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法治”與“德治”壹直是法學家們爭論的話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二者應保持什麽樣的關系,成為壹段時期以來理論界的熱門話題。因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道德的影響和支持,“法治”和“德治”應該齊頭並進。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法學界很多人對“德治”的理解存在偏差,以至於很多時候,當我們提起這種說法時,會招來很多非議。江澤民同誌在壹次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這說明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法治”和“德治”的關系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因此,研究“法治”與“德治”和“以德治國”的關系,探索協調二者關系的途徑和方法,應成為當務之急

第壹,“法治”與“德治”的關系

(壹)“法治”與“德治”的區別

1,治國方略的差異

“法治”和“德治”的最終目的都是治國,但在治國的側重點上卻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前者主要以“治法”為主,後者主要以“治民”為主。理論上,就“治民”與“治法”的重要性而言,“治民”應該比“治法”更重要。這是因為從開始到結束的順序中,“治民”應該是基礎,“治法”應該是目的。其次,“治民”是“治法”的支撐,有助於更好地“治法”。法律作為規範,只能約束人的外在行為,而不能介入人的內心世界;要介入人的內心世界,需要人本身。此外,即使壹個良好的法律制度,如果沒有具備適當素質的人來執行,也仍然是壹紙空文。所以單純的“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把最終的依靠放在“治民”上。否則,即使放置了完善的法律,也仍然難以實現我們當初設想的利用法律制度來實現的理想目標。現代社會之所以更強調“治法”,並不是基於“治法”比“治人”更重要,而是壹種在戰略上不得不采取的“終端治理模式”。現階段,由於對人性認識的困難,在理論和實踐上還存在很多障礙。相反,對於法律來說,由於人們在許多實質性的或重要的方面都達到了* * *知識,而這些* * *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日趨成熟和科學,所以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容易實現“依法治國”。

2.“法治”是他律之治,“德治”是自律之治。

從“法治”和“德治”的領域來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只通過約束人的行為來約束人的外在行為,實現人治,對人的內心世界沒有幹預,屬於治外法權之治;德治就是自律之治,既能約束人的行為,又能約束人的思想意識,通過約束人的思想意識來達到約束人的行為的目的,屬於國之內治。因為人的行為總是受壹定的意識形態支配,從這個角度來說,德治是更高層次的治國模式,是治本之策。法治是最終實現德治的必經階段。

此外,從他律和自律的角度,還可以推導出兩者之間的如下區別:比如,“法治”是懲惡之治,“德治”是揚善之治;法治是事後的統治,德治是事前的統治。

(二)“法治”與“德治”的聯系

1,“法治”與“德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法治”和“德治”是實現國家控制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兩種不可或缺的手段。它們密切相關,相互支持,共同* * *推動社會進步。作為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於“懲惡”,而“揚善”主要依靠道德自律,所以法律具有“勸善”的功能。法律的創造和運行也必須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同樣,“德治”也離不開“法治”的支持和配合。道德作為壹種規範,主要是由輿論、習俗和人們內心的信仰所驅動的,它的軟弱和無力是顯而易見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遵守法律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維護的是最基本最起碼的社會道德。

2.“法治”和“德治”具有相同的精神秩序。

除了以上兩點,“法治”與“德治”的關系還在於它們具有相同的精神——秩序。

“法治”和“德治”都是為了維護壹定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秩序是“法治”和“德治”存在的價值基礎,也是它們同步發展的理論基礎。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法治”和“德治”能夠存在並被人們所認可,能夠成為兩種治國理論和模式,主要是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壹旦脫離了秩序的前提,“法治”和“德治”都將失去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3.“法治”和“德治”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團結的政治局面。這兩者都離不開法律和道德。法律可以利用背後的國家強制力,保證政治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能夠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及時解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它可以有效地打擊危害國家和社會的各種顛覆破壞活動,而道德則可以利用其固有的意識防止各種邪念和社會混亂。可以限制人的欲望,減少人的利益沖突,從而加強人的團結,增強人的凝聚力;它還可以為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合作和協調。可見,“法治”和“德治”是實現國家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法治”和“德治”的這種辯證關系,客觀上要求我們“努力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道德體系,把法治和德治結合起來。”

第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江澤民同誌在2006年6月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於壹個國家的治理,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壹不可,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它們的類別不同,但地位和作用都很重要。要始終註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起來。”江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我們正確處理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1)法律和道德的作用不同。

法律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意誌,是國家對其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行為的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的要求。國家依靠法院、警察機關等強制性的國家機器來保證法律的實施,強調用法律制度治理國家,用強制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這是“法治”的主要內涵。

道德也是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但它不同於法律。道德的實施不依靠強制手段,而是通過道德教育,以其說服力和說服力,影響和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意識,使其履行道德義務。在維護和確保社會穩定方面,法律和道德具有相同的作用。

(2)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在本質上是壹致的。它們是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反映,是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 * *兩者都為社會主義經濟的基礎服務。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離不開法律和道德。只有“依法治國”,“只有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始終堅持“法制和道德教育兩手抓”,才能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可見,“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我國完整系統的科學治國方略。

(三)《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貫徹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思想。

在新的歷史時期,《綱要》充分體現了江澤民總書記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合的重要思想,規定了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和要求,為公民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

綱要中“愛國、守法、誠信、團結友善、敬業”的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在工作和學習中應認真學習、全面貫徹。

(4)、理論分析

1,從經濟學角度看

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交易活動的基本精神。信用體現了市場經濟必備的道德觀念和法律意識。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把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起來。

2.從哲學角度分析

⑴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法治和德治是壹對矛盾,相互聯系,不可分割。

⑵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革命的、科學的社會意識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存在的發展。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制約和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江澤民同誌提出的“以德治國”的思想,必將對我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社會主義集體主義不僅是壹種價值觀,也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關系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和道德觀,有利於調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利益和矛盾,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市場環境。

3.從政治學的角度來看。

⑴“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思想,緊密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和社會主義的特征。國家在履行內部職能時,既要依法打擊敵對勢力和分子的破壞活動,又要組織領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是國家內部職能的具體體現。

⑵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公民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愛國主義”放在首位。愛國主義是公民對祖國道德觀念的體現,是對公民的首要道德要求。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題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意義

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為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和風尚創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以江澤民同誌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不斷探索和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做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它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升華,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經驗的最新總結。學習、領會和貫徹江總書記的這壹重要思想,對於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開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萌發並提出了法治和德治缺壹不可的治國思想,認為只有二者結合才是治國之道。比如孔子認為:“道由政治,民免刑。道是德。齊國是謙恭的,可恥的,威嚴的。”(《論語》?政治是指嚴刑峻法只能使人因恐懼而不敢做壞事,卻不能使人自覺慚愧、守法;反之,以德治國,以禮樂教化民眾,才能讓民眾感到羞恥,自我調節,自我約束。

在西方國家,也有人提出“法治”和“德治”的思想。但實際上,純粹的“法治”或“德治”並不存在,而是“法治”和“德治”的結合或組合。

社會主義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法治”和“德治”:資本主義社會的“法治”和“德治”是有本質區別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是自有法律以來最能體現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制度,社會主義道德比人類社會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高尚、積極、健康。以江澤民同誌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思想,是對人類社會優秀文化遺產的吸收和借鑒。

(2)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法制和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由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並為之服務。社會主義法制和道德是由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和反映的,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 *都是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的。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第壹代中央領導集體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為我們黨實行社會主義法治和社會主義德治提供了政治和理論基礎。毛澤東同誌高度重視思想道德建設,提出“思想政治既是統帥,又是靈魂”,“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沒有靈魂”。嚴格地說,我們在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同時,也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社會主義法制的發展經歷了曲折。尤其是文革時期,法治的缺失甚至缺位,最終導致了“十年動亂”的歷史悲劇。這壹時期的實踐從正反兩個方面為我們黨探索新形式下的治國之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鑒於“文化大革命”的經驗教訓,以鄧小平同誌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認識到,“還是要把法制搞得更牢靠”,“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更帶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體制問題不解決,思想作風問題就解決不了。”同時強調:“解決上述制度問題需要做大量工作。包括教育和思想鬥爭。”我們要用高尚的道德來約束黨員和先進分子的言行。“鄧小平同誌提出的‘法制和道德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為我們黨避免重蹈‘文化大革命’的覆轍,減少錯誤,正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以江澤民同誌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和總結保持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的治國之道。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後來,江澤民同誌提出了“以德治國”。強調“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並指出“對於壹個國家的治理,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壹不可,不可偏廢。”去年7月1日。

江澤民同誌關於“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辯證關系以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壹系列精辟論述,在我們黨的歷史和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是第壹次。它們是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客觀規律的最新把握,是我們黨對治國理政方式不斷探索的新的真理認識,是新形勢下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

(3)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與時俱進理論品質的具體體現。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當代中國社會深刻變革的必然要求。當前,中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信仰、行為模式、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關系變得日益復雜。法律和道德,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但是,由於法律的滯後性,法律不能完全滿足實際需要。法律真空和漏洞的存在,使得壹些社會關系無法得到及時調整。甚至在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出現了紊亂。同時,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沖擊和侵蝕了優秀的傳統道德,適應社會現實的新型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和形成。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和道德乘虛而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盛行蔓延,道德“失範”時有發生。因此,認真學習、領會、貫徹江總書記“七壹”重要講話,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齊頭並進,兩手都要硬。

(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需要。

為了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加強法制建設,建立並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法治國。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信用經濟。信用是道德的重要內容。市場經濟貫穿於其運行的每壹個環節。它不僅離不開法律的調整和規範,也離不開信用的維護和約束。當社會信用出現危機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變成混亂的經濟。非法集資、虛假出資、假冒欺詐等不誠信行為。會使市場經濟不時出現病態和混亂,會擾亂和破壞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因此,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地發展,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5)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治國方略的科學認識。

法律和道德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現象和行為準則,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第壹,法律只調整和評價主體的行為,雖然也考慮其主觀過錯,但並不單純調整其內部的思想活動;道德不僅調整和規範主體的客觀行為,而且調整和評價主體的主觀思想。其次,法律主要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其實施。道德取決於內心的信仰和輿論。再次,法律和道德調整的深度和廣度不同。道德在調整社會關系方面更加廣泛。壹般來說,如果法律不適合調整和幹預,就需要道德的調整和幹預。同樣,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也具有上述不同特征,它們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江澤民總書記在“七壹”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

  • 上一篇:如果婆媳關系不好導致離婚,女方能得到賠償嗎?
  • 下一篇:深圳市地質災害防治辦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