運使。
出
湖南路轉運使:荊湖南路
蠻人
歸附
尚書祠部員外郎:正七品
坐小法
虔州池州福州揚州
江南西路
轉運按察使
尚書刑部員外郎(正七品)
按
知洪州卞鹹
抵其罪
改
荊湖北路
初,諫官李京嘗奏君某事,及是,京以言事斥監鄂州稅,聞君至,移病不出。君要諭之曰:“前事君職也,於吾何負哉?”卒與之歡甚。京死,又力赒京家,而奏官其子。
初
諫官
李京
嘗
某事
及是
以言事斥
監鄂州稅
至
移病不出
要諭
前事君職也,於吾何負哉
卒:邊緣的最基層人員、組織,引申為末端,意近最後、終於。
歡甚
力赒:以財物救濟
奏官其子
改河東轉運使,賜紫衣金魚,坐小法,知光州,逾月遷尚書兵部員外郎,知徐州。是時山東大饑,君所活數萬人,收遺骸為十二冢葬之,亦數萬。
光州
逾月
兵部員外郎正七品
徐州
是時
山東
大饑
所活數萬
收遺骸為十二冢葬之
亦
是時富丞相弼為京東東路安撫使,自為文祭其冢。
富丞相弼
京東東路安撫使
自為文祭其冢
明年,遷尚書工部郎中、淮南轉運使。歲饑,又多所全活。
明年
尚書工部省郎中:從六品
淮南轉運使
歲饑
又
多所全活
就加直昭文館,知越州浙東兵馬鈐轄,遷尚書刑部郎中,判刑部,加直龍圖閣、知荊南府荊湖北路兵馬鈐轄,濬渠為水利,又開新河通漕,公私便之。請知兗州,坐法免。
就
加
直昭文館
越州
浙東兵馬鈐轄
刑部郎中:從六品
判刑部
直龍圖閣
荊南府
荊湖北路
濬:疏通;渠,水利
開新河
通漕
公私便之
請
兗州
免,坐法免
起知金州,提舉兗州景靈宮,知萊州,遷尚書兵部郎中,知西京,留司禦史臺,提舉崇福宮,皆不赴,遂乞致仕。
起
金州(陜西安康)
提舉兗州景靈宮
兵部郎中(從六品)
萊州
西京
留司
禦史臺
崇福宮
不赴
遂乞致仕
居鄆州,熙寧五年四月癸亥終於鄆州昭慶坊之私第,享年八十有二。有文集五十卷。
居
鄆州
熙寧:神宗(1067—1085在位)第壹個年號1068-1077,第二個元豐1078—1085
癸亥
昭慶坊
私第
享年
八十有二
文集、卷
君娶朱氏、賈氏、高氏。高氏封長安縣君,其父弁,君所從學者也。皆先卒。
娶朱氏
封長安縣君
所從學
皆先卒
有子五人。子駿,衛尉寺丞。子淵,鄆州壽張主簿。子建,河南伊闕尉。子臯、子英,未仕也。女七人,適蘄州黃梅令李綱、尚書職方員外郎馬淵、中班殿直侍其珪、進士程行、大理寺丞劉士邵、鄧州穰縣主簿李毅、進士張伉。
衛尉寺丞
鄆州壽張主薄
河南尹闕尉
未仕
女七人
適
蘄州黃梅令
尚書職方
中班殿直侍
進士
大理寺丞
鄧州穰縣
君為人誌意廣博,好智謀奇計,欲以功名自顯,不肯碌碌。所至威令大行,遠近皆震。
為人
誌意廣博
好
智謀奇計
欲以功名
自顯
不肯碌碌
所至威令大行
遠近皆震
然當是時,天下久平,世方謹繩墨,蹈規矩,故其材不得盡見於事,而以其故,亦多齟齬,至老益窮。然君在撼頓顛疐之中,誌氣彌厲,未嘗有憂戚不堪之色,蓋人有所不能及者也。君尤篤於好善,壹時與之遊者,皆當世豪傑、知名之士。若予者,亦君之所厚。故君之葬,其子來屬以銘,而予不得辭也。君葬於其卒之歲某月某甲子,而墓在鄆州之某鄉某原。銘曰:
維特材,誌橫出。世拘牽,困羈馽。見事為,萬之壹。形則潛,名不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