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企業資訊 - 信息化建設現狀

信息化建設現狀

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的目的是摸清“家底”,為確定系統建設目標和範圍提供科學依據。現狀分析是基於調研的數據進行的,在分析之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調研。

(1)基礎環境設施狀況(機房、配電等)。

(2)網絡系統的拓撲、線路支撐、產品配置。

(3)應用系統技術路線、支撐產品、系統功能。

(4)信息技術應用發展的計劃。

(5)現有信息系統的經驗與制約。

而分析時,可圍繞以下問題進行。

(1)技術是否單壹、老化、落後。

(2)基礎設施是否老化、不足。

(3)應用系統是否功能單壹、不適應職能變化。

(4)體系結構是否落後,無法適應機構變化。

(5)系統是否缺乏體系結構,系統集成度是否較差。

(6)數據規範程度是否太低,數據是否不***享、不增值。

具體的分析內容,可參考下文。

3.1.2.1 具備基礎條件

我國計算機網絡系統經過若幹年的建設,已形成了壹定規模,部分省份的電子政務信息網的框架已經初步建立,可以提供及時、重要的信息,具備了全面開展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條件。

以廣東省為例,其社會保障業務系統,特別是勞動和社會保險系統在大部分地區已實現了計算機化。如廣東省社會保障局,1994年即啟動了社會保險計算機管理系統,並不斷地升級和改進,實現了基金征收、待遇審核、基金財務管理以及養老、失業、工傷等資金發放的網絡計算機管理,在社會保險業務管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再如深圳市勞動信息系統,已建立了全市勞動力信息管理系統、城市增容費管理系統等,市勞動信息系統***有31個網點,實現了職業介紹廣域網系統、勞動法規系統、招調工管理、職業技能鑒定系統、企業工資管理系統、工資增長線管理和最低工資管理、勞動監察系統、信訪、監督和審理、勞動安全系統、失業保險系統、失業登記、待遇發放等,這些業務系統的計算機網絡化管理都為業務系統的管理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3.1.2.2 信息化建設仍未完善

由於近年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保險的政策和相關勞動法律法規政策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業務系統的管理模式也由單壹管理型向多層管理型轉變,並且業務量增長迅猛,現有的IT資源包括設備、網絡、數據庫、應用軟件等已不能滿足現有業務的需要。並且,受當時業務發展狀況和通信網絡技術發展水平的影響,現行網絡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系統網絡發展很不平衡。現行網絡是依不同業務應用而各自分散獨立,其特點是:網絡結構簡單,使用設備價格便宜;網絡結構松散,缺乏靈活性、統壹性;網絡技術落後,設備陳舊,難以適應現有社會保障業務和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需要。

由此可見,在統壹規劃、統壹標準、充分利用、聯合***建和分步實施、分級管理、網絡互聯、信息***享為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建設省級信息網絡互聯大平臺,將各地分系統連接起來,建成壹個統壹的社會保障信息系統,是社會保障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目標。

在應用和網絡方案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現有的IT資源狀況,把各期投資和未來發展的兼容性融合於系統方案中,以保護已有投資項目,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網絡、設備和數據資源,並做好新老系統的平滑過渡。

3.1.2.3 社會保障業務變化產生的需求

社會保障政策的調整和變化,特別是公費醫療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險費稅務征收的管理,以及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帶來的就業壓力等,促使社會保障的政策還會不斷地調整和變化,這些調整和變化,必然影響到業務系統的變化,因此要求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的體系結構必須具備較高的靈活性。

社會保障業務也正在發生著變化,業務管理由分散的、單壹的管理向直接和間接相結合的多層次管理轉變;同時,收支標準從單壹標準向多元化標準轉變,業務量的大幅度增長,業務分工更加詳細,業務發展越來越多越快以及參保人數的急劇增加等,對計算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業務系統也必須由單壹業務向綜合業務轉變,局域網向廣域網轉變,局部服務向社會化公***服務轉變,因此需構建統壹的網絡和社會保障信息系統的平臺,實現信息互通、資源***享。

在社會保障業務的過程中將不斷地提出新的業務系統需求,如:實現稅務征收社會保險費系統,社會化發放的社會保障支付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包括政策模擬系統),提供社會化服務的咨詢、查詢系統等,同時也會廢除壹些不必要的業務系統,如公費醫療等業務系統。因此,應用系統的設計必須立足於現在,著眼於未來,要求系統配置靈活、開放並具有可擴充性。

  • 上一篇:新成立的公司建立網站需要哪些手續?有哪些步驟?
  • 下一篇:煊媄化妝品有限公司詳細介紹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