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自考課程要求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考生,要把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貫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線,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要理解和樹立科學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理想的統壹性;理解和闡明愛國主義的科學內涵、優良傳統和歷史作用,掌握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和基本特征,理解為什麽要立誌做新時期忠誠堅定的愛國者;理解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就是為人民服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了解和掌握道德的基本知識,明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現實要求,以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原則和重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和掌握公民的基本道德規範和社會生活領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具體規範,懂得加強個人道德修養,做壹個高尚的人。該課程的學習要理解和把握依法治國方略的內容和意義,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訓練法律思維方式,樹立全新的國家安全觀;掌握法律的概念和功能、法律規範的概念和法律關系的構成,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法律的本質和體系,懂得自覺維護我國社會主義法律秩序;了解我國社會主義憲法精神,了解憲法規定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國主要的實體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學習法制基礎知識,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第二,學習方法
自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需要正確的學習方法。正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自學考試大綱》所指出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自學方法,首先要認真閱讀和學習大綱和教材。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考核內容和目標,認真學習教材,全面系統地掌握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識。其次,要把系統學習和深入聚焦結合起來。要在全面系統學習的基礎上,深入學習重點章節,掌握對課程具有關鍵意義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不要在沒有全面學習教材的情況下,試圖抓住重點,背單詞和短語,甚至猜測題目。第三,要理論聯系實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社會實踐的總結和概括,對社會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必須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最後,要保證必要的學習時間。自學者應根據課程特點和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安排自學時間。對於自考考生,還強調以下幾點:
1.基本概念要明確。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首先要準確把握其基本概念,避免概念模糊、界限不清。這是掌握基礎知識,了解基本道理的前提。比如,理想的概念定義為:“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鬥目標中的集中體現。”要掌握這個概念,我們需要明白:首先,理想作為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對現實生活的壹種超越,高於現實,永遠指向未來,是現實生活中壹種未實現的東西。其次,理想作為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實現可能性的想象和假設,來源於現實,與不可實現的想象和幻想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就決定了理想是有成為現實的可能性的,是可以通過長期努力實現的。理想和幻想是有區別的。例如,身份權的概念定義為:“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因具有某種身份而依法享有的權利,包括自然人的親權、配偶權、榮譽權、法人的榮譽權。”在把握這壹概念時,需要了解民事主體具有壹定的特定身份,包括自然人的親權、配偶權、榮譽權和法人的榮譽權等。,而“生命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法人名譽權等。”指民事主體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和尊嚴而必須享有的人身權,是人格權而非身份權。
2.知識內容要全面準確。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無論是思想道德修養知識還是法律基礎知識,都需要全面準確地掌握基本觀點和理論,不能片面、不全面。比如,在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時,要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比如,要把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在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則之間內在聯系的* * *同性規則,是貫穿國家行政機關壹切活動並由壹切行政法規範所體現的* * *同性原則的基礎上,就要準確理解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則、行政合理性原則和正當程序原則。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對民事立法、民事司法和民事活動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和約束作用的基本行為準則,其效力貫穿於整個民事法律體系。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禁止權利濫用。
3.理論學習應該與實踐相結合。
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自考考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理論聯系實際。值得註意的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壹定是認真學習理論,在理解理論的時候主動將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如果只是束之高閣,再好的理論也沒用。而且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壹定不能脫離理論,只羅列壹堆實際問題。只講理論,不講實際,是理論脫離實際的表現;只講實際不講理論是理論脫離實際的另壹種表現。在學習過程中,兩種傾向都要防止和反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要理論聯系實際,還包括不僅要結合社會實際,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還要提高對理論本身的認識,真正掌握理論,結合自身實際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三,試題類型和解題技巧
根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自學考試大綱》中關於考試命題的壹些規定,《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命題根據大綱規定的考試內容和考核目標確定考試範圍和考核要求。考試命題覆蓋面大。壹般來說,試卷對能力水平的要求是:記憶20%,理解30%,簡單應用30%,綜合應用20%。試卷難度分為易、易、難、難四個等級,四種難題的分值比例壹般為2.3.3.2。《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試卷主要有四種題型: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簡答題和論述題。各種題型的特點和解題方法如下:
1.多項選擇問題
單項選擇稱為客觀測試,由壹個題幹和四個選項(即備選答案)組成。四個選項中,有壹個選項最符合題意,選對的給分,選錯的或多選的不給分。答選擇題要註意以下幾點:
(1)仔細閱讀題幹,準確把握題幹的含義要求,明確題幹的含義要求是什麽。選擇答案時,要結合題幹的意思來思考選項,選擇符合題幹意思要求的選項。必須註意的是,選擇哪個選項是根據題幹的意義要求來決定的,而不是根據選項的意義是否正確來決定的,因為選項本身的正確意義並不壹定符合題幹的意義要求。
(2)根據題幹的意思要求,仔細閱讀各選項,找出需要排除的幹擾項。任何選擇題都有幹擾項,設置幹擾項的目的是考核考生的知識是否準確紮實。幹擾項的特點是似是而非,容易混淆,要防止它被誤導,做出錯誤的選擇。
(3)仔細閱讀所有選項後,排除幹擾項,根據題意要求確定選項。自考考生在確定答案前,必須閱讀所有選項。因為單項選擇要求選擇最符合題意的答案,如果妳只是看到壹兩個似乎符合題意的選項,妳就確定了,沒有看到最符合題意的選項,妳就選錯了。所以壹定要仔細閱讀所有選項,選擇最符合題意的壹個。例如:
例l .某公司員工在三亞旅遊時,主動將吃剩的瓜皮、果皮清理幹凈,放入垃圾桶。他們的行為是()
A.可有可無的
B.職業要求
C.多余,因為有專人打掃。
D.是的,這是愛護環境衛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現。
“分析”
本題考察考生對社會公德主要內容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D項最符合題意,應選D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步訓練?同步通關。在這個過程中,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遵守以“講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保護環境要求人們重視公共衛生,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不要在公共場所亂扔果皮、雜物,不要損壞公園內的花草樹木。因此,某公司員工在三亞旅遊時,會主動將吃剩的瓜子和果皮清理幹凈,放入垃圾桶。他們的行為是正當的,是愛護環境衛生,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表現。答案d。
例2。是()未能準確表達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含義。
A.遵守社會公德是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質的重要途徑。
B.遵守社會公德是做壹個有道德的人最基本的要求。
遵守社會公德是維持正常社會生活秩序的必要條件。
D.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是精神文明水平的“窗口”。
“分析”
這個問題是壹種否定形式的判斷。本題考察考生對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意義的理解和掌握。社會公德作為人們公共生活中最起碼、最簡單的行為準則,是為滿足社會和人民的需要而產生的,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社會道德在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特殊而廣泛的作用。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遵守社會公德是維護社會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條件;遵守社會公德是成為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社會公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但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是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答a。
例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下列選項中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是()。
A.所有的人
B.所有公民
c . 18歲以上的公民
d年滿18周歲,依法享有政治權利的公民。
“分析”
此題考查考生對享有政治權利的人的範圍的把握。選項A是政治概念,應排除。選項B是壹個法律概念,但沒有年齡限制。選項C不夠準確,因為部分公民在被剝奪政治權利後,喪失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選項D是全面正確的定義。答案d。
2.多項選擇問題
選擇題也是客觀題,由題幹和四個選項(即備選答案)組成。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符合題意。選對了就給分。選錯、省略或多選,此題不予加分。解選擇題和解單項選擇題在某些方面是壹樣的,但是因為選擇題比單項選擇題復雜,所以解題難度更大。很容易丟分,所以也要註意以下幾點:
(1)仔細閱讀題幹,準確把握題幹的含義要求,明確題幹的含義要求是什麽。選擇答案時,要結合題幹的意思來思考選項,選擇符合題幹意思要求的選項。必須註意的是,只要選項符合題幹的要求,就應該進行選擇,而不是根據選項的含義是否正確,因為選項書的正確含義不壹定符合題幹的要求,也不是通過比較確定哪個最符合題幹的要求或者更符合題幹的要求。
(2)根據題幹的含義要求,仔細閱讀每個選項,找出要排除的非選項。多選要排除的非選項是不符合題型要求的項目。每個問題的不選擇是不確定的。有些題有所有符合題意的選項,沒有非選項要排除。有的是1,最多有兩個非選項。選擇題選項的不確定性也是為了考核考生對知識韻的掌握是否準確紮實。
(3)認真復習選項後,去掉非選項,根據題意要求確定選項。自考考生在確定答案前,必須閱讀所有選項。因為多項:選擇題要求選擇符合題意的答案,符合題意的選項可能是兩個、三個、四個。這就需要考生將每個選項與題意仔細比較,挑出符合題意的選項,盡量避免多選或遺漏。例如,朋友:
例4。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包含著不同層次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壹。下列選項中屬於為人民服務要求的是()
A.顧全大局,公私分明。
B.壹心為公,無私奉獻
C.遵守法律,通過誠實勞動獲取合法的個人利益。
D.通過非法或不道德的手段、欺騙等獲得的個人利益。
“分析”
為人民服務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包含著對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不同層面的理解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壹。為人民服務偉大而平凡,高尚而平凡。雖然每個社會成員的能力和社會分工不同,但他可以基於自己的專業崗位,以不同的層次和不同的形式為人民服務。全心全意無私服務大眾,就是為人民服務;顧全大局,公私分明就是為人民服務;也是為了服務人民遵守法律,通過誠實勞動獲取正當的個人利益。但通過欺騙獲得的個人利益是不道德的或不合法的,應該排除。d不選擇。回答ABC。
例5。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維持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是()
A.道德
B.法律
C.網絡
D.書
“分析”
此題考查考生對維護公共秩序基本手段的理解。人類維持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是壹個從自發到自覺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道德和法律逐漸成為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基本手段。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和法律是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為來維護公共生活的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壹種新的公共生活方式。雖然會在輿論的作用下影響人們的行為,但至少不是人類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不是人類維持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因此,應排除選項C和D。答AB。
例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下列選項中,()屬於強制措施。
A.刑事拘留
B.拘留
C.沒收財產
D.取保候審
“分析”
這道題考察的是考生對各種懲罰方式的區分。選項A是主刑之壹。選項C是刑罰中的附加刑之壹。選項B既是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也是行政處罰方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方法。雖然標題相同,但含義不同。其他處罰方式中沒有規定選項D。所以,BD才是正確答案。答案,BD。
3.簡答題
簡答題是主觀題。相對於論述題,要求考生回答的問題相對簡單。註意回答簡短的問題
有以下幾點:
(1)仔細閱讀題目,找出題目的意思。回答問題時,不能答非所問,必須根據題目所指向的問題來回答。
(2)觀點正確,論據全面。答題時,觀點要正確,論據要全面,防止觀點錯誤,避免遺漏論據。
(3)邏輯嚴密,語言流暢。回答問題時,要層次分明,敘述清楚,避免邏輯混亂,語言表達不清。
(4)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回答問題時,論點要解釋得當,不要過多,顯得繁瑣;不能太簡單,而且似乎敘述不夠充分。例如:
例7。簡述道德發展的規律。
回答這個問題,《分析》首先肯定道德發展遵循壹定的規律,然後主要回答道德發展規律的具體內涵。此題在描述道德發展規律時,要求回答全面正確,防止錯誤觀點,避免遺漏論點;要求層次分明,敘述清晰;重點突出,細節恰當。
“答案要點”
(1)道德的發展遵循壹定的規律。
(2)道德發展的規律是:壹方面,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最終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道德會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而進步;另壹方面,道德進步是壹個曲折的發展過程。道德不是簡單的直線發展過程,在壹定時期可能會停滯或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向上向前的,是沿著曲折的道路發展的。
例8。有序的公共生活對社會發展有什麽意義?
用“分析”來回答這個問題,顯然肯定了有序的公共生活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然後詳細描述公共生活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在描述公共生活對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的主要表現時,要求全面正確,防止錯誤觀點,避免遺漏論點;要求層次分明,敘述清晰;重點突出,細節恰當。有序的公共生活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當代社會,有序的公共生活對經濟和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意義在於: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於社會生活的穩定和有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於人們社會生產活動的順利進行,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必要前提;有序的公共生活為人們創造和諧的人際氛圍和舒適的生活環境,是提高社會成員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有序的公共生活反映了人們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識的提高,是國家現代化和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
例9。簡述公務員法的基本原則和公務員的範圍。
“分析”
回答這個問題主要註意的是要全面。第壹點解釋了公務員法的四項基本原則;第二點要從三個方面來回答,壹是界定公務員的三個標準,二是可能成為公務員的相關規定,三是公務員必須具有中國國籍。這個回答重點突出,簡單明了。
“答案要點”
(1)公務員法的基本原則:壹是公開、平等、競爭、擇優、法治的原則。二是監督與約束、激勵與保障並重的原則。三是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原則。四是分類管理和效率原則。
(2)公務員法明確界定了公務員的範圍。工作人員符合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支付工資三個標準的,屬於公務員範圍。此外,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除地勤人員外,經批準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根據這壹法律的限制,公務員必須具有中國國籍,外國人不得擔任公務員職務。
4.論文問題
論述題也屬於主觀題,重點考核學生運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基礎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答作文題時,要求緊扣題意,觀點正確,層次清晰,聯系實際,分析得當。具體來說,我們還應該註意以下幾點:
(1)仔細閱讀題目,找出題目的意思。回答問題時,不能答非所問,必須根據題目所指向的問題來回答。
(2)觀點正確全面,論據充分,分析透徹。答題時,觀點要正確,論據要全面,防止觀點錯誤,避免遺漏論據。
(3)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做理論分析時,論述題壹定要聯系實際。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實踐要從理論上分析。理論和實踐必須有內在聯系,不能綁在壹起。例如:
示例10。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什麽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
“分析”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全面分析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的原因。回答的重點是論證誠實守信對個人的必要性,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性,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在論證過程中,要聯系實際進行說明,既要有理論依據,又要有實際的事實材料,使論證充分、合理、有力、有理有據。下面的例子只是回答的要點。在實際回答論述題的時候,應該有例子和解釋來進壹步論證這些觀點,這樣才能使回答更加完整、深入、全面。
“要點”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必須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明:
(1)誠實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對於壹個人來說,誠實守信不僅是壹種道德品質,壹種道德責任,壹種人格力量,更重要的是壹種生存之本,壹種做人之道,壹種成功之基。在現代社會,壹個人是否具有誠實守信的品質,關系到他壹生的前途和發展。因此,只有增強誠信意識,堅持誠實守信,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人生價值,最終走向成功。壹個不誠實守信的人,可能通過壹兩次欺騙在短期內達到目的,但紙終究包不住火,假的終究是假的,最終會失去對他人的信任,自食其果,甚至身敗名裂。這已經被歷史和現實中的無數事實所證明。
(2)誠實守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大力倡導誠實守信的美德。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和競爭經濟,也是契約經濟和信用經濟。確保合同雙方忠實履行義務是維護市場秩序的關鍵。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不僅依靠法律手段,更需要道德力量,以誠信的道德意識維護市場秩序。如果有不誠信,正常的市場交易活動就會被破壞。誠實守信已經成為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下人們必須遵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國正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加註重推動社會誠信活動的深入開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建設,培養誠信意識和規則意識,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包括誠信在內的社會主義道德在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時,必須強化誠信意識,恪守誠實守信的基本道德規範。
(3)誠實守信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重在誠實守信,這對於形成追求高尚、鼓勵先進的良好社會氛圍,消除失信和欺詐的社會危害,提高全民族素質,構建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誠實守信是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的道德基礎,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價值。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信任,才能有真正平等公平的交流與合作。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把誠實守信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誠實守信的道德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內耗和摩擦,大大降低社會運行的成本。壹個社會如果缺乏誠實守信,人與人之間就無法真誠相待,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信任、信用和信譽。只有懷疑和猜忌,才能使交流無法進行,和諧社會的正常秩序根本無法建立。因此,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強化誠信意識,以誠實守信為道德基礎,形成以誠為本、以德為先、守信為恥的社會氛圍。
例1l。討論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分析”
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壹點分析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地位,第二點解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以及道德和法律對社會成員的不同作用,第三點回答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互動。這個回答是全面、系統、深入的分析。
(1)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1999憲法修正案確認法治為憲法原則,進壹步明確了法治作為最根本的治國方略的地位。這意味著,在民主政治建設領域,規範人們行為的標準首先是法律。國家提倡全體公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但並沒有把這種道德要求變成全體公民的法律義務。在道德標準與法律標準沖突的情況下,在個人權威與法律權威沖突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要堅持法律立場,依法辦事。這也是以德治國不同於傳統“德治”的根本原因。(2)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屬於不同的範疇。社會主義法治與道德的本質是壹致的,產生於相同的經濟基礎,兩者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兩者屬於不同的範疇,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和精神文明。現代的“德治”概念不同於中國古代的“德治”或“人治”。只是針對精神文明建設,與作為政治文明核心的法治不是壹個層次的。法律強調規範引導,重在調整人的外在行為;而道德則強調輿論引導,重在調節人的內心世界,進而間接調節外在行為。大多數情況下,法律規範可以視為道德的“底線”,是壹個社會所能允許的最低道德行為標準。如果超過了這個標準或“底線”,就會阻礙甚至危害社會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用國家機器的強制手段,也就是法治,來阻止社會成員越過這個“底線”。從這個角度講,以德治國其實就是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3)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互促進。法律是道德的重要載體,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落實,有利於普通公民和國家工作人員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反,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必然會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