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951項目”以2500萬美元購買了英國福特公司的發動機產品技術和壹條生產線。起初,英國人派了20多人來幫助安裝,但這些人懶惰,晚上喝酒。尹幹脆要求英國人提前回國,同時以他們沒有按協議完成任務為由扣留了400萬美元的貨款。擺脫英國人,自己動手。當生產線完全安裝後,預扣的400萬美元還沒有花掉。
此後,奇瑞提供的簡歷是:奇瑞汽車公司於1997年3月在蕪湖經濟開發區80多萬平方米土地上破土動工;由安徽省政府和蕪湖市政府下屬五家公司投資的安徽省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同時正式成立,註冊資本654.38+7.52億元。同年5438年6月+10月,發動機車間(建築面積75600平方米)竣工投入使用;經過13個半月的安裝調試,首臺發動機於1999年5月成功下線,點火壹次成功。1999年9月CAC478/480發動機壹次性通過產品鑒定。
這份報告可能掩蓋了兩個事實。第壹,這個項目的投資人當時可能還沒能力出那麽多錢。因為當時的國家產業政策要求新建的汽車企業必須隸屬於大集團,所以這個從安徽蕪湖冒出來的新企業有足夠的動力把自己做大,才不會被大集團鄙視;此外,產業政策對汽車項目的投資門檻也有限制,低於654.38+0.5億元的投資根本不允許。二、奇瑞人介紹公司歷史,壹直說:項目初期只是想生產汽車發動機,但是上了發動機就得找市場,自然就進入了整車制造。其實從各個角度來看,都足以判斷“951項目”的目標從壹開始就是打造整車,發動機項目就是打造整車。所以當時在實施發動機項目的同時,整車項目也已經啟動。
其實奇瑞的第壹輛車是1995年規劃的。這款(風雲)是捷達底盤的仿制品。尹在壹汽大眾捷達工作過,對捷達的底盤技術了如指掌。車體也是在仿制的基礎上設計的,然後請了壹家臺灣省的模具制造商福鎮公司來開發模具。奇瑞邀請了壹位從壹汽退休的老工程師到臺灣省監督模具開發過程。當試模壓出第壹個未上漆的白車身時,這位再次出山造中國車的老工程師當場淚流滿面。
1998年3月,在樣車出來之前,安徽省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汽車工廠(包括沖壓、焊接、噴塗、總裝四條生產線)的建設項目就已經開工了(可見“951項目”是蓄謀已久的)。1999 65438+2月,安徽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第壹輛車下線。2000年,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產了2000多輛汽車。為了讓這個沒有牌照生產汽車的企業生存下去,在安徽省和蕪湖市政府的幫助下,奇瑞汽車被指定為蕪湖的出租車,並獲得牌照。
而奇瑞生產的汽車,無論是否符合安全標準,因為沒有列入國家目錄,都是違法的,被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停產。經過多方努力,在國家經貿委的協調下,奇瑞談判加入了SAIC。這是壹場不平等的談判,因為SAIC手裏的牌是奇瑞的生死牌:不加入SAIC,就沒有戶口。最後,奇瑞同意將3.504億元(占註冊資本的20%)資產無償轉讓給SAIC,但奇瑞向SAIC提出了“四不”原則,即不投資、不參與管理、不承擔風險、不分紅。其實反過來還有很多“不”。比如奇瑞,SAIC的銷售網絡,不能用;奇瑞不能學習SAIC的管理經驗...顯然,SAIC當時並沒有把奇瑞當回事。
2001 1,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SAIC奇瑞。奇瑞汽車也已經被列入國家機械局撤銷前最後壹次公布的車輛生產管理目錄,獲得了期待已久的“7字頭”目錄。此後,奇瑞汽車的所有車型都在車尾左上角標上了“SAIC奇瑞”的標誌,這讓很多購車者誤以為這是上海生產的汽車。“SAIC奇瑞”四個字賦予了這家新企業良好的市場形象,這也是奇瑞加入SAIC獲得的最大利益。
奇瑞的“風雲”真的可以說是“震撼上市”了。這是壹款優雅的轎車,搭載1.6升發動機,與桑塔納、捷達、富康“老三樣”同屬壹個級別,但價格卻低了1/3,壹上市就獲得熱烈反響。2001全年,奇瑞汽車銷售汽車2.8萬輛,銷售額達到20多億元。2002年,奇瑞銷售了5萬輛汽車,銷售額超過40億元。
隨著風雲車突然打開市場,奇瑞迅速走上了量產的軌道。奇瑞之所以能做到這壹點,是因為它使用了為進口車型在中國的國產化而開發的配套系統。媒體上有傳言稱奇瑞“抄襲”了大眾的零配件供應體系,激怒了大眾。這種說法不準確。其實大眾之所以抓把手,是因為早期的奇瑞車上有印有大眾logo的零件。這並不是奇瑞故意侵犯大眾的知識產權。只能說在起步階段,配套的制度管理並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