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期間,美國忙於準備和發動對西班牙的戰爭,但對外國列強對中國的爭奪並沒有視而不見。美西戰爭前,美國試圖奪取華北沿海的壹個港口,目標就是阿哈瓦。打敗西班牙,占領菲律賓後,壹些擴張主義者極力鼓吹亞太霸權。參議員貝弗裏奇直言不諱地宣稱:“菲律賓群島將永遠是我們的,...中國無限廣闊的市場就在菲律賓附近,兩個都不能放棄”,“太平洋是我們的海洋”,把菲律賓當成了入侵中國的跳板。參加第壹次海牙會議的美國代表馬漢上尉直言不諱地宣稱:“現在美國的切身利益已經不在南方和北方,而在東方和西方;近期的主要問題是中國...美國將不得不在爭奪中國市場的鬥爭中發揮主導作用。”(3)美國駐華大使館不斷要求對中國采取行動。1898 10,煙臺美女領J.Fow-ler極力向國務院建議在中國占領壹個港口。他主張占領煙臺,並提出舟山群島、臺州、登州、廟島等地作為其他備選地點。他還設想用菲律賓群島中的壹個島嶼與英國交換阿哈瓦。在被任命為中國特使後不久,康戈建議國務院於5438+0898+00年6月占領渤海灣的壹個海軍基地,並在天津駐紮壹艘軍艦。他說:“我們應該準備以談判或實際占領的方式擁有和控制至少壹個優秀的港口,從那裏我們可以有效地確保我們的權利,有效地發揮我們的影響。”美國陸軍部和海軍部也在積極計劃占領中國沿海的港口。海軍部企圖占領三沙灣或舟山群島,陸軍部主張在渤海灣建立基地。
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美國的企圖沒有成為現實。當其他列強奪取海港,劃分勢力範圍時,美西戰爭占據了它的全部權力,它無法參與爭奪租借土地,劃分在中國勢力範圍的活動。到了戰爭結束,再想參與就難了。美國是壹個正在崛起的國家,軍事實力還很弱。海軍力量世界排名第六或第七,正規軍的法定人數只有62000人(實際上還不到這個數)。雖然打敗了西班牙這個沒落的老牌殖民國家,但畢竟不是其他大國的對手,更不能以武力對抗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此外,還有壹個重要原因。當時國內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反戰運動,批評美國政府的對外擴張政策。結果美國對菲律賓的占領在國內和議會也遭到強烈反對,在參議院遲遲得不到批準條約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1898 165438+10月,第壹個反帝聯盟在波士頓成立,隨後這個組織迅速在紐約、費城、芝加哥、洛杉磯等城市興起,總數超過100個,全國性機構紛紛成立。各行各業近50萬人參加了運動,1899年6月在芝加哥召開了反帝會議,有30個州的代表參加。面對反帝聯盟的強大聲勢,民主黨接過了這面大旗,嚴厲批判麥金萊* * *和黨政府的對外侵略擴張,以期在1900總統選舉中獲得利益。麥金萊政府應順應壟斷資產階級的意誌,積極保護美國在中國的利益,采取果斷步驟爭奪中國和亞洲的霸權;我們還應該謹慎,掩蓋侵略的面目,避免反帝運動的攻擊,這樣麥金萊才能連任下壹任總統。門戶開放政策是在這樣復雜的情況下制定的。
1898年9月,麥金萊任命約翰·海伊為國務卿。約翰·海沃德本人就是百萬富翁,與洛克菲勒集團關系密切。在保護美國在中國的工商業利益方面,他比他的前任更加積極。1899年9月至18年2月,他指示駐英、俄、德、法、意、日大使向駐在國政府遞交照會,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所謂第壹次關於中國的開門最後通牒。雖然這些照會的措辭略有不同,但基本內容是相同的,這要求六國政府認識到以下三項原則:
(1)我們不會幹涉任何條約口岸,也不會幹涉中國所謂利益範圍或租借地內的任何既得利益。
(2)我國現行條約關稅適用於所有勢力範圍內所有港口(自由港除外)裝卸的貨物,不分國籍。這項稅收是由中國政府征收的。
(三)在各自勢力範圍內的任何港口,對其他國家船舶征收的進港費不得高於對本國船舶征收的進港費;在各自勢力範圍內建設、管理或經營的鐵路,向他國主體運輸貨物,應等於向本國主體運輸相同貨物,通過相同距離所征收的鐵路運費。
從上述三個原則來看,門戶開放政策是建立在承認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和既得權利的基礎上的。它要求的只是在勢力範圍和租借地實行相同的關稅、進場費和鐵路運費,即保持各國在中國的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對美國開放。甚至有美國學者指出“勢力範圍政策和門戶開放政策並不壹定是對立的”⑥。“開門見山的字條並沒有提出帝國主義應該停止對中國的要求,只是表達了‘我要分享’這樣的要求。⑦美國政府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與其他國家互換照會,要求在外國列強控制的勢力範圍內獲得平等的貿易地位,這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當清政府得知《開門紅》的消息並向國務院詢問此事時,約翰·海伊既沒有解釋也沒有道歉。相反,他在6月11日給中國駐美大使吳的回復是:“中國政府不考慮任何歐洲列強試圖收購中國領土的提議。但如果在我不可預知的未來,我們想與貴國政府談判以獲得沿海地區的壹些便利,我們願意通過我們在北京的大使或中國在這個首都的代表直接向帝國政府提出。”他所說的“在沿海地區獲得壹些便利”指的是要求壹些港口。由此可見,美國發出的開門照會並不意味著美國無意參與瓜分中國。麥金萊和約翰·海伊持相同觀點。在與約翰·海伊討論對華政策時,他曾說:“壹旦它(指中國)分裂,我們能不能也分壹杯羹?"(1)揭露了美國總統在列強瓜分中國時企圖分壹杯羹的貪婪。
這份開門見山的通知是以約翰·海伊的名義發出的,文件是由威廉·W·洛克希爾起草的,他被推薦為國務院的中國問題專家。約翰·海沃德的密友柔克義曾在美國駐華大使館工作多年。當他起草這份說明時,他得到了壹位在北京認識的老朋友、中國海關的英國工作人員A.Hippisley的幫助。那時,他畢麗正在美國度假。他與柔克義通信頻繁,向柔克義介紹列強瓜分中國的情況,提出建議,並建議美國政府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他認為,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必須作為事實接受,但可以采取壹些措施防止在這些勢力範圍內實行排他性優惠稅率。8月30日,沙皇發布聖旨,宣布大連為自由港。何寫信給,指出這是美國介入中國復雜局勢的“天賜良機”。柔克義是約翰·海沃德制定門戶開放政策的顧問,而何·畢麗是柔克義的顧問。英國曾建議美國采取聯合行動,發表門戶開放宣言。美國雖然認為這壹政策對美國有利,但不願意追隨英國,充當英國的夥伴,因此拒絕了英國的提議。有人懷疑,何畢麗這次對美國門戶開放建議的貢獻可能是受英國政府的指使。
美國1899的照會只提到了勢力範圍和租借地的貿易平等,不包括投資。這是因為當時各國都在爭先恐後地奪取鐵路和礦山的特權。如果投資也包括在票據中,它將面臨主要大國壹致反對的風險。在壹封日期為1899年3月的信中,約翰·海伊寫道:“我們不認為我們已經將自己的雙手束縛在未來的發展上,但目前,我認為我們最好的政策是警惕地保護我們的商業利益,而不是與其他有關大國正式結盟。”(1)此後,隨著世界形勢的變化和自身實力的增強,美國不斷為門戶開放政策增加新的內容,做出新的解釋,為美國勢力不斷入侵中國鋪平了道路。正是因為門戶開放政策能夠滿足不同歷史條件下美國向中國擴張勢力的需要,所以長期以來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石。
主要國家對美國紙幣的態度是不同的。只有意大利表示無條件接受,其他國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俄羅斯基本不接受。
意大利在中國沒有租借土地和勢力範圍,美國提出的要求對其有利。1900 65438+10月7日,意大利政府對美國的提議表示“欣然同意”。
英國經濟實力雄厚,在對華貿易上有很大優勢。從這壹點來看,英國試圖把全中國作為它的商品市場;然而,與此同時,英國在瓜分狂潮中攫取的是最具投資前景的長江流域。它不僅是壹個很大的區域,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和生產力最高的區域。從這壹點來看,它也希望區分投資和貿易。8月1898,10日,英國代理外交大臣鮑爾弗在下議院明確宣稱,他認為對於貿易,應該是“機會均等”和“門戶開放”,而對於投資,應該在勢力範圍內實行割讓政策。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裏在收到美國的照會壹周後回信說:英國“壹貫主張保持各國主體在中國貿易機會平等的政策,英國政府目前無意放棄這壹政策。”(1)但他不想對九龍和阿哈瓦實行門戶開放政策,要求排除租借土地。在給約翰·海沃德的壹封信中,美國駐英國大使喬特抱怨道:“由於首相是第壹個接受妳的提議的人,他的態度令人失望。”美國政府不同意平等貿易機會原則不適用於租借土地,並與英國進行了磋商。後來美國說,九龍雖然是租借地,但和阿哈瓦的情況不壹樣,所以英國的照片不能提九龍,只能提阿哈瓦。經過兩個月的談判,索爾茲伯裏勉強接受了美國的計劃。165438+10月30日,索爾茲伯裏回復:“我們打算根據貴國政府的要求,就威海衛租借土地和英國今後可能通過租賃或其他方式在中國獲得的所有區域,以及英國在中國已經擁有或可能擁有的所有利益發表聲明。”(2)英國這樣把九龍排除在門戶開放的範圍之外,也說明“將來”仍可以“以租借等方式”占領海口,奪取其勢力範圍。英國的答復還稱,它的同意“取決於其他有關主要國家的同樣聲明。”
繼英國之後,法國於16,18年2月接受了美國的照會,但只表明計劃在租借地實行“平等待遇”原則,對勢力範圍只字未提。根據1896年交換的《中法貿易章程及補充條款》,法國獲得了對廣西、雲南貿易的減免稅特權。顯然,它無意放棄這壹特權。
日本和德國分別於2月26日65438和2月9日65438和1900回復,但均表示原則被有關國家接受。日俄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利益沖突嚴重,未來對俄戰爭急需美英支持,這是其接受照會的重要原因之壹。德國也有自己的開門計劃。它和美國壹樣,是壹個正在崛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工業發展迅速,野心勃勃,對英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極為眼紅。外交部長寫信給遠東艦隊司令亨利親王說:“我們必須延緩中國的分治。我們在商業上變得越來越強大”,長江流域是中國最重要的部分,所以我們永遠不應該……被排擠出去。我們必須盡力使英國長期堅持它的所謂門戶開放政策”,否則“我們很容易吃虧”。德國試圖將其貿易推向長江流域,美國的照會是“欲過江則船來”。
美國的照會將俄羅斯置於尷尬的境地。俄國在中東鐵路合同下的減稅和自定運價特權,是其“鞏固在滿洲絕對權力”的重要手段。英國與它就鐵路利益範圍進行了長達9個月的談判,但始終未能使其同意放棄這壹特權。現在俄羅斯面臨美國的挑戰。外交部和財政部對美國的紙幣有不同的意見。外交部認為,如果不涉及遼東租界,美國的提議是可以接受的。穆拉維耶夫甚至認為與美國締結協定是可取的,“因為這樣,我們可能使美國承認我們在滿洲有勢力範圍的原則”。俄羅斯駐美大使進壹步建議,與美國的談判應在以下原則基礎上進行:將勢力範圍與租借土地區分開來,在租借土地上保留完全的行動自由,保留在勢力範圍內修建鐵路和興辦工業企業的特權,開放貿易大門。然而,財政大臣維克托和他在中國的代表普科迪不同意這壹想法。他們不滿足於僅僅宣布中國東北是俄國的勢力範圍,而是力圖得到真正的優惠待遇,堅決反對中東鐵路和支線實行均稅、均收運費的方法。由於威特對俄羅斯遠東政策有決定性影響,他的想法占了上風,俄羅斯政府決定暫時持觀望態度。穆拉維耶夫指示卡西尼號給美國照會壹個籠統的答復,以免束縛我們。在與柔克義的第壹次面談中,卡西尼公開表示,俄羅斯不能通過擔保租賃的土地來約束自己,“關東是俄羅斯帝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受俄羅斯法律管轄”。
與此同時,俄羅斯正在密切關註美國和其他大國之間的談判進展。隨著英法等國相繼接受美鈔,俄羅斯的處境越來越困難。12年2月22日,穆拉維耶夫寫信給維克托,信中說,“我們不應該違反大國壹致接受的政治經濟原則,破壞俄美之間現存的友好關系,為大國形成對我們在遠東的利益有危險的聯盟提供機會。”他要求維克托解釋如何回復美國。威特說,我們絕不能放棄東北鐵路貨運的“自主權”。理由如下:壹、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已接近完工,而“中國的美英鐵路尚在籌備階段,能否實際開工尚未可知”;第二,華中地區充斥著西歐、日本和美國的商品,“從俄羅斯進口的商品近期可能不會有太大發展”;第三,放棄中東鐵路決定運價的特權,“等於取消”了對俄羅斯遠東經濟利益意義重大的優惠待遇。由此,中東鐵路將成為在東北推銷外國商品的工具。不過,維克多不再反對與美國達成協議,並表示可以接受美國照會中關於條約口岸和關稅的第壹和第二項建議。
美國知道“俄羅斯不想回答”美國的照會,它對俄羅斯遲遲不回答感到焦慮。如果俄羅斯不回復或公開拒絕,其他國家可以撤回已經同意的重復照片,這意味著美國外交的失敗,其結果不僅會影響美國的國際聲望,還會損害執政黨和政府在下屆總統選舉中的地位。美國政府決定敦促俄羅斯政府發表聲明,駐俄大使“堅持”要求俄羅斯“立即答復”,“哪怕是以最模糊的方式”。對於這種情況,俄羅斯在65438年2月30日給出了答案。內容如下:第壹,俄國開放大連為自由港,足以證明俄國在租借地奉行門戶開放政策;第二,將來如果在港口和其他地區之間設立了稅關,外國貨物不分國籍壹律平等征稅;第三,中國政府在俄租界之外開設的商埠,由中國政府自己征稅,俄政府不要求對臣民的優待。這份副本對美國照會中關於鐵路貨運的第三項建議只字未提,閹割了照會中最重要的內容,無異於拒絕門戶開放政策。由於其他大國接受這壹政策的條件是有關國家同意接受,因此俄羅斯的答復有使美國的努力完全無效的危險。
美國政府很清楚這壹點。10月22日,約翰·海伊在給俄羅斯大使的信中故意曲解了俄羅斯照片的內容。他說:“現在我們的任務是讓俄羅斯的答復有盡可能廣泛的含義...我們當然認為俄羅斯毫無保留地接受了我們的提議。”3月20日,約翰·海伊向所有國家宣布,他已收到相關國家的答復,他們對門戶開放原則的承諾是“最終和明確的”。這壹宣布不切實際,但卻使美國擺脫了困境。
65438年至0900年,帝國主義國家出兵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美國擔心各國抓住機會把自己的勢力範圍變成自己的殖民地,從而使門戶開放政策化為烏有。方便在今年7月3日向各國發出第二份開門紅照會,聲稱美國政府致力於尋求這樣壹種解決方案,以“維護中國的領土和行政完整,保護條約和國際法所保障的對友好國家的壹切權利,保障全世界和中華帝國各部分之間平等公平貿易的原則”。美國的這份照會不要求各國答復。第二次開門紅照會增加了新的內容,提出了所謂“維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則”,與第壹次開門紅照會只要求貿易機會平等不同。然而,美國並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在第二次開門紅照會發出的當年,就積極爭取福建三沙灣作為“煤站”。由於福建已被日本劃入其勢力範圍,強烈反對美國在福建出現海軍基地,所以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壹位研究美國外交史的學者指出:“約翰·海沃德沒有得到壹個接近於大門開放或‘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國際保證。他只是讓美國政策更積極地參與遠東政治來維護這些原則。通過這樣做,他與驅使美國征服和吞並菲律賓的擴張主義勢力並駕齊驅。”(三)門戶開放政策標誌著美國侵略中國的新階段。美國武力吞並菲律賓後,在對華關系中提出了這壹政策,沒有壹個國家敢公開反對這壹政策,從而在世界上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在中國的影響也擴大了。從此,美國作為壹個大國,有了自己獨立的對華政策,不再追隨和呼應其他國家,扮演次要角色,在外國列強侵華活動中的地位顯著提高。此後,美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