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低碳東臺低碳城市

低碳東臺低碳城市

哥本哈根會議以失望告終。關乎地球和人類未來的艱難談判已經融化了冰山壹角,圍繞減排責任分擔的博弈和較量已經“白熱化”。到2020年,中國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40-45%二氧化碳的承諾將傳導和分解到包括東臺在內的城市發展和縣域經濟的產業戰略中。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提出培育發展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上月底31,東臺市委十二屆七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了新壹年“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建和諧”的發展任務,強調“要把保增長與調結構、促轉型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積極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結構,壯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推進東臺城鎮化建設。”

無論是從政府明確提出的“創新產業結構,科學規劃生態濕地城市建設,推進循環經濟下節能減排創新,加快集群經濟內涵”的發展理念和目標,還是從東臺“低碳城市”資源的比較優勢來看,推進東臺“低碳城市”建設可以說是恰逢其時,適合發展。

全球國際經濟危機為中國推進科技進步、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推進城市循環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從經濟角度看,能源和環境已經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按照現在的發展模式,中國人需要兩個地球才能達到歐美國家的生活水平。另外,要保持中國的高速發展,就GDP而言,每年發展的下限是8%,而我們的資源只能支撐經濟發展到4%,很多資源都被過度開發了。對於我們來說,想要發展,就必須做出選擇。這是中國政府的強烈逆轉,我們正在向“低碳經濟”邁進,別無選擇。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每壹次經濟危機往往都伴隨著新的科技革命。經濟周期在經歷低谷後,往往會在壹定時期內催生新的技術和產業,從而帶動整個經濟的新繁榮。“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經濟為模式和方向,以低碳生活為理念和行為特征的城市,以低碳社會為建設標本和藍圖的政府官員。壹個城市低碳經濟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為傳統產業的振興提供支撐,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發展機遇。就東臺而言,如果在發展“低碳城市”的過程中率先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可以吸引資金和技術,促進產業升級優化,還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經濟結構,促進低碳消費行為,進壹步提升東臺的文明城市形象。從品牌營銷的角度看,如果東臺啟動“低碳城市”建設,也是搶占了全省唯壹縣級市的低碳生態“心智資源”,贏得了與其他發達城市的“競爭支點”。相對於他們具有潛移默化提升的實力,“低碳城市”的使用是插在競爭對手的縫隙中,可以為“低碳城市”品牌贏得更多的機會。此外,低碳城市還可以滲透到社會經濟、文化體系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擁有較長的產業鏈,足以形成新的經濟力量,影響發展和競爭格局。

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後,東臺隨即提出“打生態牌、走綠色道路、拉產業鏈、建特色區”的發展思路,這些都體現了政府對城市發展的戰略空間思維、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政府管理經濟的綜合能力;體現了東臺城市精神社會學意義上的城市發展智慧;尊重歷史和發展過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基礎;說明不同時期城市規劃的發展必須符合實際,與時俱進。說明東臺發展的基本價值在壹定主體下趨於理性。“低碳城市”的理念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摒棄“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過渡,倡導健康、經濟、平等、協調、精神追求與物質滿足的和諧,各種文化的互補與滲透在東臺新壹輪經濟規劃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照妳做的做”不能“照妳做的做”。在“後哥本哈根時代”,東臺已經意識到經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低水平重復項目多,高科技項目缺乏,傳統產業比重仍然較大,增長方式偏向粗放,創新驅動力不足。這些形成了市委十二屆七次會議中“只有加快經濟轉型,才能實現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認識。

倡導建設“低碳城市”對東臺來說並不是盲目跟風,而是東臺城市戰略和城市發展的基礎在過去壹直是“準低碳”。更重要的是,東臺地處江蘇沿海開發的腹地,是南通、鹽城沿海的重要節點。作為“太平洋西岸唯壹未受汙染的濕地”,東臺肩負著保護生態和向蘇南出口重要農產品的責任。事實上,在過去的5個月裏,東泰已經禮貌性地謝絕了11個不符合低碳產業導向和能源環評審查的項目,涉及投資16億元。後哥本哈根時代,低碳城市,低碳經濟,低碳生活,低碳交通,低碳社會,低碳社區等。正在迅速流行起來,而東臺以“綠色制造、綠色能源、綠色食品、綠色旅遊”為明確戰略的新壹輪產業模式及其著力打造的“東方熱土、生態家園”,二是在內涵上,符合新生事物的基本屬性,即發展性和前瞻性。東臺意識到,兩者必須相互傳承,缺壹不可。前者定位方向,後者明確活力和創造力。今天看來,這是東臺推動科學發展,提升城市品位,倡導工業生態文明,規劃生態城市建設,明確東臺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方向。

在城市建設中,東臺註重發展風電、太陽能、光伏新能源等低碳產業。有134臺風機並網,被稱為亞洲最大的國華風電場,並有海上風電項目新規劃,投資130億元,50萬千瓦。東臺沿海地區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華電尚德東臺50 MW電站已開工建設;太升風電風塔等5家新能源裝備企業達產開工;美國GLG集團的濕潤甜葉菊生產項目;以螺旋藻、薪柴為主導產品的海天水產綠色食品產業園;世界500強企業中,中糧集團百萬頭生豬產業化項目,三個養殖小區65438萬頭以上在建。

隨著生態市民廣場的建成開放,濱河路、北濱路成為城市新景觀,全市新增綠化工程56項,通榆河風景帶二期,站前路綠化帶、靳東公園綜合改造,河垛橋以南大部分地區新鋪設汙水管網、汙水集中處理,以及“清潔水源、清潔農村、清潔家園”和村莊綠化工程的實施,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0.4%。董永和七仙女文化園的火熱開業以及西溪唐塔寺和安豐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的有機串聯,可以說實現了“接軌大上海”戰略中文化建設的“落地”。

東臺擁有85公裏的海岸線,2697平方公裏的海域面積,1.56萬畝陸地相連的灘塗,是聯合國認定的太平洋西岸唯壹未受汙染的濕地。這些都是東臺發展低碳城市必須具備的“硬實力”。東臺預計2009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3億元,擁有壹批央企、國企、500強企業。面對全球變暖和進入後危機時代的雙重考驗,根據東臺發展“低碳城市”的比較優勢,將低碳理念融入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加快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步伐,基本上是踐行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筆者建議在東臺建設“低碳城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在新的城市規劃中,可以和包括清華管理學院在內的知名院校合作,制定低碳的城市發展規劃,遵循系統的低碳理念,在空間上用更廣闊的區域來平衡城市。城市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內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在建設低碳城市的同時,還要考慮農村的發展需求,統籌城鄉,統壹規劃、設計和建設,實現水、市政、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城鄉共享,確保區域整體低碳足跡不超過承載能力。增強新建築和新市鎮居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城市經濟的發展要依靠壹、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三次產業的協調、有序、協同發展形成城市發展的持續動力。

二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循環農業和低碳農業,實施農產品深加工,將農產品加工後的副產品和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變廢為寶,進行系列開發,打造以微生物產業為核心的新型工業化農業。有沼氣條件的農戶,可以用沼液代替農藥,用沼渣代替化肥,生產優質有機農產品。

3.新建工業企業要繼續打造“綠色高地”,引導全市工業企業積極開發生產低碳產品。在產品的制造、建造、安裝和使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應盡量減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愛護工人的工作環境,關愛消費者,使用環保材料制造產品,提高生產效率,最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引導工業企業的經營者必須認識到,面對能源短缺和環境保護的今天,企業的戰略必須涵蓋綠色戰略、低碳戰略和生態戰略。低碳經濟的競爭是未來產品競爭、品牌競爭和成本競爭的最終歸宿。未來企業的競爭壹定是低碳、綠色、生態的競爭。誰擁有低碳優勢,誰就占據了贏得未來的制高點。如果企業不能低碳綠色,未來就不用競爭了,連準入都是問題。東臺可以嘗試發展“低碳工業園”,形成低碳工業園評價體系,明確低碳設施和低碳技術的應用、低碳產業的集聚、低碳產業的管理和實施、低碳產品的推廣和低碳生活的實施,培育“低碳工業園”的示範效應,推動低碳產業建設。

五、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和企業實施、全民* * *參與的低碳發展格局,排查全市重點汙染源和高能耗、高汙染企業,制定全市階段性減排目標,並將這些目標進行分解,定期監督。

六是可以積極利用媒體輿論、專家講座等形式,普及全體市民的低碳意識,增強其實施“低碳城市”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編制《低碳城市機關(家庭)行為手冊》,積極引導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市民形成節能環保、減少汙染的自覺行為。

結論:“春天三月,山林會長成壹株沒有斧子的植物。在夏三月,川澤沒有入網,而是變成了壹條和烏龜壹樣長的魚”。其實,古代“天人合壹”的哲學早已告訴了人類對自然生態關系的關懷和態度。自發的生態文明催生了自然經濟,自然經濟是農業經濟。人類向自然索取資源,直接消費,以滿足自然的發展。工業文明的形式孕育了工業經濟。在工業經濟階段,人類向大自然索取更原始的資源,同時又增加了壹個環節,即根據人類的需求,將其加工轉化為消費品,以滿足人類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工業產品使用後被扔回大自然,增加了廢物和汙染物;自覺的生態文明將培育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時代,人類意識到資源是有限的,對待自然的態度是和諧自然。從消費品到再生資源,是壹個封閉的物質流動模式。“低碳城市”是人類和工業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也將是東臺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戰略選擇。

  • 上一篇:如何打開餐飲電子發票的流程圖
  • 下一篇:馮的歷史名人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