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2008年:日本科學家南部陽壹郎(YoichiroNambu),表彰他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Makoto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提出了對稱性破壞的物理機制,並成功預言了自然界至少三類誇克的存在。
2009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而獲獎;美國物理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S.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E.Smith)因“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傳感器CCD”獲此殊榮。
201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裏斯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2年: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教授大衛·維因蘭德因“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3年: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因發明藍色發光二極管(LED)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Takaaki Kajita)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Arthur B. McDonald),因在發現中微子振蕩方面所作的貢獻分享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6年:三位美國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在理論上發現了物質的拓撲相變以及在拓撲相變方面作出的理論貢獻分享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和巴裏·巴裏什因發現引力波分享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