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 玄奘
又 名: 唐僧
性 別: 男
所屬年代: 唐代
民 族: 漢族
生 卒 年: 602~664
玄奘(602~664年),通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姓陳名,唐代洛州師(河南偃師市緱氏鎮)人。祖父、父親都做過官。玄奘三十余歲時,已蜚聲佛教界。隨著學問的增長,他深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做定論,決心赴天竺探本究源。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赴天竺。後來取回真經,受到皇帝的接見。他的事跡被吳承恩改編寫入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壹的《西遊記》中,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2. 西遊記唐僧的生平履歷西遊記中的唐僧是以玄奘為原型的。玄奘是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父陳欽,曾任後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以學優出仕北齊,任國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陽)。
父親陳惠,身高體壯、美眉朗目,平時潛心學問,博覽經書,為時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縣官,後來隋朝衰亡,便隱居鄉間、托病不出,當時的有識之士都稱贊他的誌節。陳惠***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個兒子,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602年)出生。
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0歲,受大理寺卿鄭善果激賞,破格於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後,首先在洛陽凈土寺跟景法師學《涅槃經》,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下簡稱《攝論》),達六年之久。
隋大業十二年(618年),玄奘隨其兄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雲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後玄奘遊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壹人西行五萬裏,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壹***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擴展資料: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同財富。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
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
占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壹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壹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百度百科--玄奘
百度百科--唐僧
3. 唐僧簡介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袆,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壹。小說《西遊記》中講的唐僧是壹個吃齋念佛的僧人,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經過千辛萬苦取得真經的故事。影視作品中唐僧的形象,亦是從小說中改變而來的。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但是他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立誌要跟隨他的二哥出家當和尚。後來他和他的二哥駐於洛陽的凈土寺,在那裏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裏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
622年玄奘20歲那年正式出家為僧。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4. 唐僧簡介50字唐僧為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唐太宗請他開“水陸大會”,又被觀音菩薩選定為取經人,與唐太宗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壹《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原型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於今河南洛陽,俗家姓名“陳祎”,法號“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
唐僧是壹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雖然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在書中唐僧是壹個凡人的形象,有懦弱的壹面,也有怕死的壹面,又因是肉眼凡胎所以看到孫悟空大開殺戒的時候會嚴厲呵斥。他是壹個內心信仰堅定、心懷善良的人。
擴展資料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緊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
小說中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壹難,始終癡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搜狗百科-唐僧
5. 西遊記唐僧簡介唐 僧:
俗家姓陳,乳名江流,法名玄奘,唐朝第壹高僧,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僧。河南洛陽偃師人,在現在洛陽宜陽花果山幾公裏處,西行取經時,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賜法名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巴利語 ti^n!i pit!aka^ni。又作三法藏。藏,梵語pit!aka,意謂容器、谷倉、籠等。(壹)指經藏、律藏、論藏。系印度佛教聖典之三種分類。據大乘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載,藏,‘攝’之義,即總攝壹切所應知之意。若依覺音之說,則藏為‘諳記’之義,即以諳誦之法而師徒口傳。另據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載,藏為‘器’之義,即容受所應知之壹切教法之意。大眾部與其他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雜藏(本生因緣等),犢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羅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與菩薩藏,大眾部之壹說部另加雜集藏與禁咒藏,成實論加上雜藏與菩薩藏,六波羅蜜經加上般若波羅蜜多藏與陀羅尼藏,五者合稱五藏。此外,經藏與律藏二者,或聲聞藏與菩薩藏兩者,並稱為二藏。)
唐僧十八歲出家皈依佛門,經常青燈夜讀,對佛家經典研修不斷,而且悟性極高,二十來歲便名冠中國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愛。後來被如來佛祖暗中選中去西天取經,並賜寶物三件,即袈裟、九環錫杖、金箍咒。唐僧身材高大,舉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經造詣極高。小說中他西行取經遇到九九八十壹難,始終癡心不改,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為弘揚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被人們津津樂道,不忘他的歷史功績。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袆,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家,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唯識宗的創始者之壹。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3歲出家,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余裏。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麯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淩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幹)、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壹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壹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壹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阇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眾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阇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壹。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6. 唐僧的生平履歷50字左右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1] ,其先潁川人[2] ,俗家姓名“陳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壹人西行五萬裏,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
《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7. 唐僧簡介100字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為中國四大名著之壹《西遊記》中的人物,前世為如來二弟子金蟬子。
早在西夏時期的敦煌壁畫,就有唐僧取經故事,唐僧、還有人相似猴的孫悟空手牽白馬。後來不斷演繹,就有了《西遊記》。
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並取名為:悟空(菩提祖師所取,唐僧賜別號行者)、悟能、悟凈,之後在三個徒弟和白龍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
擴展資料
在小說《西遊記》中,作者把唐僧這壹堅韌不拔、執著追求的性格進行了進壹步地刻畫,成為多少人為之學習的楷模。作為師父,他對徒弟要求很嚴,經常教導徒兒“要以慈悲為懷”。
大徒弟盡管機智不凡,本領高強,但在連傷“良家三人性命”後,師父也不能顧及情面,而將他逐回老家;作為僧侶,他行善好施,為民除害,為人們播撒著善良的種子;作為求學者,令人們贊嘆不已的是他那堅強的意誌和執著追求的精神。
他不僅對徒弟要求嚴格,而且也從不懈怠自己。不為財色迷惑,不為死亡征服。不
傳說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唐太宗為取得大乘真經,遍求賢才,唐玄奘毛遂自薦在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原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唐王大喜,上前將禦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願與妳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裏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禦弟聖僧”。
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壹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沈淪地獄。”
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待玄奘回到洪福寺裏,眾徒弟異口同聲地道:“師父,嘗聞人言,西天路遠,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無回,難保身命。”
玄奘道:“我已發了弘誓大願,不取真經,永墮沈淪地獄。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耳。終南福泉,鐘馗有賜福驅魔之法,學之以用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