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為什麽秦朝從“壹統天下,造福天下百姓”變成了“天下患秦久”?

為什麽秦朝從“壹統天下,造福天下百姓”變成了“天下患秦久”?

從後人的角度來看,秦始皇統壹全國以及此後所執行的壹系列政策,確實可以看作是對未來的貢獻,這也是近代以來對秦始皇的風格評價逐漸提高的原因之壹。但對於當時的秦代百姓來說,顯然並非如此,尤其是嚴苛的秦律和繁重的勞動,讓百姓叫苦不叠。再加上秦二世的橫沖直撞和士大夫階層的推波助瀾,自然給人留下了“天下苦在秦久”的印象。

六國人民已經開始反抗秦律,秦二世統治時期秦律更加嚴厲。

從近代出土的雲夢秦簡來看,秦律雖不殘酷,但絕對嚴酷。其內容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人們的衣食住行有著極其嚴格的限制。秦國人民早就適應了這個規律,可是山東六國人民短期內怎麽接受?再加上秦二世的強硬政策,這自然導致了人們的反抗。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開始采納法家思想,強調“法、術、勢”,對外表現為“嚴格高效地執行法律”,即以完備的法律來保證國家的運行。與山東六國不同,秦國早年生存發展受西戎影響較大,文明程度相對較低。因此,秦律很快在秦國實施,並被廣泛接受。

正是由於秦律在秦國的成功,秦始皇在統壹天下後迅速將其推廣到全國。秦國人民能接受的秦律,不代表六國人民都能接受。秦國人民習以為常的東西,在六國人民眼裏,演變成了朝廷的壓迫和酷刑。正是因為這種不適,六國人民根本比不上秦國人民。但是,秦律極其嚴格。壹旦達不到朝廷的要求,就要依據秦法嚴懲。人民怎麽能不抱怨呢?

要知道,由於當時沒有配套的官僚選拔機制,加上當時知識普及率比較低,秦始皇在推行郡縣制的時候就面臨著官員不足的問題。地方官員的能力參差不齊。他們只知道機械地執法,怎麽會考慮人民的感受?

特別是在秦二世時期,李斯為了自保,寫了壹本書《致次子書》,意在建議加強對官員的監督,確保官員能夠盡最大努力履行職責。結果秦二世和胡亥直接把這個變成了“政績考核體系”,誰收的稅多,誰就是好官;誰抓的犯人多,誰就能當官。於是,各級官員為了保住官位,徹底變成了殘暴的官員,結果,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據《史記·陳郁列傳》記載,蒯通曾對縣令說:“秦法重,足下為十年。殺人之父,孤兒之子,殘者之足,聾者之頭,數不勝數。”就這樣,民間的怨氣不斷積累,朝廷不折不扣地持續施加高壓。結果可想而知。

大型工程太多,勞動力太多,六國人民怨聲載道。

從出土的雲夢秦簡來看,雖然秦代的防法、守法相對合理,但朝廷不可能繼續進行大規模的基建工程。在那個生產資料相對落後的年代,驪山墓、長城、靈渠、秦致路、西南棧道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結果老百姓怨聲載道。

當時人民飽受數百年戰亂之苦,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秦人早已適應了這種生活,也許他們並沒有抱怨。但對於剛入伍的六國人民來說,顯然超出了他們的承受範圍。要知道,當時的百姓對新建立的秦朝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如此頻繁的苦役,完全把人民推到了法庭的對立面。

從後世的角度來看,或許日後秦朝的很多大型工程都是成功的,但對於當時生活的人們來說,無疑是壹場災難。對於人民來說,他們不關心妳的項目做什麽。他們更關心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讓他過上好日子,他怎麽可能不向法院投訴?

但胡亥即位後,秦國的大型工程不減反增,勞工形勢更加嚴峻。即使在秦朝時期,也很少有“左撇子”(秦朝二十五個左撇子,窮人住左手,富人住右手。秦朝指的是窮人(主要由雇農和佃農組成),秦二世。

同時,秦始皇對仆人相當好,而秦二世胡亥是絕對殘酷的。比如秦始皇驪山墓修建完成後,為了防止泄密,胡亥下令把所有參與修建的工匠都封在皇陵裏;再比如,它命令全國各地向鹹陽供應糧草,但押運員不準使用自己押運的糧草,甚至不準吃鹹陽周邊300裏內的任何糧食。

整個秦朝,大型工程不僅沒有停止,甚至同時開工,給當時的百姓,尤其是六國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當他到達秦二世時,由於他在統治期間的不守規矩行為,即使是關中的人也不再支持秦國了。

“焚詩書”事件造成的惡劣影響是漢代朝廷的輿論導向

可以說,“焚書坑儒”壹直是秦始皇的壹大汙點。這壹事件其實可以分為“焚詩書”和“焚書坑儒”兩個部分,其中“焚詩書”事件的影響最大,幾乎將整個士階層推向了朝廷的對立面,而這也是秦之風評價不佳的壹個重要原因。

“焚詩書”事件說到底,其實是秦始皇用懷柔手段實現文化統壹失敗後采取的壹種過激手段。自周朝以來,由於幾百年的天下分裂,在秦始皇統壹天下之前,各地早已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思想文化,如秦國的法家文化,以儒家禮法為核心的齊魯文化,粗獷豪邁的燕趙文化,浪漫奔放的楚文化。

不同文化之間不僅存在巨大的差異,而且不同文化之間還存在強烈的排他性,甚至導致強烈的地域歧視。比如楚人被視為“蠻夷”,秦國被視為“虎狼之國”。思想文化的分裂自然不利於民族團結,實現思想文化的統壹勢在必行。

秦始皇統壹天下後,也試圖以綏靖的方式整合本土文化,既讓百家爭鳴、他國學者湧入鹹陽,又對不同文化采取包容的態度,如黃、陰陽家在整合儒、法、道學說後提出的“五德常說”,或秦始皇“大鹹陽宮”規劃中體現的道家“天如大地合法化”思想,或秦始皇采納的“齊魯文化”。在秦國雇用精通法律的人的情況下,秦始皇甚至設立了“博士”的職位,由六國的學者擔任,並允許他們參與和討論國家事務。

然而,秦始皇的所有努力最終都白費了。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試圖通過“封泰山為禪”來獲得齊魯士人的認同,結果卻遭到山東儒生的嘲諷。再比如六國的學者都是“博士”。他們不僅傲慢,參與國民政府時也沈默不語,但私下裏卻不斷批評新政。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齊人在宮廷宴會上提到“分封制”,顯然觸怒了秦始皇的底線,最終導致了“焚詩書”事件。

雖然“燒詩書”事件的發生事出有因,對之後的思想文化融合起到了壹定的推動作用,但對於當時的的士階層來說,這簡直就是在破壞他們所奉行的教義,自然激起了他們的憤怒。那時候畢竟學者少,這些學者無疑有很大的話語權。再加上漢朝的輿論走向,秦皇自然受到了批判,對後世評價秦朝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上一篇:四川省職工代表大會條例
  • 下一篇:武漢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11規章部分條款的決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