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的倒退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作家張洪傑認為,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人最好的時代。
當時的中國人民都是好強好戰的,就連吳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江浙滬地區,也是壹片非常軍國主義的土地。那時候,無論男女,都是因為高大健壯而美麗。當時的貴族個個能下馬識字,能上馬尚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壹言不合就拔刀相向。
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形象差距令人難以置信。春秋時代的中國人性格鮮明;唐宋時期的中國人雍容華貴;到了明清時期,中國人的素質大大下降,麻木,懦弱,沒有創造力。
春秋戰國時期
明朝萬歷年間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在給羅馬的壹封信中說:“在中國很難把男人看作能打仗的人。他們互相打起來表現出來的只是女方家的憤怒,互相打起來就扯頭發。”
《南京大屠殺資料集》中,壹個日本士兵的記憶,幾千名中國士兵,無聲無息地穿過堆積如山的同胞屍體,毫無抵抗地走向死亡。
那個日本人不解。是中國人太好馴服,還是中國人太懂死亡?日軍以100人的隊伍屠殺數千人,擔心中國士兵的抵抗,但這種情況從未發生。
是什麽徹底改變了中國人?
這種變化始於秦朝。在當時的七國中,秦國處於荒涼的西北高原,物產不多,靠遊牧和狩獵為生。
秦國自立之初,沒有經歷全面中原的過程,長期與戎狄混雜,所以沾染了濃厚的蠻族氣質。草原文化中沒有民主觀念和權利意識,以絕對服從為第壹天職,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們團結壹致。
後來秦孝公變法,商鞅當政,很快統壹了思想,提出了依靠戰爭建設國家的發展思路。
秦國的文化和中原國家的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他們認為壹個沒有文人商人的國家壹定會強大,如果國家富而不戰,就會出現儒商之類的民族傷害,國家就會衰弱。
商鞅畫像
原來,夏商周以後,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進入封建時期,諸侯分封,爵位世襲,形成了世代貴族統治的制度。
春秋末期,平民階級崛起,形成了開放自由的社會。然而,商鞅變法使秦國崛起,打破了這種平衡,改變了中國人。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當時的中原文化已經變得更加柔和,更加包容,更加崇尚優雅和尊嚴。
但秦就不同了。戰國七雄中,秦國文化最野蠻,最缺乏人道主義精神。
商鞅從軍功爵制出發,廢除貴族世襲制,收回特權。只有在戰場上有所貢獻,有軍事成就的人,才能重新排名,列為貴族。
普通人,不論出身,只要有軍事成就,就可以獲得與殺敵數量相稱的爵位,獲得名利。野心勃勃的人通過戰鬥,殺死敵人和血腥屠殺來獲得人口和土地。
商鞅還試圖統壹國民思想,采取“愚民政策”,將文人、商人、工匠等視為“國害”。他在渭河邊談法,壹次性屠殺了700多名反對他統治路線的文人。商鞅不能容忍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把他們都流放到偏遠的邊境和不毛之地。從那以後,沒有人反對他。
當時其他國家稱秦國為虎狼之國。但最終野蠻戰勝了文明,秦國打敗了六國,統壹了天下。
文人地位的下降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雖然動蕩、混亂、戰亂,但思想、文化、價值觀是自由、開放、多元的。當時的知識分子可以在不同的國家施展才華和抱負。
各國競爭,為了生存和發展,都想盡辦法招攬人才。不同的思想和制度不斷碰撞,讓社會不斷前進。
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不相信權威,沒有思想的禁區。他們視自己為國王的老師和朋友,把自己的“道”淩駕於國王的“權”之上。如果他們和諧,他們會留下來,但如果他們不和諧,他們會走。
孔子周遊了世界。
孔子周遊世界,不是為了高官厚祿,而是為了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最後他覺得各國都不能行他之道,堅持“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
孟子的性格比孔子更張揚,更犀利。他說:“妳說大人,就要矜持,不要把他們當威嚴。”意思是,不要把君主看得太重,就當他們是什麽都不懂的孩子。這種知識分子的言論和精神,在後世的知識分子身上是看不到的。
秦始皇統壹六國的時候,各國知識分子只能生活在壹個皇帝之下,沒有選擇,沒有逃跑的自由,只能為這個政權服務。
秦始皇暴政,尤其是“焚書坑儒”,排除異己的政治主張和主張,焚燒除季芹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史籍,連詩書等書籍都限期上交燒毀;私塾被禁,大量知識分子被殺。
秦始皇建立了憲政制度,為專制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這種專制制度建立的太硬,剝奪世界的意圖太明顯了。結果,我死了。
焚書坑儒
吸取秦始皇的教訓,漢朝在秦始皇建立的硬制度上加了壹層“軟裝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要王道仁政,給專制制度配備壹套非常合適的思想體系。
到了漢朝,人們統壹了思想,格式化刪除了全國的大腦,徹底斬斷了知識分子思維的翅膀,中國人的智力開始不斷下降。
從漢武帝開始到今天,中國沒有能夠像春秋戰國那樣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也沒有出現過與先秦諸子比肩的偉大思想家。
後來的朝代繼續建立在專制的基礎上。
然後楊迪和唐太宗完善了科舉制度,把天下的知識分子都統壹到科舉考試中,從制度上有效地控制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宋朝重文輕武,有意識地弱化了武德精神,不讓地方反抗中央。
到了明朝朱元璋的時候,知識分子甚至別無選擇,只能隱居山林。任何不服從命令或不為朱家朝服務的人都會被搶走財產並被殺死。中國文人甚至失去了“隱居田園”的可能。
到了清朝,知識分子更慘。幾代皇帝壹波接著壹波,開起了知識分子的文學監獄,隨門便抄,用暴力和恐怖在人們的思想中建造監獄。
對知識分子的間諜恐怖的實現,甚至對文章中隱喻的追究,甚至對歷史興衰的談論,對當下的隱喻,都成為了犯罪證據,徹底讓壹個民族停止了思考,變成了僵屍。
清代文字獄
在這樣的專制下,清朝的知識分子失去了創造力。侍奉皇帝的大臣都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尊嚴、人格的喪失,思想和氣節的缺失,老老實實做奴隸,努力獲取名利。只要壹有機會,他們就大肆侵吞和竊取皇帝的財產。
歷史就是現在。
目前發生的壹些社會現象,歷史上也發生過。
打擊腐敗,民怨信訪,國家工程腐敗,歷代都有,相似度驚人。好像那個時代的東西被徹底改變了,穿了個馬甲回來了,像回到了過去。
所以在讀歷史的時候,我逐漸發現現代社會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現代的問題,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制度的問題,問題的根源都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