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國家扶貧政策有哪些?

國家扶貧政策有哪些?

問題1:國家有哪些農村扶貧的基本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合作社建設。加強合作人員培訓,提供各級財政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體系,免征稅務登記費。盡快制定財政支持合作社和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支持農業產業化,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財政將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民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和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金融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問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整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的扶持範圍。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註冊、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支持。保護返鄉農民工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權益,對無生活來源或納入農村低保的返鄉農民工給予臨時救助。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創業。抓緊制定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解決養老保險關系跨社保統籌地區轉移接續問題。建立農民工統計監測體系。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起資金穩定、管理規範、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行經費保障機制。總結試點經驗,完善相關政策,擴大農村公益事業“壹事壹議”財政獎補試點範圍,中央和試點地區省級財政要加大試點投入。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債務,2010年基本完成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繼續選擇與農民利益直接相關的農村公益事業形成的鄉村債務進行試點化解。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縣鄉財政的壹般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政撥款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推進省直管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將糧食、油料、棉花、生豬生產大縣全部納入改革範圍。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率先減少行政層級,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制度。法律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在投資審批、工商管理、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權限。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加大技術改造投入,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消費品流通網絡,擴大“農家店”覆蓋面,著力提高配送率和統壹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鼓勵設計和開發適合農村特點的消費品和建築材料。2009年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家電下鄉”,對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等產品銷售價格按壹定比例給予農民直接補貼,並根據需要增加新的補貼品種。保證農村家電質量,做好售後服務。加強農產品產銷調控,支持化肥生產,增加淡季儲備,保障市場供應。支持供銷社、郵政、商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農資連鎖經營,促進農資信用銷售。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改造建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加強農村市場監管,嚴厲查處坑農害農行為。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相銜接的有效途徑。實施新的扶貧標準,全面落實農村貧困低收入群眾溫飽不足的扶貧政策。& gt

問題2:國家對貧困戶有什麽政策?壹是提高“兩制”的覆蓋面和資金投入。國家實施的“兩制”試點是惠及廣大貧困人口的好政策,也是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的新舉措。但從具體實施情況來看,壹方面,對貧困戶的幫扶還有待進壹步完善。湘西州貧困水平為65%,而“兩項制度”幫扶試點縣貧困水平目前僅為14.2%,被排除在低保民政救濟之外的農民比例為13.64%(實際上有少數發展能力的農民不僅享受低保,還給予幫扶)。還有37.16%的貧困地區沒有得到幫扶。試點地區如果按照現行的“兩制”銜接,要12年才能幫扶,時間太長了。要考慮把他們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每五年幫扶壹次所有貧困戶;另壹方面,幫助貧困戶的資金需要進壹步增加。“兩制”對接貧困戶試點縣年人均投入只有400元,三年只有1.200元。這筆錢還不足以改善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我們應該考慮在這個基礎上進壹步增加投資。

第二,要增加貧困學生的生活補助。壹個地方長期貧困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問題,壹個家庭長期貧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問題。貧困戶現在能維持基本生活就不錯了,花不起更多的錢供孩子讀書,但讀不起書就意味著永遠與貧困相伴,很難看到脫貧的希望。近年來,國家關註民生,加大教育投入,特別是對農村貧困學生給予生活補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貧困孩子讀書難的問題。但從具體實施來看,壹方面補助標準不高,要考慮按照當地物價標準,每月給予貧困學生實際生活費壹半的補助,幫助貧困學生減少開支,實現脫貧。另壹方面,應該擴大補貼的範圍。目前國家對農村貧困學生在小學、初中甚至職業院校都有生活補助,但對貧困高中生沒有。很多農村貧困學生想讀書是因為上高中費用高,這也是高中普及率難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高中階段應該給農村貧困學生生活補助。

第三,改善對貧困戶的醫療救助。在農村,農民最怕生病。沒錢讀書可以放棄,但是沒錢看病。如果他們生病了,他們就得死。導致大量貧困戶因病返貧。近年來,為解決農村看病難的問題,國家采取了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等惠民政策,目前大力推行醫改,保障了廣大農民的醫療。但考慮到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國家應在落實醫療普惠制政策的前提下,加大對貧困戶的醫療救助力度,區分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以示對貧困戶的關心和對扶貧工作的支持。

第四,我們應該給貧困地區的工業補貼。貧困戶資源匱乏是脫貧難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在貧瘠的農田上努力建設工業,不僅難以脫貧,連溫飽都難以解決。為此,我們應該繼續引導和支持農民建立農業產業。農業是壹個非常脆弱的行業。農產品多了,就很難低價銷售,會傷害農民。如果農民得不到實惠,就沒有投資產業的意願,建成的產業就會面臨萎縮甚至消亡,農民就會返貧。所以,要幫助農民建立穩定的產業,要有穩定的產業,就要幫助農民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像國家考慮糧食安全,給農民糧食補貼壹樣,應該給貧困地區工業補貼,因為工業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所以給貧困地區農民糧食補貼不如工業補貼重要和意義大。同時,即使在非貧困地區建設同類型產業,也不應該給予補貼,這說明* * *是扶貧,扶貧是* * *行為,不是完全的市場行為,堅定地幫助貧困地區建立穩定的產業,實現穩定脫貧。

五要加大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普遍技能低,因為他們沒有技能,家裏找不到脫貧的門道,即使有門道。因為他們沒有技能,很難走出去。就算出去也只是出賣勞動力,只賺基本生活費也不錯。來參加短期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技能...> & gt

問題三:中國的扶貧政策* * *哪個光棍老是半天回來照顧爸爸,我生病了還回來照顧他。現在我爸不在了,我還是扶貧對象嗎?

問題4:國家扶貧項目有哪些政策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合作社建設。加強合作人員培訓,提供各級財政支持。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的扶持範圍。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註冊、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支持。

問題五:國家精準扶貧政策主要是關於哪些人群是精準扶貧的關鍵。不僅目標非常精確,而且措施也非常精確和具體。比如扶貧範圍,58個區縣為主戰場,兼顧17“插花”貧困縣。扶貧對象以實名制建檔立卡登記管理的6220個貧困村、97萬貧困戶、41.7萬貧困人口為對象。在扶貧方面,對路、水、房、電、搬遷和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產品加工業、勞務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提出了具體要求。此外,還有扶貧方式的精準化、扶貧評價的精準化和扶貧保障措施的精準化。

首先,貧困戶的認定:

認定標準:以國家農村扶貧標準為依據,即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736元(按不變價格計算相當於2010)。

具體做法:以農民收入為基礎,綜合考慮住房、教育、衛生等條件,通過農民申請、民主評議、公示、逐級審核等方式進行整戶認定。

管理模式:精準扶貧,扶貧對象實名制管理。實施扶貧,加強政策銜接,及時將返貧人口列為扶貧對象,實現動態管理。

認定時間:貧困戶認定工作根據國務院扶貧辦的統壹安排,於2014年進行。在此期間,通過建檔立卡、填寫貧困戶扶貧手冊登記等方式確定,並按照動態管理的原則逐年調整核定。

再來說說貧困村的認定:貧困村的認定原則上按照“壹高壹低”的標準進行。即行政村貧困發生率是全省的兩倍以上。2013年,行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60%,行政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具體來說,就是把貧困村的認定尺度在全省逐級分解到鄉鎮。根據貧困村認定標準,符合條件的行政村采取“村委會自願申請、鄉鎮群眾審核、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批準”的流程。

問題6:國家農村有哪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合作社建設。加強合作人員培訓,提供各級財政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體系,免征稅務登記費。盡快制定財政支持合作社和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支持農業產業化,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讓農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中央和地方財政將增加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規模,重點支持對農民帶動性強的龍頭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基地建設和質量檢測。鼓勵龍頭企業在金融支持下參與擔保體系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幫助龍頭企業解決貸款問題。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壹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整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的扶持範圍。落實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註冊、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支持。保護返鄉農民工在土地承包中的合法權益,對無生活來源或納入農村低保的返鄉農民工給予臨時救助。同時,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拓展農村非農就業空間,鼓勵農民就近創業。抓緊制定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養老保險辦法,解決養老保險關系跨社保統籌地區轉移接續問題。建立農民工統計監測體系。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起資金穩定、管理規範、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行經費保障機制。總結試點經驗,完善相關政策,擴大農村公益事業“壹事壹議”財政獎補試點範圍,中央和試點地區省級財政要加大試點投入。積極穩妥化解鄉村債務,2010年基本完成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務化解,繼續選擇與農民利益直接相關的農村公益事業形成的鄉村債務進行試點化解。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縣鄉財政的壹般性轉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政撥款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推進省直管縣(市)財政體制改革,將糧食、油料、棉花、生豬生產大縣全部納入改革範圍。穩步推進擴權強縣改革試點,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率先減少行政層級,探索省直接管理縣(市)制度。法律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小城鎮在投資審批、工商管理、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權限。支持鄉鎮企業發展,加大技術改造投入,促進產業集聚和升級。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消費品流通網絡,擴大“農家店”覆蓋面,著力提高配送率和統壹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鼓勵設計和開發適合農村特點的消費品和建築材料。2009年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家電下鄉”,對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等產品銷售價格按壹定比例給予農民直接補貼,並根據需要增加新的補貼品種。保證農村家電質量,做好售後服務。加強農產品產銷調控,支持化肥生產,增加淡季儲備,保障市場供應。支持供銷社、郵政、商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農資連鎖經營,促進農資信用銷售。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改造建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加強農村市場監管,嚴厲查處坑農害農行為。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相銜接的有效途徑。實施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地區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給予救助......> & gt

問題7:中國有哪些扶貧政策?

答:精準扶貧是指根據不同貧困地區的環境和不同貧困農戶的情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幫扶和管理的扶貧方式。

問題8:國家扶貧重點縣有什麽政策?國家級貧困縣將受到各級重視,優先發展工業化。享受中央的扶貧資金,中央也會通過各種方式扶貧。比如比較發達的東部地區對西部地區進行對口支援,稱為“東西扶貧協作”;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被稱為“雨露計劃”。壹些大企業、學校、公益組織也會優先對貧困縣進行各種扶持,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扶貧”。同時,國家級貧困縣還與許多發展中國家進行國際交流,相互學習脫貧致富的經驗。貧困地區的學生還將獲得國家鼓勵知識脫貧的優惠政策。

扶貧重點縣享受了壹系列優惠政策:

(1)根據《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財政扶貧資金中的以工代賑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扶貧重點縣;發展資金主要用於扶貧重點縣。

(2)勞務培訓轉移項目主要在重點縣實施;

(3)信貸扶貧資金支持的農業產業化項目也集中在重點縣;

(4)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壹費制”改革和兩免壹補等義務教育政策也從重點縣開始實施;

(5)重點縣農業稅先於其他縣免征。還有其他優惠政策。

問題9:國家扶貧政策的政策保障:

(32)政策體系。完善有利於貧困地區和扶貧對象的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發揮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綜合效益。實現開發扶貧和社會保障的有機結合。對扶貧工作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政策和項目,應當進行貧困影響評價。

(33)財稅支持。中央和地方政府逐步增加對扶貧開發的投入。中央財政新增扶貧資金主要用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增加中央和省級政府對貧困地區的壹般性轉移支付。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扶貧開發的力度。對國家鼓勵的內外資項目和中西部貧困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以及根據合同隨設備進口的技術、配件和備件,在規定範圍內免征關稅。企業用於扶貧的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

(34)投資傾向。加大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和民生工程的投入,加大對村級公路建設、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農村水電建設的支持力度。國家在貧困地區安排的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生態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西部地區縣級以下(含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的配套資金。* * *各級要加大對連片特困地區的投入支持。

(三十五)金融服務。繼續完善國家扶貧貼息貸款政策。積極推進貧困地區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鼓勵發展小額信用貸款,努力滿足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金融需求。繼續實施殘疾人康復扶貧貸款項目。盡快實現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引導民間借貸規範發展,多途徑拓寬貧困地區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貧困地區縣級法人金融機構將新增可貸資金的70%以上留在當地使用。積極發展農村保險,鼓勵保險機構在貧困地區建立基層服務網點。完善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針對貧困地區的特色主導產業,鼓勵地方發展特色農業保險。加強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36)產業支撐。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各項產業政策。國家大型項目、重點工程和新興產業要優先向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傾斜。引導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貧困地區轉移。加強貧困地區市場建設。支持貧困地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完善特色優勢產業扶持政策。

(37)土地利用。根據國家《耕地保護和農村土地利用管理條例》,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要優先滿足貧困地區扶貧搬遷需求,合理安排小城鎮和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在項目安排上向有條件的重點縣傾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支持貧困地區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

(38)生態建設。在貧困地區,繼續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防護林體系建設、石漠化治理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力度。重視貧困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三十九)人才保障。組織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行業人員和誌願者到貧困地區服務。制定政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為貧困地區培養人才。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對長期在貧困地區工作的幹部要制定鼓勵政策,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對掛靠在定點扶貧和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幹部要給予關心,妥善安排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發揮創業人才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加強貧困地區幹部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

(40)重點群體。將少數民族、婦女、兒童和殘疾人扶貧開發納入規劃,統壹組織,同步實施,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加大支持力度。繼續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幫助人口較少民族脫貧致富。推動貧困家庭婦女積極參與全國.....> & gt

問題10: 2017中國最新的扶貧政策有哪些?2011 1 19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宣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8)全面部署。根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適應我國扶貧開發進入新階段的形勢,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比2009年1196元的標準提高92%,到今年底相應的扶貧對象規模約為65438人。

  • 上一篇:廣州市萬洲精密鈑金有限公司怎麽樣?
  • 下一篇:國務院辦公廳:這些城市落實重大政策成效明顯受國家激勵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