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為什麽要變法?這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主要原因是北宋發展到百年時,面臨三大問題。
首先,從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到1069年王安石變法,統治了壹百多年。此時由於北宋大官僚、大地主的競爭,造成了“權臣富姓無限占地”的嚴重局面。失去土地的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大,全國人民紛紛舉行起義。
993年,爆發了由王小波和李順領導的農民起義。1043年,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到處發生農民暴動,其中山東益州(今臨猗)王倫起義、陜西商州(今陜西商縣)張海起義和陜西、河南、河北等地起義軍交戰。
65438年至0047年,王在(今河北清河)領導軍民起義,建立“安陽”農民政權,史稱東平郡王。
在各地農民起義的沈重打擊下,宋仁宗感嘆:“沒有壹個大臣為國家做過什麽。天天去廟裏有什麽好處?”
因此,在王安石變法之前,看似強大的北宋實際上面臨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嚴峻局面。
其次,北宋也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這些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壹是各級官員數量逐年飆升。據包拯的報告,當時的副特使住房部,有不到壹萬名文職和軍事官員在宋真宗。經過40年的發展,宋仁宗已有17000多人,幾乎翻了壹番。這種濫用職權的行為必然會大大增加法院的財政支出。
二是北宋扶持的脫離生產的部隊無限擴張。在宋太祖和趙匡胤時代,該國的士兵人數只有37萬多。到了宋仁宗時代,已經增加到1.25萬以上,每年的軍費實際上達到了財政總收入的六分之五。
第三,北宋每年還向北方的契丹貴族和西部的黨項貴族輸送大量物資,增加了財政支出。
第四,皇室的奢侈浪費了大量財富。宋仁宗祭天地祖花費12萬元。
由於以上主要原因,北宋朝廷的財政赤字越來越大。在宋太宗和趙匡義時代,國庫每年都有大量結余。當我們到達宋仁宗時,盡管朝廷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五倍,國庫還是不夠。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朝廷財政赤字居然達到1500多萬。顯然,北宋的財政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危機。
第三個主要原因是由於遼國和西夏的不斷騷擾,邊境也有發生戰爭的危險。北宋雖然支持了大量軍隊,但是沒有戰鬥力。大多數士兵都是被迫當兵的饑民。他們平時缺乏訓練,甚至從未聽說過鼓,更不用說打過仗。
西北邊境的騎兵有的連盔甲都穿不上。再加上當時軍事機構的腐敗和軍事指揮的無能,造成了對遼、西夏的防禦戰屢戰屢敗。
基於以上三個主要問題,王安石變法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他想通過變法來解決這些問題。
雖然在宋仁宗時代,王安石也寫了幾千條意見,但並沒有受到重視。1067年,宋神宗趙勇(xū)登基,急於改變北宋的衰弱局面,提拔重用了積極主張革新的王安石。
熙寧二年(1069),49歲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了變法。新法主要包括:農田水利法、農田均稅法、青苗法、豁免法、平均損失法、市政簡易法、嘉寶法等。
但是,由於改革在壹定程度上限制和打擊了地主和其他保守派,他們壹再阻撓新法。因此,王安石變法並不順利,宋神宗也在革新與保守之間搖擺不定。王安石於1074年和1076年兩次罷課。1085年,宋神宗去世。第二年,所有的新法律都被廢除了。同年,王安石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