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經濟發展的特點
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省和中國香港都屬於國土面積小、工礦資源少、但地理位置優越、與西方發達國家有特殊關系的國家(或地區)。他們的經濟發展有壹些鮮明的特點:
(1)增長速度快。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GNP年均增長率接近或超過10%。
②出口迅速擴大。臺灣省1970的出口總值是1960的9倍,1980是13倍。韓國1980年的出口總額是1960年的534倍;新加坡1980的出口總額是1965的20多倍。
③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韓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從1961年的47.4%下降到1985年的15%,工礦業從16.5%上升到33.4%。中國臺灣省農業比重從1952年的35.7%下降到1978+02.1%,工業比重從17.9%上升到40.3%。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也從轉口港變成了工業城市。
④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
(5)失業減少,收入分配相對平均。上世紀80年代,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降至4%以下,收入分配比美國、日本等國更加平均。
以下因素促進了韓國、新加坡、中國、中國臺灣省和中國香港的經濟發展:
(1)外部世界更有利的發展環境。20世紀50-70年代,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亞洲四小龍的外向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科技革命讓發達國家的生產變成了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而亞洲四小龍擁有優質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恰好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東亞的穩定也使他們能夠專註於經濟發展。
②實施正確的經濟政策。自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中國和臺灣省放棄了凱恩斯主義政策,采取了貨幣貶值以促進出口、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貨膨脹、刺激居民儲蓄以開辟投資來源等政策。韓國也效仿中國和臺灣省的做法,將本幣貶值,並提高利率。新加坡、中國和香港抓住有利時機,將消費城市轉變為工業城市。
③充分發揮政府的積極作用。亞洲四小龍的政府在各方面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並積極參與投資和進行適當的經濟管理。
④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亞洲四小龍屬於中華文化區(又稱漢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都註重發揚重視教育、肯吃苦、勤儉節約的傳統。
⑤西方價值觀的影響:香港、新加坡受英國殖民統治,在法律、教育、經濟等方面深受影響;臺灣省和韓國在1950年代後深受美國影響,能夠與西方價值體系和經濟體系接軌。
影響
這些國家或地區在20世紀經歷了1960年代到198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但在此之前,它們只是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他們利用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機會,吸引外資和技術,利用當地勞動力優勢及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迅速走上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道路,成為東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火車頭之壹。
此後亞洲四小龍的發展被很多亞洲國家借鑒,比如亞洲四小龍,10多年後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然而,這種發展模式留下了許多弊端,過度依賴國際資本成為經濟中的隱憂,這被認為是亞洲金融危機造成巨額損失的原因之壹。
論“亞洲四小龍”的翻譯
“亞洲四小龍”的英文翻譯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簡稱“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特別是在學術期刊和書籍中,壹般都翻譯成NIEs,很少直譯。但英語中也有壹些表達,如“東亞虎”、“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龍”等,指的是亞洲四小龍。(另外,在亞洲,尤其是華語地區,亞洲四小龍還有其他含義,指的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他們的經濟都像199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壹樣突飛猛進,因此得名。)
國民生產總值
世界排名國家或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
11韓國7684.58億美元15731美元。
20中國臺灣省353.91.7億美元1.5361美元。
中國香港1871.1.2億美元26961美元。
39新加坡1254438+06億美元2793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