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特殊的地理位置
周寧縣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山區,東宮山脈南端,九峰山脈東麓,東徑119 7 '-119 29 ',北緯26° 53 '-27° 29 ',東西寬約33公裏,南北長約46。省道302線和正在建設的寧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穿越縣境,是閩東至閩北的咽喉,交通便利。
(2)奇特多樣的地貌
該領土的特點是山巒起伏,山谷縱橫,地勢陡峭,地形復雜。有三種地貌類型:中山、低山和丘陵。其中,海拔500 ~ 1510米的中低山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7.7%,500米以下的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12.3%。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6座,主峰龍崗山屹立在縣城中部,海拔1510米。西部中部高,東南部陡,南部低而陡,中部高而開闊。幹流18條,龍亭最大溪長56公裏。由於山、盆、谷相間的復雜走向,周寧的地貌極為復雜多樣,原生植被種類繁多,森林茂密(森林覆蓋率72.5%,居全省前列),環境優美(1998獲福建省人大環境委員會“環境美人獎”),時而峰巒疊翠,時而河流縱橫交錯,雲霧繚繞,古樹參天,因此得天獨厚。
(3)優越的氣候條件
周寧縣地處亞熱帶農業氣候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海拔差異大,立體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的劃分比天文季節晚1-2個月,決定並構成了“官司雲霧茶”生產的基本特征。年平均氣溫13.5℃-16.8℃,無酷暑,夏季日平均氣溫24℃,冬季氣溫低。年平均日照時數1757.9小時,大於10℃的活動積溫為5158.6℃;晝夜溫差大,年平均7.30℃,有利於茶葉內含物的積累,所產茶葉香、味、純。年降雨量1600-2200mm,平均空氣相對濕度83%左右。雲層揮之不去,導致大量的擴散和散射光。年平均霧日80 ~ 100天,屬於省內霧縣。無霜期214天-272天。
(4)土質肥沃:全縣宜茶荒山面積2800公頃,紅黃壤,透水性好,土層深厚,土壤微酸性(PH4.5-6.5),有機質含量高(4.5%以上),肥力高(65%為ⅰ級,33%為ⅱ級),平均全氮含量0.65438+。
(五)悠久的茶文化歷史
周寧種植、制作和銷售茶葉的歷史悠久。茶是周寧人敬客、聚會、治病的重要物品。“官司雲霧茶”是福建省名茶之壹。自明朝萬歷年間開始種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茶葉質量是眾所周知的,享有良好的聲譽。它與“譚洋功夫”、“柏林功夫”齊名,在閩東茶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據《周寧縣誌》等史料記載,明代萬歷八年(1580),官司村原是壹片郁郁蔥蔥的青林,十五世紀時遠離濮院村民。他們搬到訴訟營管理郁郁蔥蔥的綠色森林,同時種植茶樹。其茶樹品種屬有性原始類群種,灌木狀,半平展,葉片突起,平均葉厚0.565438±0毫米,葉脆深綠色,處於萌芽期等。氨基酸含量為4.1%,茶多酚含量為25.4%,產量高,抗逆性強。清朝光緒年間,周寧商人帶著“官司吳韻茶”到福州做客,結識了外國茶商,喝了之後覺得品質極好,名聲大噪。隨後,在周寧(指濮院、石城、七步等地)東陽溪20裏範圍內開設“廣元泰”等20余家茶店(精制作坊),加工“官司雲茶”。民國35-38年,周寧茶商林為了壟斷“官司茶”的經銷,在春節前預付定金,每年春天派人到產地以高出其他茶葉四元的價格收購茶青。生產加工“官司雲霧茶”,運輸銷售福州謝赫宇恒等茶莊,然後銷往海外,每擔價值壹兩百零四元黃金,比臨縣茶葉價格高出兩到四成。當時盛產“雲霧茶”的名村有“金渡頭、銀金燈、桐桃嶺、鐵那坑”,稱茶山為“金山銀世界”,稱茶樹為“搖錢樹”。采茶時節,家裏沒有閑人,茶山熱鬧翻騰,山歌歡唱。比如“清明時節,茶芽萌動,大男孩小女孩上茶山,草木拾片香,精制名茶換龍扇。”
民國4年(1915),國際茶葉市場開始繁榮。歐美茶商競相購買周寧精制綠茶,各茶商競相與洋人做茶葉生意,獲利豐厚,各茶商都成了富戶。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港口被封鎖,茶葉出口受阻,生產受挫。
民國二十七年(1938),為了恢復茶葉生產的發展,福建省政府成立了茶葉管理局,統壹管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每箱茶葉可貸人民幣15元,茶商購買“官司雲霧茶”進行加工,勾兌精制茶,轉運香港銷售,利潤頗豐。民國28年,福州、廈門淪陷,海上交通受阻,茶葉銷售陷入慘敗,茶園荒蕪。抗日戰爭勝利後,茶店集資制茶,福建農民銀行也發放精制茶貸款。為方便外出購茶,各茶樓經周墩特區政府批準,印制面值1元的“某茶樓銀票”,與1元相同。茶葉出口時,茶館和茶農會兌換銀元,誠實守信。
民國36年,香港茶葉市場好轉,紅茶市場繁榮起來。“官司雲茶”價格漲到大米的10倍以上,茶商和農民都受益匪淺,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福建巡撫劉授予七步村村主陳宗勛“壹鄉善行”牌匾,懸掛陳氏宗祠。臨縣“功夫茶”茶商要收購“官司雲茶”,運回摻配當地茶葉,提高品質,提高售價。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茶葉生產的發展。多年來,它撥出專項資金支持舊茶園的開墾和改造,開辟新的高標準茶園,推廣新的茶葉種植技術。改革開放後,在茶界同仁的努力下,新創造了全省著名的“官司雲霧茶”,茶園面積大增,商品茶逐年增多。
二、茶樹的獨特品種是形成“官司雲霧茶”獨特品質的前提。
改革開放後,我縣組織茶葉科技人員對當地野生茶樹和菜茶進行提純復壯和繁育,從中培育和推廣了幾種菜茶。用它制成的“官司雲霧茶”品質優良,成為福建省特有的茶產品。上世紀80年代初,曾經有鄰縣的人引進買過茶苗回去種。他們還聘請了我縣的茶葉技術人員制茶,但他們制作的茶葉品質和風味都不盡如人意,達不到我縣同類茶葉特有的品質特征。鄰縣茶商為了提高品質,提高售價,不得不采購“官司雲霧茶”運回配本地茶葉,可見我縣所選茶葉品種為我縣所獨有,並形成。
第三,精細勘探的加工技術是形成“訴訟雲茶”品質的關鍵
1.清明節前後采摘鮮葉,選擇晴天采摘鮮葉,以壹芽壹葉或壹芽兩葉為標準,並保證鮮葉不損傷、不燙紅,保持鮮葉完整、均勻。
2、涼綠涼綠場地要求整潔衛生,空氣流通,避免陽光直射。鮮葉返廠後要及時攤涼,厚度15cm,時間6-8小時,攤涼過程要每小時翻壹次。當鮮葉展開至葉面收縮時,葉質由硬變軟,葉色由鮮綠色變為深綠色,綠氣消失,香味顯露。以含水量70%的葉片展開為宜。
3.使用6 CST-30轉鼓脫水機進行去活化。當轉鼓入口溫度為1500C,轉鼓出口溫度為1200C時,葉片被拋出,拋出量約為50 kg/h..殺青時間1-2 min,殺青葉顏色深綠,綠氣消失,梗香,不斷斷梗,手感柔軟緊實,含水率55-60%。鎖水葉從機器上取下後,要註意及時鋪開。
4.用6CR40型揉撚機揉撚,每桶放入10 kg保水葉,揉撚20min,掌握好壓力,輕壓3 min,中壓5 min,重壓5 min,中壓5 min,輕壓2 min,直至揉撚後的葉卷曲成條,茶汁溢出,下機溶塊。
5.幹燥分為三個程序:炒第二個綠色,炒第三個綠色和幹燥第二個綠色。現在炒二青改為烘二青而不是炒,也就是在烘綠茶的烘幹機上烘。技術上采用高溫快幹原理,溫度控制在1300C,當茶葉含水量達到45%左右時,卸料攤晾30 min。炒三清,用6CSP-60瓶炒機,每次葉子量12kg,適宜溫度900C,炒至七成幹,再放入鍋中攤20分鐘。最後,幹燥工序是繼續定型、制色、失水、增香的工序,即兩鍋三片綠葉合為壹鍋,溫度控制在800℃長時間炒制,直至幹燥後的茶條緊實、圓潤、光滑,顏色為銀灰綠色,含水率為6%。當茶葉的溫度下降到常溫時,風車將茶葉取出,過篩,然後裝袋存放在冷庫或幹燥陰涼避光的倉庫或場所。
第四,“官司雲霧茶”的獨特優良品質
“官司雲茶”區別於其他綠茶的主要特點:外形緊細,圓潤光滑,銀灰綠色,內在香氣高而持久,似板栗,滋味甘甜爽口,湯色淺綠,清澈明亮,葉色翠綠,對稱柔和。
動詞 (verb的縮寫)“官司雲茶”榮譽
據《馮夢龍在壽寧》(壽寧文史資料)第二輯(1986 10年6月編輯)記載,明代壹位大文學家,於1638+0637年6月被任命為福建壽寧縣知府,對“官司雲茶”贊不絕口,正在審理壹個案件。改革開放後,新創制的“官司雲霧茶”1982在4月寧德地區名茶評審會上獲得優秀獎,9月在輕工業部組織的5省15國營茶廠生產的38種產品的茶樣評比中獲得銅獎。5438年6月+2002年10月獲韓國茶人聯合會和國際名茶評審團頒發的國際名茶金獎。2007年7月,在福建省農業廳名茶鑒定會上獲得名茶獎;2008年6月,被列為福建省優良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對象,在寧德市第四屆王賽獲得綠茶、紅茶金獎。累計獲得省級以上獎項20余項;2003年,某茶葉基地及其產品獲得“有機茶”認證;2006年,某茶葉基地獲得3000畝無公害茶園認證。目前,我縣正在向農業部申請建設綠色食品原料(茶葉)基地縣。
目前,周寧縣茶葉面積已達7000多公頃,產量7120多噸,商品茶總值達2.85億元,主要有炒綠茶、螺螄茶、功夫紅茶等產品,遠銷日本、新加坡、歐盟等國際市場和北京、上海、山東、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等國內市場,成為福建省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