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平順縣地理環境

平順縣地理環境

結構

平順縣大地構造位於山西斷隆東南緣,太行斷拱南段中軸線以西,是中生代燕山期構造-巖漿活動的結果。全境總體為向西緩傾的單斜,傾角壹般小於10。從東到西,地層時代由舊到新。金綽褶皺-斷裂帶從長治縣西部最突出部分的邊緣向東北方向延伸。斷裂構造不發育,中間有兩條近南北平行的構造隆起-巖漿巖帶穿過。壹帶(東帶)北起北邱坊,經豐澤嶺南至靈川柳泉,二帶(西帶)北起白馬,南經龍江溝至壺關雙井。巖體往往分布在背斜或向斜構造中。巖漿活動受南北向構造和北北東向構造的復合構造控制。巖漿巖帶呈兩條狹長的帶狀產於中奧陶世地層中,壹般呈層狀,中部厚,兩側分叉頻繁。

平順縣境內地層主要為奧陶系和寒武系,贊皇群、長城系和石炭系零星分布,第四系主要覆蓋西部。出露地層自東向西呈現出由舊到新的特征。太古宙贊皇群出露在玉霞關東南角的花園裏,面積不到0.5平方公裏,是我國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元古界串嶺溝組自北向西分布於張卓河、香蘭巖溝、陽坡和花園,出露面積約23平方公裏。古生代寒武系分布在縣東部,出露面積263平方公裏。古生代奧陶系面積1.094平方公裏,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僅中下統出露,上統缺失。古生界石炭系僅出露本溪組中部和部分太原組上部地層,其中本溪組中部在西南方向的冬青背、洋涇堆、龍鎮和城關西有零星分布,由含鐵巖、鋁質巖和薄砂頁巖組成。太原組上部僅殘留在新城、小軍嶺等低窪盆地或陷落柱中,主要由砂巖、砂質頁巖夾灰巖和煤層組成。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出露於西北部的東青北、苗壯、石慧地區,厚度10-50m。上部為次生黃土,下部由礫石層組成。平順縣位於太行山南端的上黨盆地邊緣,是典型的石灰巖幹石山區。整體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山脈從東南向西北傾斜延伸。東南部有高山,興城鎮的豐澤嶺是平順縣的最高峰,海拔1876米。北部山巒交錯,山谷幽深。石城鎮張卓河出口處的馬塔海拔380米,是全國最低點。縣城西部靠近上黨盆地邊緣,多為臺地,相對平坦;中部為丘陵地帶,海拔1200-1500m。

根據中國地貌區劃指數,平順縣屬於中山區,地貌類型分為山地、丘陵、河谷三類。

山區面積1387.25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面積的89.5%。其中,剝蝕構造山地面積1112.92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縣城南部、東部和北部。山勢自北向南逐漸增高,壹般海拔1000-1800米,相對高差600-1400米。它由不同高度的山峰,不平坦的斜坡和不同溝壑的山谷組成。山谷壹般呈V字形,山頂以圓錐形、脊狀為主,山石為石灰巖,山坡坡角多在50-70°,懸崖峭壁多,山形奇特多變。剝蝕構造低山面積275.33平方公裏,分布在縣城中西部。剝蝕構造在山下,海拔750-1500米。山頂鈍角,坡度平緩,坡角多為30-50。山谷比較開闊,多呈“U”形;山體中土石相間分布,巖石多為石灰巖和頁巖。

丘陵面積122.45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7.9%。其中黃土高原面積80.01平方公裏,分布在西部北社鄉和苗壯鎮的部分地區,海拔約900米,相對高度500多米。丘陵溝壑面積42.44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西、中、北北丹車鄉的部分地區,其他地區零星分布。

流域面積40.3平方公裏,占總面積的2.6%,沿張卓河、倪虹河、百裏潭河分布。平順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為4月6日至5月31,夏季為6月1至8月31,秋季為9月1至6月25,冬季為6月26日至4月5日。年平均氣溫為9.65438±0℃,7月月平均氣溫為-5.5℃,月平均氣溫為65438±0.9℃。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17.8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1,81天,河谷地區無霜期在200天以上,東南部山區約為1,50天。年平均降水量584.4毫米,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2.5%;從地域分布來看,東南部山地涼溫區雨雪較多,城關和西部臺地次之,北部河谷降水較少。年平均風速2.2 m/s,西南風頻率占27%,為春秋季主導風向,夏季主導風向為北至東北風。

由於全國不同地區海拔和地形的差異,平順縣分為三個氣候帶。其中,輕度半幹旱氣候區包括青陽、中五井、北社、苗壯等鄉鎮,海拔1000-1200m,65438+10月平均氣溫低於-8℃,7月平均氣溫25.6℃-29.5℃。暖幹氣候帶包括北丹車、陽高、石城、結蘭巖等鄉鎮,海拔400-700米。65438+10月平均氣溫在-6℃以下,7月平均氣溫27℃-31℃。東南山地涼暖半濕潤區包括西溝、龍溪、東寺頭、紅梯關、興城等鄉鎮,海拔1200-1800米,氣候非常寒冷。65438+10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下,7月平均氣溫20℃-22℃。地表水

平順縣境內河流屬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分屬張卓和渭河流域,其中張卓流域約占總面積的90%,渭河流域約占10%。境內主要河流有張卓河、倪虹河、百裏灘河、西舍河和克羅斯河。

張卓河是壹條常年性河流,進入北擔車鄉王曲村,向東流經陽高、石城,在馬踏村東河口出流。境內幹流長53公裏,支流7條,流域面積936平方公裏,天然落差250米,平均流量20立方米每秒。倪虹河,原名紅梯河,發源於東寺頭鄉,從紅梯關鄉流入河南林州南古洞水庫。河流全長43km,主要支流14條,天然落差419m,平均流量0.25-0.35m3/s,平均輸沙量1157655。巴蒂河又名露水河,發源於興城鎮牛石窯河溝南岸的山澗,經老文溝、陽坡、巴蒂村進入林州,流量0.25-0.35立方米每秒,全長85公裏。十字河屬渭河水系,發源於興城鎮十字河村蘆竹路東前溝,南入壺關縣城,長4公裏,流域面積21平方公裏,天然落差110米,平均流量0.3立方米每秒。

百裏灘河由南河和西河兩條幹流組成,有38條主溝,65438條支溝,65438多條毛溝。其中,南河自隴西白家莊深溝至城關,全長39公裏,流域面積126.74平方公裏。車鄉溝深處至縣城東部西河交匯處,西河經中五井至劉村進入潞城境內,全長54.25公裏,俗稱“百裏”,流域面積81.7平方公裏。西舍河流域面積1.23平方公裏,河床比降3.2%,平均輸沙量7077噸/年。百裏灘河和西舍河都是夏季暴雨河流,沖刷力強,輸沙量大,流域水土流失嚴重。

地下水

境內地下水分布不均衡,北部多,南部少,東部少,中部多;埋藏較深,大部分山區在300-400米以下,西部丘陵區在1000米以下。全境有淺泉392處,日出量約2000立方米,分布零散,流量不大。較大的泉有新安泉(平均流量0.75 m3/s)、八道水(平均流量0.929 m3/s)、王曲泉(平均流量0.254 m3/s)、何裕泉(平均流量0.137 m3/s)、源頭泉(平均流量0.1 m3/s)平順縣是傳統農業縣,80年代以前以農業為主。20世紀80年代後,采礦業、制造業和水力發電逐步發展,鐵礦采選業成為經濟支柱。進入21世紀後,旅遊業興起。

2015年,平順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045萬元,不變價比2014年增長4.4%,現價比2014年略有下降。第三產業結構為11:39:50;固定資產投資36579.9億元,比2014增長16.5%;地方財政收入9626萬元,比2014增加11.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05元,比2014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4元,比2014增長8.0%。總結

平順縣自然環境惡劣,新中國成立前農林牧生產水平很低。50年代農業合作化時期,以武侯梨、李順達、郭玉恩、申紀蘭為代表的先進典型帶領群眾開墾土地、植樹築壩,極大地改善了農林牧生產條件。80年代,全縣分為三個農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生產。其中,林牧藥薯東南山區荒山面積大,氣候極寒,重點造林種草,以產藥薯為主;北部河谷木本糧油區海拔低,氣候溫暖,水源豐富,重點發展木本糧油和蔬菜;西臺糧油果桑區氣候溫和,土層深厚,耕作條件好,以種植糧油為主,是平順縣的糧食主產區。2014年,平順縣第壹產業總產值5.47億元,比2013年增長1.9%;第壹產業增加值21億元,比2013增長1.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8050萬元,比2013(現價)增長4.11%。

農業

平順縣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谷子、小麥、大豆、高粱、馬鈴薯(當地俗稱“山藥蛋”),少數地區種植蕎麥、水稻和紅薯;經濟作物主要有花椒、黨參、連翹等。、以及少量的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和向日葵。蔬菜品種主要有蘿蔔、豆類、生菜、葫蘆、香菜、大蒜、芥菜籽、韭菜、洋蔥、南瓜、南瓜、辣椒、百合、生姜、番茄、青椒、黃瓜等。2014平順縣主要農作物播種收獲情況種植面積(公頃)單位面積(公斤/總產量(噸)每畝玉米為7218.50+冬小麥為1216.478888875大豆118.00166.0002 . 2006糧食種植面積10244.17公頃,比2013減少474.43公頃。糧食總產量51760噸,下降7.4%。其中,夏糧(全小麥)產量6174噸,增長159%;秋糧產量45586噸,減少14.8%。糧食作物中,糧食播種面積8037公頃,總產量41.9萬噸;豆類播種面積152公頃,總產量356噸;馬鈴薯種植面積839公頃,總產量3327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61.1公頃,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1.2公頃,總產量85.2噸,中藥材播種面積783.7公頃,總產量1165.4噸;蔬菜和食用菌種植面積596.3公頃,總產量1.237萬噸。農業總產值為2.44億元。

林業

清末至民國時期,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太行根據地為滿足生產生活需要,大量砍伐森林,形成荒山野嶺。20世紀50年代初,平順縣開始實施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開展全民綠化運動,發展林場和果園。1959年,國營平順縣林場成立。1969年有“砍樹風”,“文革”後嚴格限制砍樹。80年代基本完成陰坡造林,開始陽坡造林。

2014年平順縣造林面積3441公頃,全部為集體經濟造林;其中人工造林2481公頃,封山育林總面積達到7391公頃;全年在周圍(零星地)種植了67萬棵樹;林木采種295噸,種苗產量61.895萬株,種苗面積320公頃。木材產量576立方米;果園面積179.5公頃,水果總產量5893噸。林業產值3797.2萬元。

畜牧業

平順縣主要養殖豬、牛、羊、驢、騾等牲畜和雞、鴨、鵝等家禽。平順山地丘陵起伏,寬闊,天然草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壹。老百姓有養羊的習慣,太行青山羊是主要品種。六七十年代大規模養豬。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專業養豬和養雞的農民。1988平順縣承擔“山西絨山羊育種”研究,引進安哥拉山羊改良本地山羊,1990引進遼寧絨山羊。平順縣畜牧業生產2014。畜禽類(只頭)存欄量(只頭)肉產量(噸)豬46598391153542牛12572430172羊1159816845438+086家禽2467776 0265438+畜牧業產值1.1.7億元。總結

平順縣工業起步較晚。80年代以前,簡單粗放的手工業生產居多,工業基礎差,技術人才缺乏。80年代後,礦業、制造業、水電逐漸成型。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2013年末,平順縣工業企業法人單位132個,比2008年末減少42.86%。從業人員3624人,比2008年末減少52.54%。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全部為內資企業,其中國有企業9家,占全部企業的6.82%;11集體企業,占8.33%;私營企業90家,占比68.18%。2013以來,由於鋼鐵行業的低迷,平順縣工業經濟持續低迷。2014年,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10.1017億元,比2013年增長16.9%。其中,工業增加值96377萬元,比2013年下降13.1個百分點,剔除價格因素後增長16.4%。建築業增加值4640萬元,比2013增長30%。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850萬元,比2014年下降1.1%。

采礦業

平順縣鐵礦的開采始於1958年的煉鋼運動。65438年至0965年,長治鋼鐵公司在Xi安利的平順縣修建了第壹座鐵礦。平順礦廠成立於1968。1980之後,村辦和民營鐵礦企業增多。1997以來,實施了非煤礦山開采秩序整頓和資源整合。2013年,平順縣持證礦山32個,其中鐵礦16個,石灰石礦12個,石英巖礦1個,石膏礦1個,砂巖礦1個,大理石礦1個。鐵礦石原礦年產量298.22萬噸;* * *有50家礦山企業法人(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42家,非金屬礦采選業8家),占工業企業法人總數的37.88%,資產總額654.38+0.823億元,占工業企業法人總資產的6.365.438+07%。2013以來,受市場和環境因素影響,鐵礦石和精礦粉價格持續下跌,而平順縣大部分規模產業屬於鐵礦石采選業,訂單少,銷售難,庫存大,企業持續虧損,影響了全縣工業整體水平。

制造業

平順縣的制造業包括冶金、建材、化工、機械、醫藥、食品、紡織和農副產品加工。境內自古就有燒石灰的習慣。新中國成立後,開辦了大量的村辦磚瓦廠和石灰窯。1958縣電器廠、針棉織廠建成投產。縣化肥廠成立於1970。縣制藥廠建於1971。1972縣水泥廠建成投產。1980年,縣鞋廠投產。從1984到1989,先後建成後碧水電站、西溝、石城、車當四家矽鐵冶煉企業。1987年縣鋼廠投產,年產生鐵5萬噸。80年代末,建成縣氧化鎂廠和太行化工廠。1996縣第二鋼鐵廠投產,年產生鐵1萬噸。根據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2013年末,平順縣制造業企業法人單位56個,占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總數的42.42%。2013平順縣第三次經濟普查制造業企業及按行業分組法人單位概況;工業企業法人(個人)總資產(億元)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及精制茶制造業3990.38紡織業180.06毛皮及鞋業120.01文具用品制造業5420.03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2000.03醫藥制造業1260.42非金屬礦物制品業125438+壓延加工業2251.42非金屬

1958年,倪虹水電站竣工。1977年,張卓河後碧水電站3×2500 kW機組全部投產發電。1979年6月,萬裏水電站竣工。1990年5月,裝機容量為3×2500 kW的赤壁水電站投產。此外,平順縣還有壹批鄉鎮辦的小水電站。2010起,平順縣引進風電、光伏、生物質等新能源發電項目。2014年,大唐新能源平順紅梯關風力發電壹期工程並網發電,中國水電與平順縣簽訂1500MW風電項目,虎頭水電站完成總工程量的60%以上。漳澤電力200 MW風光互補電廠和中國電建大虎嶺地區風電項目規劃上報長治市發改委。全縣有農村水電站11座,裝機容量5084千瓦,發電量1687萬千瓦時。水電公司年總發電量6085萬千瓦時,供電量8792萬千瓦時(其中後碧水電廠發電量2654.38+0.5萬千瓦時,工業總產值430萬元;赤壁水電站發電量21.943萬千瓦時,工業總產值437.93萬元;萬裏水電站發電量250萬千瓦時,工業總產值67萬元)。

建築工業

平順縣木材廠成立於1958,1981更名為平順縣建築公司。1985分別在漁下關鄉和西溝鄉成立了建築公司。截至2013年末,平順縣* * *有建築業法人企業4家(1有限責任公司,3家私營企業),從業人員74人,資產總額14萬元;其中房屋建築1人,從業人員50人,土木工程施工1人,從業人員12人,建築裝飾及其他施工2人,從業人員12人。2014年,平順縣有三級以上資質證書施工企業1家,總產值2278.3萬元,比2013年增長41.63%;實現利潤75.5萬元,同比增長65,438+040.45%。

工業園區

2012平順縣兩個新工業園奠基。其中,高新產業園規劃總用地面積6.8平方公裏,以新能源利用、生物醫藥、農副產品開發、裝備制造、電子產業及相關產業為主導。長治清華機械廠平順航天產業園位於青陽鎮楊井頂村。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治清華機械廠投資建設。具備機械產品制造、裝配、測試和倉儲的完整生產能力。航天產業園壹期於2014年建成投產,二期預計於2015年建成,形成全方位配套能力。項目建成後,年產值可達12億元。總結

2014年,平順縣第三產業增加值97191萬元,比2013年增長0.8%。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61.8億元,批發服務業增加值21.5億元,零售服務業增加值2794萬元,住宿服務業增加值1.531.5億元,餐飲服務業增加值2826萬元,金融服務業增加值1.26433億元

2015年,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平順縣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增加值103565萬元,比2014年增長8.5%,拉動經濟增長3.1個百分點,是經濟平穩增長的主要動力。

商業和貿易

民國時期,城關是縣城最大的日用品交易中心,北社和安樂是糧食交易中心,石城和玉霞關是本地和外地商人的交易中心。1916縣開五大商行。1940 65438+2月,日軍“掃蕩”了縣城,所有的商家和市場都關門了。從1941開始,在農村建立了供銷合作社。1946平順縣聯合社成立。到1949,全縣有152個基層供銷合作社。1958之後,私營企業基本消失,市場關閉。1961年,平順縣成立了百貨、食品、藥材等國有商業公司。1980後,私人商戶和市場恢復。1994,縣城青陽市場開業。2015年,平順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95億元,比2014年增長6.6%;其中,批發和零售業7.62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4.2%,住宿和餐飲業47191萬元。與周邊縣相比,平順縣消費品市場總體規模較小,總量差距較大。

旅遊業

1993-1995期間,長治CPPCC對平順縣太行大峽谷旅遊區進行了初步考察。1998年,龍門寺峽谷旅遊景區奠基,平順縣旅遊業起步。1999期間,平順縣委做出了開發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業的決定。2013全縣6個景區。2014年,平順縣接待遊客22618000人次,比2013年增長71%;旅遊綜合收入達到6543.8+0.52億元,比2065.438+03增長67%。

金融行業

民國時期,平順縣有銀行號。濟南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於6月1943,6月變更為平順縣地方銀行1945,6月變更為中國人民銀行平順縣支行1948。1963中國農業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中國工商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於1986。1990中國人民建設銀行平順縣支行成立。1996,平順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成立。2014,縣農村信用社改制為平順縣農村商業銀行;銀行卡取款服務,幫助農民實現農村鄉鎮全覆蓋。截至2014年末,平順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618萬元,比年初增長6.72%。各項貸款余額6543.8+0.832億元,較年初下降5.42%。

郵政電信

在清朝,城關和楊靜有郵政商店。1912,縣城和北社都有郵寄機構。20世紀20年代,平順縣開始叫。8月設立郵局1947。1971,所有制作組都在打電話。傳真開通於1985。1995實現了國內長途直撥。1998年9月,郵政和電信分開。1999年,中國移動與電信分離,成立縣移動公司。2014年,平順縣有郵局11個,郵政業務總量662萬元,報紙199.4萬份,信件59萬封,包裹1534個,快遞9900件,單向長度234公裏。電信業務總量4334萬元,固定電話用戶9187戶,移動電話用戶6.5萬戶,電話48部/100人,寬帶互聯網用戶9400戶,互聯網普及率6%。

  • 上一篇:秒回信息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企業實施會計信息化時應選擇何種處理機制解決會計科目體系龐大而變動頻繁的缺點?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