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正在變得不再保險。
大眾熟知的,就有早些年的諾基亞關閉中國研發中心,以及去年的甲骨文退出中國。
僅僅深圳壹地,就有諸如奧林巴斯南山工廠宣布停工,深圳三星電子撤銷,飛利浦燈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結束,史丹利百得精密制造(深圳)有限公司解散等等。
對企業來說,這可能只是正常的戰略轉型。
可對那些為外企貢獻了青春的中年白領來說,本來正安享著歲月靜好,沒想到壹朝夢碎,反倒落了壹身時代的灰。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該如何抉擇?
我卻發現壹個有意思的現象,即使已經預知關廠或者裁員的斧頭會隨時落下,大部分白領卻依然沒有提前離開甚至預先規劃的打算。
他們就像壹個個被圈養的羔羊,默默地等待著最終審判日的到來。
此刻,再去諷刺他們不思進取,是溫水裏的青蛙毫無意義,畢竟溫水裏待著挺舒服,誰會真舍得離開?
外企之於中國,真的是蠻奇特的壹個存在。
在那流淌著牛奶與蜜糖的黃金年代,白領們互相稱呼著Steven和Linda,說著中英夾雜的專業名詞,在眾人艷羨的目光下,背著輕奢的包包出入各5A級寫字樓。
外企幫助很多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第壹次。
阿May第壹次坐飛機,就是直飛歐洲,當時她那家德國公司規定,飛行時間超過四個小時員工可以坐商務艙,無論高管還是普通員工。
阿May興奮地壹路沒睡,看了四部電影,喝了兩杯紅酒,上了三次廁所,還把空姐發的睡衣帶回國穿了好幾個月。
以至於她後來坐經濟艙時總是抱怨座椅太硬,空間太窄,為什麽飛機不能飛慢壹點超過四個小時。
更多的人第壹次接觸了conference call,global web meeting這類逼格滿滿的名詞,當他們抱著最新款的筆記本在五星級酒店柔軟的大床上發郵件時,當他們用公司發的黑莓給小夥伴打電話時,內心的傲嬌無與倫比。
可能是因為這些初戀般美好的第壹次太過刻骨銘心吧,白領們對外企始終抱有壹份復雜的 情感 。
即便他們知道外企已經今不如昔,地主家也沒多少余糧了。
眼下,外企白領們的待遇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縮水,現在別說什麽長途飛行坐經濟艙影響工作了,連高管也只能蜷縮在經濟艙裏忍上十幾個小時。
至於整個部門飛到另壹個城市,打著team building的旗號集體狂歡,更是早已成為了遺老遺少們不停念叨著的都市傳說。
當溫情的面紗被壹把扯掉,外企裁起人來也毫不手軟。
就在上個月,沒有任何征兆,壹個朋友樓上的部門突然宣布裁員20%。
上了黑名單的員工,被要求帶著電腦來到會議室,進去後IT立刻把電腦鎖死,人事把寫好的賠償協議扔過來讓員工直接簽字,再由保安帶回位子立刻收拾東西走出公司大門。
現場氣氛壹片肅殺。
辦公室裏的95後小姑娘看得目瞪口呆,旁邊壹群中年人面無表情,內心波瀾不驚。
我問朋友有何打算來對沖風險,畢竟今年這個大環境下,想馬上找到心儀的工作接盤,實在是難於登天。
可他長嘆壹聲,表示只有堅守到最後壹刻,大不了拿點賠償回家拉倒。
這就是外企白領的困局,他們什麽都明白,他們什麽都做不了。
實話實說,和其他企業相比,待在外企真的挺安逸。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自由,沒有打卡要求,996這種更是天方夜譚。
除非十分必要,不會強制加班。像我多年以前待過的壹家美企,竟然還有加班費可拿,自己填張表格即可。
員工每年有十好幾天的帶薪假期,朋友圈裏曬出來的都是小眾的網紅景點,反正機票和酒店,靠壹年參加幾次國際會議積攢下來的積分就能成全。
關鍵是,幹好分內的工作就行,畢竟老外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不用再去考慮其他的雜事。
哪裏像國企,還得在乎領導的老娘。
那天我的同學群裏,壹個國企的同學就在問,領導的老娘骨折了,該買點啥補品之類的去看看?
另外幾個體制內的,有說直接包紅包的,有直接提供保健品品牌的,討論得熱火朝天。
我完全插不上話,只在內心默默感慨,領導的老娘和妳有什麽關系?
所以基本上,外企並不太會對個人生活造成很大困擾,更不必擔心工作對於下班時間的侵蝕。
我看過很多人都在抱怨微信綁架了自己的人生,每天睜開眼就被各個群消息轟炸不斷。
但實際上外企對微信的使用非常克制,釘釘這種讓人24小時待命的app更是明令禁止。
像我壹個朋友所在的制造業技術類公司,前段時間還特地在內部發了正式通知,嚴禁員工使用微信討論工作,理由是有泄露公司機密的可能。
聽上去就很矯情,說的好像真有什麽核心技術要保密壹樣,誰不知道這些都被總部牢牢把持著,中國這邊根本就是無秘可泄。
不管怎麽說吧,朋友他們又恢復了從前每天坐在電腦前收發郵件的日子。
所以外企的日色變得慢啊,車,馬,郵件都慢。
慢到讓人油然而生壹種古典美的優雅感,至少這裏,沒有被微信支配的恐懼。
在這樣的環境下呆久了,外企人難免對外企產生依賴。
事實上他們既學不會國企的“關系”哲學,也適應不了民企的狼性。
網上有很多雞湯文,說什麽人在職場,必須能吃苦,善學習,隨著時代的變更及時調整,正確判斷。
我承認這些說的都對,但具體到每個人身上,當他們試著朝未知邁出第壹步時,腿上已經綁了千鈞重的沙袋。
不可否認有人已經切換賽道,走上了新的領導崗位,發現了新天地,收獲了新視野。
但更多的人,內心滿是糾結。
的確有民企對人才求賢若渴,可這些企業大都在外地,要不要拋妻舍子再去重新開始,是每個人都要衡量的艱難命題。
而且萬壹盲目空降過去,裏面盤根錯節的關系也不清楚,許諾的高工資與充滿鮮花的未來也許短短幾個月就變成壹場空。
外企人目前挺尷尬。他們其實已經好幾年工資沒漲,職位沒升了。
他們有很多關於工作的獨到想法,卻困在龐大的流程裏無法施展。
他們的確趕上了壹個好時代,但時代不斷波動,既然在波峰收獲了風光和掌聲,身處波谷時內心也該有壹份淡然與豁達。
外企再落寞,起碼裁員時的賠償比較到位,和那些互聯網大廠相比,還算體面。
對那些始終堅守在外企的中年人來說,這大概是外企能帶給他們的最後安慰吧。
妳看,外企就是這樣,壹開始妳很喜歡她,後來有些乏味和厭倦,直到最後妳發現已經離不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