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中國稅務 -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參考

新余市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工作規劃(2013—2015年)

加強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壹項長期戰略任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文化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同開展的壹項重點工作。為紮實有效推進全市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兩年努力,成功創建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對照《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中部)創建標準》,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規劃。

壹、創建基礎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公***文化投入,公***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公***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為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壹)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為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預計全市完成生產總值835億元,增長4% ;財政總收入119.8 億元,增長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4.5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3億元,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704億元,增長5%。

(二)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十壹五”以來,全市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投入30多億元,加強了公***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建成了市體育中心、市文化活動中心、市文化中心、分宜縣藝術中心、新余市影劇院等壹批大型文化設施,興建了30多個文化廣場,修繕了傅抱石紀念館、羅坊會議紀念館等壹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設施網絡日益完善,已經形成了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文化設施網絡。

(三)文藝創作百花齊放。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團體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戲劇、歌曲、舞蹈、美術等各個文藝領域大膽探索,打造了壹批思想內涵深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文藝創作空前繁榮。近五年來,***有1100多件(幅)作品獲省部級以上獎項。

(四)文化服務豐富多彩。按照“多元主導、群眾參與”的思路,多領域、多形式、多主題開展文化服務活動,組織開展了抱石文化藝術節、天工文化藝術節、蜜桔文化節、葡萄文化節、少兒藝術節、歌手大賽、少兒藝術大賽、書畫展等壹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加快推進文化資源***享,不斷拓寬公***圖書服務領域;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解決農民群眾看電影難、看戲難、開展文化活動難的問題。

(五)農村文化活動各具特色。按照“壹鄉壹特”、“壹村壹品”的要求,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優勢,發展形成了壹批采茶、戲曲、舞龍舞獅等農村特色文化村,打造了夏布刺繡、紅色旅遊等特色文化產業。

(六)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改制,積極探索發展個人放映隊、“影企聯姻”、“影政聯姻”、“影民聯姻”等農村電影放映新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完成了市歌舞劇院體制改革,實行了轉企改制,其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全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市稱號。

我市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與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存在社會文化團體發育不夠成熟、文化人才隊伍不夠健全、公***文化設施管理水平不高、公***文化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需要在創建工作中切實予以解決,確保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二、創建示範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壹)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財政為支撐,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以提高服務效能為根本,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圍繞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的要求,努力健全公***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提高公***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豐富公***文化服務內容,打造公***文化服務品牌,落實公***文化服務保障措施,保障群眾就近便捷享受公***文化服務的基本權益。針對全市公***文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紮實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構建和諧富裕文明新余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機構為骨幹,通過多部門協調聯動和政策配套,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同參與示範區創建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文化建設格局。

2.保障權益,多元發展。逐步實現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不同城鄉居民群體的全面覆蓋,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逐步實現公***文化服務均等化。註重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培育、扶持和發展,加大精品創作力度,加強文化交流,保護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3.統籌城鄉,突出基層。堅持城鄉、區域間文化統籌發展,通過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示範引導和輻射帶動,加強部門協調,推進文化資源***建***享。實現工作重心和資源的下移,強化對偏遠地區的文化扶持,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4.重在普及,便民惠民。加大基層公***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求大,重便民,使廣大群眾能夠就近方便享受基本公***文化服務。以公***文化機構和設施為陣地,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群眾的參與面,推動公***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5、全面達標,重點突破。對照《創建標準》,通過兩年努力,使各項創建指標全面達標,整體推進全市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時,結合制度設計研究,針對全市公***文化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充分發揮理論引領和專家學者的指導作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壹套破解問題和矛盾的有效制度和政策,形成本地亮點和區域示範。

(三)總體目標。到2015年,全面完成創建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各項工作任務,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創建標準。建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文化設施網絡,公***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公***文化服務內容日益豐富,公***文化服務品牌在省內外有影響,公***文化服務保障措施到位,公***文化服務制度體系健全,城鄉居民能夠較為便捷地享受公***文化服務,人民群眾對公***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行高效、均衡覆蓋、惠及全民的公***文化服務新格局,使我市公***文化服務達到“全省領先、中部示範”的目標。

新余市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指標

三、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對照第二批國家公***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標準(中部),***有33項內容、72個指標。目前,全市已有24個指標達到創建優秀標準,48個指標未達到優秀標準。按照“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的要求,用兩年時間,通過建設“四大體系”,使全市各項指標全面達到或超過創建標準,真正實現公***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

(壹)建設公***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對全市現有的四級公***文化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構建設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全、服務更加優質的公***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壹是推進市級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市美術館、市群藝館內部裝飾工程和傅抱石紀念館改造提升工程,確保2014年10月底前投入使用。所有公***文化服務場館要求設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眾參加活動。根據服務人口等制定公***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每千人占有公***文化服務設施面積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按照全市公益性文化設施標準劃撥公***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等建設用地。公***文化設施門類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便捷。二是加快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服務升級。市、縣兩級3個圖書館全部達到部頒二級館標準;公***圖書館藏書人均1冊以上;市、縣兩級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0.8 次以上;人均年增新書0.04冊次以上;人均到館次數0.4次以上。市群眾藝術館、分宜縣文化館達到部頒壹級館標準。異地新建或就地擴建渝水區文化館,增加場地面積和服務設施,建築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以上,各項指標達到部頒三級館標準,爭創部頒二級館。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全部配置標準的公***電子閱覽室。重點在場館利用率、藏書流通率和服務質量等方面有新提升。三是實施“壹鄉壹站壹戲臺”工程,加強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覆蓋,面積全部達到300平方米,每個鄉鎮建設壹個公***戲臺,舉辦大型公***文化活動。90%的鄉鎮(街道)建有單獨設置的綜合文化站,80%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有標準配置的公***電子閱覽室(含文化信息資源***享工程支中心、基層服務點),其他設備配置、活動開展、人員配備、綜合管理等達到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和國家發改委、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的要求。四是實施“壹村(社區)壹室壹廣場”工程,加強村(社區)文體活動室建設。村(社區)文體活動室設置率達到100%,實現全覆蓋。80%的行政村(社區)建設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建設壹個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每個文化活動室都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有標準配置的公***電子閱覽室。行政村全部建立農家書屋,藏書2000冊以上。

(二)建設公***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壹是實施“公***文化下基層”行動。以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推動基本公***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公***文化服務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將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農民自辦活動等納入政府民生工程。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與社區開展“文化結親”活動,推動“校園文化進社區”。縣(區)要深入開展“壹鄉壹特色”文化品牌活動,每個鄉鎮(街道)要有壹項特色文化活動,鼓勵舉辦各類農民文化藝術節和文體賽事活動。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至少看1場電影,每年看3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5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群眾參與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人均參加文體活動時間每周不於5小時。二是全面推行免費開放並實行服務標準化。出臺文件支持鼓勵各類公***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並落實免費開放經費,全市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有基本公***文化服務內容目錄並對外公示。註重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市民需求,全市形成3個以上品牌服務項目。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個小時,文化館(站)、博物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2個小時。市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提供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的內容並對外公示,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各類公***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三是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市、縣(區)圖書館以總分館等多種形式形成服務體系,在現有基礎上拓寬城市圖書館聯盟工程,組織實施第二期工程,到2015年,市、縣(區)圖書館全面實現通借通還。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具有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每個館配備壹臺以上流動服務車。市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於36次,市群藝館、縣文化館每個館每年分別組織流動演出15場以上、流動展覽12場以上。四是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享工程建設。做到縣縣有支中心、鄉鄉有基層服務點,實現“村村通”,形成市分中心、縣支中心、鄉村基層服務點構成的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網絡,每周活動不少於壹次,並且有專人管理,規章制度、服務記錄健全。2014年實施市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建設試點工作。基層群眾可通過基層服務點等多種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的資源服務。2014年9月前,市、縣(區)兩級文化館、圖書館網站全部建成。同時,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市級建設2個以上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市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不低於20TB,縣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不低於3TB。建成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文化館。五是統籌整合公***文化資源,建設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示範區建設為平臺,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文化服務設施,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公***文化服務資源和項目有效整合,實現基層公***文化服務資源***建***享。將農村農家書屋、黨員遠程教育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和文化信息資源***享工程實現“五位壹體”,依托鄉鎮(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逐步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學校、企業的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將部分農村學校合並後閑置校舍和基層站所閑置場所用於文化建設。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和健身場地,配備必要的健身設備,並在鄉鎮(街道)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涉及教育、工會、***青團、婦聯、科協等部門的工作內容,要達到中央關於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要求,並取得顯著成績。六是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文化服務。制定出臺《新余市社會力量參與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辦法》,推行政府購買公***文化服務,各級公***文化服務單位每年要拿出壹定比例的公***文化產品面向社會機構進行購買,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文化服務,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方式,有效解決公***文化產品供給問題,實現政府主導下的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七是加大特殊群體的公***文化服務供給力度。針對農民工、老年人、少年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有特色的公***文化服務。在硬件方面,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免費或優惠向農民工、老人、少年兒童和殘疾人開放,要設置方便殘障人士的設施。市、縣(區)圖書館要設立視障閱讀區,配備設備和盲文讀物。在活動和培訓方面,市、縣(區)文化館要經常性組織上述特殊群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要突出抓好農民工文化建設,保障農民工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每個文化館、圖書館都要形成1-2項面向農民工的特色服務項目,市、縣(區)每年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免費文化培訓分別不少於12場和8場。全市工會系統形成1-2個面向農民工的特色服務項目。重點抓好市圖書館分館建設工作,把賽維、新鋼、電工廠社區、暨陽社區、盛德社區、鋼絲廠社區圖書館建成服務農民工的示範項目,並逐步納入借閱“壹卡通”工程,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農民工文化資源,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和娛樂活動。

(三)建設公***文化人才隊伍體系。壹是配齊配強基層文化專幹。全市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要達到3名以上,實行專幹專用。每個行政村和社區至少有1 名財政補貼的文化管理員(文化指導員)。城市社區設有公***文化服務崗位。二是確保文化單位業務人員比例。大力支持文化事業單位采取公開招考、引進人才等形式充實文化業務人員。到2015年,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於70%,縣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於80%。三是促進社會文化團體的培育和壯大。大力培育社會文化團體和群眾性文藝團隊,充分發揮社區居民中文化能人和文化熱心人的作用,牽頭組建民營文藝團隊。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活動。開展“十佳社會文化團體”、“十佳文化品牌”、“十佳文化廣場”等評選活動。到2015年,每個社區、村業余文藝團隊不少於2支,並能經常性開展活動。四是建立公***文化服務誌願者隊伍。制定出臺加強全市文化服務誌願者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制度,做到有制度、有項目、有隊伍、有成效。市、縣(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都要制定文化誌願者工作制度,設立誌願者崗位,形成誌願服務常態化機制。到2014年底,市級文化誌願者隊伍達到2000人,縣級文化誌願者隊伍達到1000人。五是加大文化工作者隊伍培訓力度。制定出臺《新余市文化工作者五年培訓規劃》,確保縣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15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5天。縣、鄉、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遠程網絡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80個課時。六是加強高端文化人才的引進和使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政策,每年邀請部分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名人來新余開展文化講座、指導文藝精品創作、文化交流等活動,提升新余文化品味和檔次。

(四)建設公***文化績效評估體系。建立並實施公***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制度。把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考核體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財政部門、公***文化機構、重大文化項目工作考核機制。壹是建立縣(區)和鄉鎮(街道)公***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實行文化工作目標責任管理制,將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情況和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二是建立市、縣(區)文化行政部門公***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對文化行政部門的運行管理、功能實現、服務模式和服務效果等進行考核評價。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行政服務和運行管理,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提升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和群眾滿意度。三是制定實施公***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標準。市、縣(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美術館都要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和各界群眾參

與管理,建立公***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制度,引入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根據公眾需求提供公***文化服務項目。規範服務內容和服務標準,促進服務上水平,提高群眾對公***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四是建立重大文化項目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市、縣(區)要制定重大文化項目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對重要公***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精品工程和大型文藝演出等要實行考核制度,實行目標責任制,抓好前期審查、過程檢查、完成驗收等環節,規範重大文化項目管理,保障城鄉基本公***文化服務權益。五是建立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制定出臺《新余市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意見》,建立農村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深入開展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送圖書下鄉活動,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城市對農村文化的援助機制,促進城鄉文化壹體化發展。

  • 上一篇:農村文藝匯演主持人的開場白
  • 下一篇:銷售回扣的會計處理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