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1,東海郡:又名譚郡、海州。東海郡歷史上有三處:①位於覃逸(今山東郯城),後為郯縣,屬徐州刺史部,轄郡、縣、刺史部。氏族社會末期,人已定居境內,形勢為“東夷”,太史公是東夷著名土司,人數不多。
春秋時期,譚國依附於魯國,這就是為什麽“譚子臨魯”、“譚子受孔子教”的原因,戰國時被越國所滅。秦朝時,先設譚縣,後改稱東海縣。;秦漢時期曾稱郯城縣,後屬山東程錚地區,位於郯城縣北部。西漢共管轄37個郡,
當時屬山東臨沂費縣管轄,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以東,宿遷、灌南以北。
②東晉時期,位於於海縣東海郡(今江蘇常熟),後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當時下轄費縣、臨猗縣、贛榆縣南部、江蘇省棗莊市、江蘇省郫縣東部、江蘇省宿遷縣、灌南縣北部。唐貞觀六年(仁辰,公元632年),撤縣入下邳。
唐元和中期復辟,初名“郯城”縣,不久並入臨沂;元末恢復郯城縣。明清以後,縣域變了,但縣名沒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其土地屬於山東臨沂。(3)南北朝東魏時期及隋唐後期,海州為東海郡,置宜山(今江蘇連雲港海州鎮)。當時位於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水以北的地區。
2.東關縣,漢代屬城陽縣,晉代改稱東關,歸居(今山東莒縣)統治;
3.天水郡,西漢時郡屬萍鄉(故城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時改漢陽郡,遷薊縣(故城今甘肅甘谷東南)。三國魏國還是另壹個水郡,西晉遷治(即甘肅天水);
4.晉冀縣潁川縣,位於楊寨(今河南禹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