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及南山系變質巖地段形成峽谷,在疏松的砂頁巖、紅色巖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壹,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壹。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註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淩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故有“黃河百害,唯富壹套”的說法。 2.中遊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遊,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 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壹段連續峽谷——晉陜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臺塬,是陜、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遊泥沙的主要來源之壹,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余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壹水文術語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壹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3.下遊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遊,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 黃河流域主要水電站分布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余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沈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遊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淩汛。淩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向渤海延伸2.2千米,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1平方公裏,相當於每天增加壹個足球場的面積。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壹時期,黃河中下遊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遊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壹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 壹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裏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壹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最近因為風沙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壹個遺址。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壹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壹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壹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壹定能成為現實。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長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遊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壹石而六鬥泥”。唐宋以後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壹部分堆積在下遊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遊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26次,決口壹千多次。洪水遍及範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裏,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決口,百年有壹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特點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遊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築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叠多次流經的有《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誌》中記載的三道。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遊大致北流到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經過雄縣、霸縣壹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遊在今深縣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於青縣以東入海;《漢誌》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縣境入海。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誌》大河為常見。在古代,“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誌》、《水經註》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余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後的故道。
戰國中期,下遊大規模修築堤防後,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誌》裏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我們暫時作為黃河第壹次重大的改道。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遊地區人口稀少,初築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漢裏(1漢裏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遊蕩,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後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築民墊以自衛,遠者距水數裏,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叠出。 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於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遊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公元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以上決口,河水壹直泛濫至清河郡以東數郡。當時,王莽因為河決東流,可使他在元城的祖墳不受威脅,就不主張堵口,聽認水災延續了近六十年,從而造成黃河史上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此後,在將近千年時間裏,黃河下遊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而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 壹,東漢開始,大量遊牧民族入居黃河中遊,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末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壹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壹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漯水河道,經今範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漯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三,當時黃河下遊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壹些大小湖泊和沼澤窪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遊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裏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壹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後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壹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遊合禦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壹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後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遊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遊的窄道,由於這壹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後擺動的範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後,下遊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於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後河道擺動在該地區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壹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壹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第壹,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後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壹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壹帶,幾至黃河下遊沖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幹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後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後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碭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灘。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後由濉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後期有壹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遊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遊河道除幹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叠為主次,變遷無定。自12世紀下半葉(金大定年間)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後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壹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初),下遊又出現了奪濉、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後,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並行,叠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元末(1351)賈魯治河時,曾整治壹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黃河下遊多股分流的局面至16世紀中葉(明嘉靖中葉)基本結束,“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壹大變化。後來在萬歷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遊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 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壹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是“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壹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擡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清初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19世紀以後,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國內政治動蕩,治河不力,發生新的改道已不可避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壹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壹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裏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 黃河下遊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遊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壹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1876年全線河堤告成,現今黃河下遊河道始基本形成。下遊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壹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用洪水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決口,使黃河南泛於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這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正是黃河頻繁泛濫成災的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導河入海的艱難奮鬥中開始的,以至於許多朝代都設有治河機構,中華人民***和國仍設有“黃河水利委員會”這樣的機構,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黃河對於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引導中華文明走向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我國水利部下設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流經的各省、市、縣設黃河河務局,各縣級河務局沿黃河大堤設管理段,進行黃河大堤養護、勘測、建設等工作。
18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壹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壹、黃河的表征 它不僅僅是壹條大河。黃河,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壹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誌》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二、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陜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壹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三、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壹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裏,黃土覆蓋厚度壹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陜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黃土高原每年流失表土22億噸,其中大部分進入了黃河河道。 四、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壹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今天山西、陜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五、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陜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裏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壹片綠野間狩獵采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六、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裏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裏也難免最早接受了文明之火。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鳥鳴嚶嚶。” 七、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陜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壹樣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壹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壹樣卷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壹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壹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壹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遊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湧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1、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2、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3、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4、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6、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裏寫入胸懷間。 7、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8、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 9、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10、派出昆侖五色流,壹支黃濁貫中川。 11、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12、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 13、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14、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 15、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 16、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17、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裏觸龍門。 18、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淩黃河。 20、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21、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22、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