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城市-鹹寧

城市-鹹寧

行政區劃

鹹寧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遊南岸,湘鄂贛三省交界處,是南下北上的主要通道,有“湖北南大門”之稱。東與陽新縣交界,南與江西省的修水縣、湖南省的平江縣接壤,西與湖南省的臨湘市相連,北與洪湖市隔江相望,與武漢江夏區、鄂州市、大冶市毗鄰。該市面積約9861平方公裏。鹹寧市人民政府駐鹹安區溫泉辦事處。

2003年鹹寧市轄嘉魚縣、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赤壁市、鹹安區四縣壹市壹區,***設11個鄉、51個鎮、6個辦事處,下轄1271個村民委員會、11585個村民小組。

其中,鹹安區轄汀泗橋、官埠橋、雙溪橋、馬橋、高橋、橫溝橋、賀勝橋、向陽湖、桂花9個鎮,浮山、永安、溫泉3個辦事處和大幕1個鄉;嘉魚縣轄陸溪、高鐵嶺、官橋、魚嶽、新街、渡普、潘家灣、牌洲灣8個鎮;赤壁市轄趙李橋、新店、中夥鋪、官塘驛、茶庵嶺、赤壁、柳山湖、神山、車埠9個鎮,赤馬港、蒲圻、陸水湖3個辦事處;通城縣轄麥市、塘湖、關刀、五裏、馬港、雋水、沙堆、石南、北港9個鎮,四莊、大坪2個鄉;崇陽縣轄沙坪、石城、桂花泉、天城、青山、路口、白霓、金塘8個鎮,肖嶺、銅鐘、港口、高梘4個鄉;通山縣轄通羊、南林橋、黃沙鋪、廈鋪、闖王、洪港、大畈、九宮山8個鎮,大路、楊芳林、慈口、燕廈四個鄉。

鹹寧市是武漢城市圈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人口與宗教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保持低水平。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8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03萬人,出生人口27112人,死亡人口726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11‰。

鹹寧市屬於雜散居少數民族地區。據最新統計:全市***雜居34個少數民族,長住人口14233人,外來經商流動人口2000余人,少數民族全市總人口16233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0.58%。其中溫泉城區408人、鹹安區2410人、赤壁市7252人、崇陽縣1179人、通城縣2280人、嘉魚縣204人、通山縣500人。少數民族以回族、滿族、壯族、土家族、苗族為主。主要分布在赤壁市蒓川辦事處,赤壁鎮東風、同心、八把刀三個自然村,鹹安區官埠橋湖場村,崇陽縣天城鎮。另外在該市經商發展的少數民族流動商人主要分布在溫泉、鹹安、赤壁城區等。

全市少數民族學校1所——赤壁鎮同心回民小學。全市少數民族定點企業3家——趙李橋磚茶場、鹹寧富華公司和市毛巾廠(全省少數民族定點企業38家,磚茶場兩家為該市獨占)。這三家企業均屬全國少數民族群眾特需用品定點生產企業,生產磚茶、面巾、包頭巾等少數民族群眾生活特需用品。其中趙李橋磚茶場是 1980年申請確定的少數民族特需用品定點企業,富華公司和市毛巾廠分別是1998年和2002年爭取確定的少數民族特需用品定點企業。

鹹寧市宗教工作是全省重點市之壹。其中嘉魚、赤壁、通城、崇陽、鹹安是全省基督教工作重點縣市區;鹹安、通山是全省佛教工作重點縣區,“無量壽禪寺”是全省規模最壯觀的寺廟,九宮山“瑞慶宮”是全國的五大道場之壹,“太乙觀”是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蒲圻教區是鄂東南主教區,轄管鹹寧、黃岡、黃石、鄂州四市天主教教務,赤壁天主教堂為教區教務委員會臨時辦公地點;伊斯蘭教赤壁市也是全省的重點。

全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齊全,全市***有宗教活動場所485處,教職人員665人,全市***有信徒121000人(其中按行政區劃分:嘉魚9725人、鹹安24510人、赤壁28000人、崇陽15650人、通城13637人、通山21795人、溫泉城區6583人。按教別分:佛教43851人、道教6110人、伊斯蘭教14000人、天主教5077人、基督教51962人。)教職人員665人(其中按行政區劃分:嘉魚118人、鹹安130人、赤壁111人、崇陽59人、通城115人、通山122人、溫泉城區10人;按教別分:佛教287人、道教55人、伊斯蘭教1人、天主教8人、基督教314人)。宗教活動場所485處(其中按行政區劃分:嘉魚60處、鹹安70處、赤壁市104處、崇陽86處、通城90處、通山83處、溫泉城區5處;按教別分:佛教145處、道教57處、伊斯蘭教3處、天主教30處、基督教255處)。

市級宗教團體除伊斯蘭教外都相應成立了組織。其中市佛教協會成立於2001年,市基督教“兩會”成立於2004年,市道協、市天主教愛國會成立於2005年,市伊斯蘭教協會成立於2007年;各縣市區按教別相應成立了宗教團體;五教的上層人士大都在市人大、市政協安排了職務。其中天主教的王書楷神父、伊斯蘭教的劉叢斌阿訇是市政協常委,基督教的張五金主席和佛教的釋聖欽方丈、道教的陳伩君和蔡亞庭道長是市政協委員等。

近幾年來,全市民族宗教工作愈來愈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民族宗教工作被列入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和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進壹步的落實,依法加強了民族宗教事務的管理,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工作逐步加強,為該市的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和諧的社會環境。

[ 鹹寧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冬季盛行偏北風,偏冷幹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16.8℃,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4℃。年平均降水量1577.4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間為1754.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為245~258天。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倒春寒、大暴雨、水災、洪澇及夏旱、伏旱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鹹寧市(地級市)行政建置較晚,但境內各縣市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市域夏商屬荊楚,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東漢末屬東吳。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置蒲圻縣(今赤壁市)。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768年)置永安鎮,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升為永安縣,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為避宋太祖永安陵諱,按《易?乾象》“萬國鹹寧”與“永安”近義之意,取名鹹寧縣(今鹹安區)。南唐保大十壹年(公元953年)置嘉魚縣。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通山縣。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置崇陽縣。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通城縣。元時,市域屬湖廣行省武昌路;明清時,屬武昌府。民國時期,先屬江漢道,後屬湖北省第壹行政督察區。新中國成立後,先後隸屬大冶專區、孝感專區。1965年8月成立鹹寧專區,轄鹹寧、嘉魚、蒲圻、通山、通城、崇陽、陽新、鄂城、武昌9縣。1970年鹹寧專區改稱鹹寧地區。1975年和1979年,武昌、鄂城縣分別劃屬武漢市、黃岡地區。1983年8月撤銷鹹寧縣,設立鹹寧市(縣級市)。1986年6月撤銷蒲圻縣,設立蒲圻市(縣級市),1998年10月蒲圻市更名為赤壁市。1997年陽新縣劃屬黃石市。

1998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鹹寧地區,設立地級鹹寧市,同時撤銷原鹹寧市(縣級市),設立鹹安區。2003年底鹹寧市***設11個鄉、51個鎮、6個辦事處,***有1271個村民委員會、11585個村民小組。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礦產資源

該市處於幕阜山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山地、丘陵、崗地、平原兼而有之,素有“六山壹水兩分田,壹分土地為家園”之說。全市國土總面積9861平方公裏,其中耕地總面積291.7萬畝,人均耕地僅1.05畝(統計數據為0.79畝),低於全國人均1.55畝、全省人均1.25畝的水平。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是該市的土地市情,合理利用土地特別是保護耕地在該市顯得尤為重要。

該市礦產資源以非金屬礦產為主,金屬礦產次之,能源、水氣礦產少。已發現礦產37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8種,包括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8種、非金屬礦產7種、礦泉水1種。全市有11種礦產資源的儲量列居全省前五位。其中,居全省第壹位的有鎂、銻、獨居石、鉭、地熱等5種礦產,居第二位的有金、鈮、冶金用白雲巖等3種,居第四位的有煤、釩、錳3種。

  • 上一篇:郴州湘南大市場地址在哪裏?
  • 下一篇:闖關東到底是從哪兒到哪兒的?以及闖關東到底是咋回事?為啥要闖關東?誰能給我普及壹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