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驢肉:大城縣大尚屯鎮驢肉是地方名優特產,俗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均為美味佳肴。大城驢肉源於明代,祖傳方法制作,配料 講究,風味獨特,有清香怡人,美而不膩之感,是大城飲食“三寶”之壹。清朝總管大太監李蓮英(大城籍)曾將大城驢肉獻予慈禧太後,得譽“地上珍品”之稱,從此大城驢肉名聲大振,路經之客必購品嘗。改革開放以來,大城驢肉得以開發,采用傳統加工制作方法,經高溫消毒,真空包裝後行銷全國,已成為旅遊食品,餐桌佳肴,頗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金絲小棗:金絲小棗是中國棗資源中品質極其優良的品種之壹,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據史料記載,大城大尚屯鎮金絲小棗栽培歷史悠久,年產420萬公斤以上。 金絲小棗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鐵、鉀、鎂、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A、C、P、果酸等多種營養成份。中醫學認為:金絲小棗具有益心、潤肺、合脾、健胃、益氣生津、養血安神、美容美顏、調百藥、解藥毒、助十二經等藥用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金絲小棗對貧血、高血壓、動脈硬化、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增高等均有很好的療效。金絲小棗還有造血不可缺少的營養素。醫學研究發現,金絲小棗中含有三萜類化合物,有較強的抑制癌細胞的作用。經常食用金絲小棗,具有抗胃腸道、肝臟惡性腫瘤的作用。金絲小棗在大城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棗樹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全縣金絲小棗種植面積已達13.74萬畝,進入盛果期的棗樹3.2萬畝,金絲小棗產量達800萬公斤,銷往全國各地和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大城縣所產的金絲小棗1997年被國家綠色食品檢測中心確定為無毒、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被河北省第壹屆農博會確定為名優產品。
薛家窩頭:百年傳統、宮廷貢品―裏坦薛家窩頭。清朝道光年間,河北省大城縣大尚屯鎮,薛氏獨辟蹊徑,制做窩頭。以其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選材配方,制做的薛家窩頭,清香四溢,綿甜可口而遠近馳名。光緒末年,太監總管李蓮英(大城籍人),把薛家窩頭作為貢品送給慈嬉太後,慈嬉品嘗後,大悅,稱之為“黃金塔”,並親書匾額賜給薛家。此事在大城壹帶廣為流傳並有史記載。薛家窩頭,是根據中國古醫學,醫食同源的原理,以糜子米、大黃豆為主要原料,輔以其它配料,屬純天然綠色食品。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份、粗纖維、細口感。食用後有降低血脂、膽固醇、高血壓及防治糖尿病的作用,經常食用能調節人的中樞神經及新陳代謝機能。
街展新顏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環境越來越好;婆媳和了、家庭暖了,生活越來越好;道路寬了、心氣順了,日子越來越好;朋友多了、心相通了,大家越來越好……走進大尚屯鎮,壹排排整潔的道路向遠處延伸,壹張張幸福的笑臉迎面而來,我們能深刻地感受到壹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畫卷正從容運筆,壹股崇尚文明和諧有序的新風尚滌蕩鄉村,溫暖人心。據悉,2011年,該鎮榮獲“市級文明鄉鎮”稱號。
“鄉鎮文明建設要大膽鼓勵創新、改革觀念和宣傳手段,用具體的載體和抓手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要結合農民教育引導活動,讓勤勞、誠信、開明、包容的價值觀通俗易懂,真正融化到血液中,落實到行動中。”大尚屯鎮黨委書記隋中嶽說。
“告別了土炕,住上了暖床,像城裏人壹樣天天可以洗熱水澡,以前燒火做飯‘壹臉煙灰兩眼淚’成為了歷史”,“尋釁滋事、酗酒賭博的人少了,關心集體、熱心公益事業、講禮貌的人越來越多,農民精神風貌煥然壹新,農村民主管理明顯增強。”談起農村生活的新變化,該鎮相關負責人感慨到。
發展經濟——夯實文明的基礎
為了夯實文明的基礎,大尚屯鎮大力實施園區建設、農業轉型等戰略,不斷拓展農民增收的渠道。
隨著廊滄高速和津保南線竣工通車,董家務和馮張街高速出口兩個園區平臺的搭建,大尚屯鎮區位和資源優勢日益凸顯出來。該鎮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各方面利好因素,形成了群策群力,全面推進全鎮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良好局面。園區內***發展企業67家,從業人員1510人,營業收入1400萬元。
在農業轉型方面,該鎮邀請退休老幹部李訓章、杜連平及鎮內農業發展亮點村街支部書記,召開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學習、借鑒經驗和教訓,為大尚屯鎮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借廊滄高速和津保線竣工通車之機,依托蘆筍、西瓜、葡萄等特色種植,充分發揮果品協會作用,努力引進全國大的農業企業投資商。已經成功註冊22家專業合作社。
此外,該鎮以農民教育引導活動為抓手,積極培養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科技型人才。***開展種養殖技術、管理、銷售等各類培訓活動20次,培訓農民2300余人,切實增強農民科技致富能力。
改善環境——讓文明潛移默化
居住環境的變革,是對科學、文化、衛生的普及,是現代文明在農村的播種。人改變了環境,新環境也改變著人,潛移默化中,廣大農民更加崇尚文明。
據了解,大尚屯鎮在全縣開展的村容村貌大清理活動中,結合各村街實際,充分把握時間節點,創新活動載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實施以改水、改廁、改路、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環境整治工程,極大地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
在打造示範村過程中,該鎮組織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群眾代表出義務工460人次,清理沿線主要街道及村街垃圾3200米,140噸;投資5.8萬元對“兩室”及沿街墻面進行了粉刷,兩室主體內外墻塗料噴刷1400平方米,沿街墻體噴刷8500平方米,刷寫標語90條;投資2.8萬元對4個村街的“兩室”環境進行提升改造;投資1.6萬元,統壹制作了44塊規範的上墻制度。
在凈化環境衛生的同時,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線,此舉受到村民的好評。“下水道鋪好了、路燈安上了、大路寬敞了。看著我們村壹天比壹天好,俺這心裏也舒暢。”村民劉香苓樂呵呵地說。
完善設施——文化生活有新樣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農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強。大尚屯鎮著力優化各項惠民服務,積極完善公***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結合農民教育引導活動開展彩色周末下鄉巡演等系列活動,不斷豐富百姓的“文化餐桌”。
農村文化舞臺的主角永遠是農民,在下鄉巡演過程中,很多村民都積極上臺,用歌聲或舞步表達著內心的喜悅之情。該鎮大部分村街都湧現出了文化隊隊長、文化骨幹等帶頭人,紮根兒留在村中“種”文化,讓更多的村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為進壹步引導廣大農民自覺樹立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大尚屯鎮完善了墻體畫繪制工作,在阜尹村、韓莊村、馮張街村、小王良村、東窨子頭村、前杏葉林村、趙各莊村、西魏各莊村、陳良村9個村街***制作墻體畫180幅,標語38條。墻體畫將黨建知識、傳統美德、村規民約、婚育新風、法律法規等知識送進農村,讓墻面會“說話”,潛移默化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成為教育村民的露天課堂,引導農民樹新風。
為解決農民讀書難的問題,該鎮加大農村書屋建設力度。新增26個村街的農村書屋已投入使用,鎮的農村書屋達到40個。書屋裏的圖書涵蓋政策法規、農業科技、幼兒教育、家庭醫生等多個種類以滿足農民的不同需求。同時,該鎮在建立健全農村書屋管理制度基礎上,對書屋管理員進行了培訓,提高了圖書的利用率,使農村書屋的管理運行的更加規範。
典型引領——讓文明鄉野開花
“文明創建,群眾的熱情參與是關鍵。”大尚屯鎮有關負責人說。該鎮通過宣傳發動、活動推動、典型示範等方式調動群眾參與文明創建的積極性,順應群眾需求選準活動載體。
“十大孝子孝媳”、“十佳文明家庭”、“道德模範”和“好人好事”等壹系列評選活動的全面鋪開,受到了百姓的廣泛關註與贊揚。該鎮在評選中推出候選人480人,經過層層篩選,***選出60名鎮級表彰人物。評選在給百姓帶來榮譽的同時,也讓村街的尊老愛幼、團結鄰裏和助人為樂等風氣悄悄蔓延。
典型的力量讓大尚屯鎮這片土地充滿陽光雨露,真善美的光澤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溫情。典型模範激發了全鎮上下尊老敬老和“勤勞、誠信、開明、包容”的力量,激發起學習典型模範、爭當典型人物,促進大尚屯鎮和諧發展的滿腔熱情和力量。
鄉村文明的“種子”已經在大尚屯鎮農民的心窩裏生根發芽,鄉村文明行動在該鎮已經是常態化,舊農村依然逝去,新農村正在大尚屯鎮豐饒的大地上孕育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