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澗西區經濟概況

澗西區經濟概況

江西工業發展的歷史可分為五個時期:第壹個五年計劃時期

(1953 ——1957)建西實業開工建設。從1954到1957結束,全區建成廠房44.89萬平方米,宿舍791300平方米。第壹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械廠大部分車間和輔助設施完工,安裝了大量設備,開始試生產。自來水公司於8月份投入運營,1957向全市供水。熱電廠2月3日開始向全市及三門峽送電,1957。銅加工廠等企業已進入工廠建設階段。地方工業和區域工業發展到壹定程度,先後建成粉末冶金廠、木材廠、橡膠廠、棉紗制品廠等13個工廠,從業人員480人,年產值654.38+0.38萬元。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

(1958 ——1962)行業在曲折中前進。軸承廠、礦機廠、拖拉機廠全面投產,銅加工廠進入建設高潮,耐火材料廠開始建設。河南柴油機廠9月搬遷至洛陽,1957,也進入建設高潮。在大廠的帶動和支持下,地方工業和區街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開辦了電鍍、翻沙、印刷、修理、耐火材料等幾十家工廠。但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不清,不顧實際情況,急於求成,盲目辦廠,造成許多工廠原材料供應緊張,再加上自然災害和蘇聯專家的撤離,使江西1960至1961的工業建設受到嚴重影響。地方產業、區產業被迫撤、停、並、轉,所剩無幾。1961年,在貫徹中央對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後,逐漸呈上升趨勢。國民經濟調整時期

(1963 ——1966)產量穩中有升。生產了各種類型的拖拉機、軸承、采礦設備和其他產品,支持了全國的工業建設和農業生產。銅加工廠於1965年全面投產,承擔了為國家加工有色金屬的任務。經過整頓和充實,保留下來的地方工業有了壹定的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6 ——1976)由於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幹擾,各項工作處於混亂狀態,江西的工業生產和建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廣大工人、幹部和知識分子對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倒行逆施進行了堅決抵制和鬥爭,堅守崗位,堅持生產。這壹時期,雖然整個國民經濟損失很大,但簡溪的工業仍有壹定程度的發展,特別是1975年,工業整頓,形勢明顯好轉,省及下屬企業生產回升。市政工廠生產趨於正常;區域產業發展到44個,從業人員5000余人,產品128種,年產值4500萬元。1976,在所謂“翻案反右思潮”運動的沖擊下,全區工業生產建設再次遭到破壞。新的歷史發展時期

(1977-1985)1976 10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使我國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使江西工業的發展獲得了活力。各廠堅持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系,由生產經營向生產經營轉變,促進了企業發展,增加了企業活力。各單位成立勞動服務公司,為失業青年尋找工作,發展了壹大批集體工業企業;區街工業第三次上漲,1984,即13新廠開發;省、部屬企業和市重點企業,加強橫向合作和對外開放,把產品推向世界各地。簡溪創業,原本基礎就相當薄弱。1954年該地區國有商業較少,以農村供銷社為主,年銷售總額990094元,其中合作商業566118元,占57.2%,國有商業237400元,占24%,私營商業18600元。

65438年至0955年,工業建設如火如荼,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商業和服務業也迅速發展。市商業系統組織了壹個完整的團隊在江西設立商店和門市部。再加上上海、廣州外遷的商業、服務業,在建西已經形成了產業比較齊全的上海市場和廣州市場。截止1956年末,國有商店16家,零售網點135家,從業人員1571人。加上合作門店和集團,全區商業人員達到3000多人,比1955年初增長了7倍,占當時1000城市人口的3%。花色品種3萬多種,比1955多6倍。供應和服務網點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00多個。初步形成規模匹配、產業齊全的商業和服務網絡。

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了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政策,國營、集體和個體商業空前發展。1985年末,國有商業網點117個,從業人員4323人;集體商業網點114個,從業人員1798人;有2670個個體企業,有2875名雇員。商鋪和建築隨處可見,主要分布在廣州市場、上海市場、武漢路口、華山路口、李嘉存、長安路、西苑路西端、天津路南段、南昌路居民區、七裏河交通路口等人口密集區域。

  • 上一篇:簡述物流信息系統的系統模型
  • 下一篇: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錄取查詢入口,高考錄取結果查詢網址登錄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