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是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是我國進壹步深化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任務。可以說,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創新"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發展觀,對社會改革和發展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當前,“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核心動力是“人才創新”,教育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園地。“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十八大報告對學校教育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總要求,新壹輪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學校體育作為教育的內在組成部分,應深刻領會十八大精神,樹立創新意識,緊扣教育育人使命,發揮其在培養創新人才中的積極作用。
1十八大報告中“創新”核心概念的科學解讀
從哲學角度看,“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體地位和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對人類和社會發展動力的理論概括。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分析我國社會發展全局、科學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創新發展”的綱領性理念。科學理解十八大報告中"創新"和"創新人才"的理論內涵,不僅是正確認識社會發展任務的必然要求,也是開展各項社會改革創新實踐的前提,對學校體育實施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1十八大報告中“創新”思想的時代背景
“創新”及其相關概念在十八大報告中出現了多達55次。我們可以發現,其核心定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具體方式是“創新”本身。“創新”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黨和國家關於現階段社會主義發展任務及其總體布局的重要思想,即要把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堅持深化改革和進壹步解放思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其他方面的創新, 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 報告指出,經過黨的領導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取得顯著成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高,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國際權威的“歐洲創新記分卡”EIS①系列年度報告,從創新驅動力、知識創造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創新績效、知識產權五個方面進行數據標準化計算,得出領先國家(綜合創新指數達到或超過0.5)、壹般國家(綜合創新指數範圍為0.35 ~ 0.50,平均水平為0.42)和“追趕國家”(綜合按照EIS的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方法,計算出中國的綜合創新指數,約為0.3。“考慮到近年來我國各項評價指標基本都呈上升趨勢”,根據創新記分卡的分類,可以判斷我國仍是追趕型國家[1]。根據GIS指數的排名,在四個不同創新水平的國家中,中國屬於創新指數最低的類別。中國創新指數為0.127,排名第35位。與國際標準和我國提出的目標相比,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少不足,前進道路上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中國要想提升與世界發達國家的競爭實力,實現綜合國力和社會結構的深度轉型,就必須提升國家的綜合創新能力。可以說“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是權宜之計。從深層次看,這是由特定的國際環境和時代背景、特殊的國情和獨特的現代化道路決定的”[3]。因此,十八大報告進壹步明確了“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的緊迫任務,以“到新中國成立壹百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階段性目標,從社會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次在理論上賦予了“創新”戰略地位。
1.2對十八大報告中“創新”與“創新型人才”培養關系的理解
“創新”、“創新型人才”、“創新型國家”形成了壹種內在的價值關系。從概念上講,這種關系已經被價值邏輯所轉化,十八大報告中表述為:“教育是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認識到教育的基礎性作用,在十八大報告中,重申了“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的總目標,進壹步明確了“加快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和“加大對創新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的具體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不僅是壹個目標,也是推進“創新型國家”的必由之路。“創新型人才”其實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動力,也就是人的因素的積累。歸根結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培養創新型人才”[4],倡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理念,既表達了黨對國家發展形勢和任務(社會現代化)的宏觀把握,又深切關懷人的現代化。“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學校教育,但在學校教育中實施“創新人才”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規律性認識。在現階段和今後很長壹段時間內,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發展的迫切需要。關於“發展中的問題”,十八大報告明確認識到,“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深化改革開放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艱巨。”報告明確提出:“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破解發展難題”,“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和機制,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因此,對於“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是融為壹體的,即要突破“發展難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積極發揮學校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
十八大報告重視教育,關註“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壹定程度上表明了學校教育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地位,也強化了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性。
1.3學校體育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學校教育培養創新人才具有不言而喻的正當性,因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5]。學校體育也在“育人”的實踐中獲得了自身的正當性:在“育人”的框架內,“體育、德育、智育構成學校教育的基礎,既是學校教育活動,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目標的構成要素。因此,體育是壹種教育,要遵循教育規律,實現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目的”[6]。換句話說,在制度化的學校裏,“體育”就是“教育”,承擔著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總任務和基本目的。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以教育方針的形式表述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報告提出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在制度化的學校中,創新人才的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突出了實踐的聯系。1)創新型人才是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專業人才”(但不是“偏科人才”),他們的“創造/創新”是建立在綜合素質基礎上的個性化素質,所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是創新型人才的基礎和重要特征;2)由於1)的限制,學校體育要培養創新人才,必須從“教育”的立場出發,堅持“全面發展”的教育宗旨:培養創新人才的主體性和自覺性(主觀創新能力和自覺創新意識)、道德和內心信念(創新信念和創新精神)以及可持續發展;3)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動力是“創新型人才”,學校體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脫離“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框架。
2學校體育在培養創新人才實踐中的價值
制度化學校體育的本意是“體育”,是圍繞“育人”的教育實踐。在整個制度化教育階段(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校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客觀事實。對此,毛澤東簡單地指出了“運動”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運動者承載知識之車,道德之屋”;“體育對我們來說是第壹位的,我們是強者,然後知識和道德的學習是勇敢而深遠的。”[7]67但更重要的是,學校體育是壹種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形式——壹種超越專門體育活動的“大教育”。因此,學校體育創新人才的培養並不局限於“體育創新人才”的培養,而是在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的創造性發展”,並有助於整個學校教育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踐,從而使學校體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可能
2.1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物質基礎。
“體育”壹詞主要來源於英語“物理教育”的日語翻譯,意思是“物理教育”。所以,作為壹門“體育課”,體育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體質”,這是壹種天然的常識,也是鑒定其存在價值的第壹常識。因為,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需要以人類的“物質組織”及其在歷史過程中的各種關系為基礎:“人類壹切歷史的第壹個前提無疑是活生生的個人的存在”和“第壹個被證實的事實是這些個人的物質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與其他自然的關系”[8]。毛澤東也深刻地指出:“人和動物都還在運動”,“人和理性的動物也都在正當地運動”,“運動的屬於人,有規則的,就叫運動。”[7]69既說明了人的動物性,又說明了人的心理傾向是“動態的”,符合人超越其動物性/肉體性的社會屬性,而學校體育是直接符合人的身體狀況和生理發展的“自然事實”。
在“育人”的價值框架中,培養、激活和發展人的身體素質,為人的正常發展提供完整的生理前提,自然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任務。進壹步延伸,學校體育首先應該以“體育”為基礎,體育構成了促進人發展的生理條件,奠定了人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無論哪種具體的教育實踐忽視或傷害人的身心,都不是人道的、人文的教育,體育體現了學校體育的本體價值。第壹,在教育活動層面,“體教”是“心教”不可或缺的條件。它與其他教育實踐活動相配合,促進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即“體育之道與德育、智育相配套,而德智體皆附於體,無體則無德智體...壹旦肉體不存在了,道德和智力也會隨之而來。”[7]67-68其次,在教育目的層面,培養“體質”的根本在於完成教育和培養人的總目標。這些在學校體育領域的目標是:1)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全面發展學生身心素質;2)傳播體育理念文化,培養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自覺習慣和進取精神;3)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體育人才。
在學校體育中,體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內容,但它實際上在整個育人實踐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具有普遍意義。就“創新人才”的培養而言,學校體育在培養“體育”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體質是創新人才從事生產、生活、工作和科研的前提條件,體育客觀上為創新人才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身體條件;其次,體育教育不僅培養身體技能和身心素質,還培育人的拼搏精神、進取精神和超越精神,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積極的心理環境;再次,在整個育人實踐中,強化學校體育的功能有利於調節各種活動,促進人的個性健康全面發展,為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寬松的氛圍。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各方面都是針對整個通識教育階段的,在專業體育院校中強調“體育創新人才”的培養是恰當的。毋庸置疑,關註“體育”是必要的,但需要警惕為了服從競賽等功利目的而將人的身體素質職業化、功能化。2.2教育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