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行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大幅提升產品性能,硬件的軍備競爭也在不斷加劇。業績的持續提升主要歸功於手機核心硬件供應商——SOC芯片供應商。手機產品和PC壹樣,主要依靠芯片提供電源。
手機產品是很多方面的集合。只有將外觀設計、做工品質、人性化UI、硬件性能、價格定位整合成壹個完美的平衡點,才能獲得市場的青睞。硬件性能是建造摩天大樓的基礎,芯片是大量硬件中最重要的。這部分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產品附加值最大的部分。目前手機芯片的市場還處於壹個上升的時代,幾乎所有有技術實力的品牌都可以參與到芯片的研發和生產中來,但很遺憾國產芯片處於較低水平。
2013安卓設備芯片品牌分布比例
通過對百萬手機芯片品牌的分析發現,排名依次為:1,高通(48.7%)2,三星(28.5%),英偉達(9.1%),4,聯發科(7.8%),5,華為海思(2.8%)。
目前在手機領域,似乎已經出現了高端用高通,中低端用聯發科的固有思維。前者擁有多項專利技術,是目前全球唯壹支持蘋果、谷歌、微軟三大軟件平臺的移動芯片廠,後者則在山寨手機大戰中聲名大噪。從銷售額數據來看,在全球集成電路設計行業,2012年,美國排名第壹的高通銷售額達12976萬美元,中國臺灣省排名第壹的聯發科銷售額達33.95億美元,中國大陸排名第壹的海思銷售額達74.50億元(約1192萬美元),僅次於
芯片制造技術對廠商的硬件研發能力要求更高,不是單純的封裝方案,可以深度做壹些差異化的功能,這是普通芯片廠商無法滿足的。
壹位深圳手機廠商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選擇芯片主要看兩點:壹是技術支持,可以幫助及時解決問題,二是質量和貨源的穩定性。“其實只要技術運行順暢,我們肯定會選擇。但是在國內,尤其是國際市場上,我還沒有看到壹家相對穩定的手機芯片廠商。國產芯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中國廠商早在90年代就做手機芯片了,比如廈華電子的“華夏芯”。2000年初,海爾、海信、長虹等廠商投資制造自己的芯片,但都以失敗告終。
華強電子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潘九堂告訴記者,壹方面,國際芯片廠商有較長時期的技術積累和儲備,有較強的R&D和資金實力,可以同時開發高、中、低檔壹系列芯片。另壹方面,國際芯片廠商面對的是全球客戶,高端芯片不愁銷量。“很長壹段時間,國產芯片廠商主要面向中國,國產手機廠商以前都是低端產品。由於國內芯片廠商實力較弱,R&D團隊壹般都是幾百人,最多幾千人,所以只能選擇開發少數產品。基於現實,他們肯定會選擇有市場的低端芯片。”
國內某芯片廠商負責人坦言,移動終端價格成倍下降,芯片行業必須考慮如何降低成本。“SOC系統集成是關鍵,需要不斷整合消化邊緣芯片技術,只有堅韌有理想的廠商才能做到。移動芯片的發展超過了摩爾定律,SOC(片上系統)集成提高了門檻,給中國廠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顧文軍認為,國內芯片廠商與國際廠商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壹,商業模式的差距,美國有很多IDM公司,韓國從頭到尾都有產業鏈,中國是碎片化的,沒有清晰的模式。第二,龍頭企業之間的差距,臺積電的年銷售額超過6543.8+000億美元,中國大陸的前四名都排不上。至於設計公司,高通的年銷售額高達6543.8+000多億美元,而展訊去年只有7億美元,不到高通的十分之壹。第三是生產工藝和技術的差異。第四是資金缺口。臺積電和英特爾每年投資6543.8+000億美元,大陸只有4.5億美元。高通、博通等國際廠商通過並購做大了,國內廠商缺乏相應的資本。”
如果說“出身”讓國產芯片廠商輸在了起跑線上,另壹個更重要的原因是追趕成本高。
關於成本的壹個數字是,從65nm(納米)、45nm到22nm、16nm,芯片研發成本越來越高。22nm工藝節點為盈虧平衡生產線,預計投資高達80億-10億美元,使用16nm工藝節點可能達到12億美元。目前,只有少數高端芯片設計公司能夠負擔得起這筆R&D費用,這對於中國分散的芯片制造業來說幾乎是壹個魔咒。
“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就像古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推石頭的故事。在半導體行業的每壹個新周期或者每壹個新時代的發展中,我們都在強調這個行業的重要性。似乎得出的結論是,國內半導體行業在過去的周期裏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國際的差距在拉大。如果現在不發展,就浪費了最後的機會。因此,關註相關政策的出臺。但是經過幾年的努力,下壹個周期到來的時候,好像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顧文軍告訴記者。?
當時間軸轉向4G時代,手機芯片市場可能面臨新壹輪的選擇。
顧文軍認為,從終端層面看,國產TD-LTE芯片技術成熟度與國際品牌差距較大,主要是華為、展訊等少數廠商。顧文軍表示,目前,國產芯片在這壹領域幾乎沒有與高通競爭的實力。因此,雖然中國廠商在TD-SCDMA方面積累了專利、知識產權和技術優勢,但由於TD-LTE應該是多模標準,而中國企業在WCDMA和LTE方面幾乎沒有專利和技術的積累,所以中國廠商的發展在競爭中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潘九堂更加樂觀。他表示,目前各種4G手機芯片都已經研發成功,但全球只有幾家,比如高通、海思、marvell。像博通、英偉達這樣的國際廠商需要半年到壹年的時間,這給了國內芯片廠商壹定的機會。
“目前,海思、展訊、創壹視訊、連欣科技、聯發科等中國廠商都已涉足TD-LTE(4G)芯片的設計和生產。4G手機大規模商用最快也要在明年下半年。值得註意的是,華為海思是唯壹壹家在日本、歐洲、中國、亞太、拉美等全球市場實現量產出貨的廠商,被業界認為含金量豐富。潘九堂說。
中興通訊執行副總裁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真的是在手機芯片領域發力。“手機芯片的布局需要未雨綢繆。如果不能掌握核心技術,沒有好的商業運營模式,妳的企業很難生存,所以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在4G核心技術的打造上。”
我引用的文章報道了很多,在妳看來可能很麻煩,但也是必然的,人們才能更清楚、更深入地了解妳這個問題背後的真實答案。看到這裏,妳壹定對這個問題的最終答案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至於如何支持國產,妳得有自己的選擇。對嗎?
(後記:妳詳細回答了這麽多問題,還貿然選擇了壹個滿意的答案,真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