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改革中產生的壹門新課程。它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緊密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註重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的價值的實踐課程,包括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場所必須從課堂走向社區和社會,學習內容的載體也必須從課本轉向豐富多彩的社區和社會生活現實,從而實現校外教育資源和校內資源的整合與優化。
而我國人口眾多,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形成了不完整的教育模式,只強調適應學科要求。存在“片面追求升學率”、“高分低能”等弊端。學生被限制在校園有限的空間裏,與社區和社會接觸很少。學校忽視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成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和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為了保證綜合實踐課程的有效實施,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社會實踐能力,學校應正視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對策,提高開發和利用隱藏在課外社區和社會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的能力和水平。
壹、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現狀
1.發展的無序性、短期性和缺乏整體性,導致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閑置和學生社會實踐資源匱乏並存。
長期以來,學校受到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應試教育重智育,輕德、體、美;註重知識量而忽視學生素質和自我探究能力的發展;重理論,輕活動課和社會實踐課。因此,社會實踐活動課成了壹門可有可無的課程。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更少了。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新課程方案中,作為國家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沒有統壹的教材,也缺乏具體的操作內容。再加上壹些學校沒有高度重視,沒有積極挖掘課程資源,導致了這樣壹種情況,即壹方面現有的社團和社會實踐資源被閑置浪費,另壹方面學校感到資源匱乏。即使是在壹定條件下開發的,也往往是短期的、暫時的,或者是受校外因素影響而被動開發的,壹般缺乏整體性。
2.利用水平低,效率低,享受程度低。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存在低水平重復利用和無序管理的現象。
由於辦學條件差異較大,橫向上聯系少、借鑒少、享受少,各校各自為政,各校對主題和形式相同的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低水平重復開發利用。縱向上,同校沒有對現有的校外資源進行規範化、系統化的管理和利用,沒有保證物質和人力資源,沒有深入挖掘資源的潛在價值。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脫離學科教學,與德育主題相悖,不能體現探究學習、激發學生興趣、提升生活體驗、彌補缺陷的要求。比如,目前壹些博物館、革命教育基地並不對學生免費開放,甚至即使免費開放,主辦方也只是簡單的“開門接待”,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挖掘。提供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沒有吸引力,往往教育效果不大,甚至適得其反。這樣,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就失去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意義,也就很難體現出生活和體驗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二、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1.樹立課程改革新理念,充分認識社會實踐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意義。
作為學校,要樹立大課程觀、大教材觀、課程資源觀。要認識到自然、人類社會、五彩繽紛的世界都是好教材,“生活世界處處有課程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必修課、選修課壹樣,是培養學生的主渠道;我們要認識到,課程標準和教材是基礎課程資源,而校外社會實踐資源更加豐富多彩,是學校課程的延伸,是學生發展空間的拓展,是教師的補充。因此,只有充分開發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實現高效利用,才能保證學生廣泛了解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的豐富知識,充分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從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2.開展調研,科學分類,形成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包”。
校外實踐資源是多樣的,包括校外人力資源、物力資源、財力資源、文化資源、信息資源等。校外社會實踐的人力資源包括學生家長、社區居民、校外專家和社會相關部門人員。校外實踐活動離不開他們的幫助和支持。比如組織學生在社區開展家政服務活動,就需要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的大力支持。物力財力是保證社會實踐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條件。在學校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對社會物力財力的開發利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更迫切的要求。如果社會各部門在場所、設備、資金、安全等方面都給予學生幫助,對學生平等參與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不能忽視對文化資源和信息資源的考察,文化資源和信息資源更具有隱蔽性和不穩定性,隨著人員、政策和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學生校外實踐資源要充分開發利用文化資源和信息資源,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調查的常規,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資源調查研究,及時掌握資源的變化情況。
資源的豐富也決定了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無序,往往比較分散。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進行科學分類和初步篩選,形成資源庫和資源包,進行深入挖掘和綜合開發。
3、精心開發、研究方案,高效利用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
有些資源經過調查分類後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部分需要有計劃地開發。無論是直接利用還是規劃開發,都要做到三個“結合”,進行選擇性開發:壹是要結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壹本質特征決定了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開發利用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還應樹立學生發展的理念,特別是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要結合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這些條件的組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傳統和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積澱。校外社會實踐資源的開發就是這樣壹條立足於學校實際的特色之路。最後,要結合當地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課程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校外社會實踐資源是校本課程的最佳資源,具有地方性、具體性和敏感性。
只有與“三個結合”密切相關的資源,只要是與“三個結合”密切相關的資源,我們都要下定決心,做出努力,主動與相關部門的相關人員聯系、探討,深入挖掘,達成壹致,使之成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場所”和“新形式”。比如郊區、農村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園周邊土地廣闊的優勢,建立“蔬果種植”實驗基地,成為學生校外勞動實踐資源。城市或文教區的學校可以充分利用城市或文教園區的優勢,與高校、圖書館、社區、養老院建立固定的社會實踐關系,充分利用其資源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教育。比如利用養老院建立校外“義工”或“義工”團隊,對學生進行培訓,使其了解和熟悉“義工”和“義工”制度,增強服務能力;比如借用鄰近學校的校園資源,舉辦運動會,搞課外活動等。,發展校際友誼,促進* * * *發展。
4.加強管理,優化配置,* * *享受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開發成果。
壹旦某項資源被開發出來,就要加強管理,備案的方式是社會實踐資源較好的管理方式。《備案法》要求對所有資源進行分類,對資源的相關負責人、聯系人、聯系電話、活動場所面積、適用性、資金支持能力、可接納學生人數、活動時間、安全保障等主要方面進行登記,存儲在資源庫中,隨時調用。
校外社會實踐資源要合理配置,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優先利用現有資源,同時深挖潛在資源。綜合利用是根據學生社會實踐的主題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有選擇地配置各種可利用的資源,以強化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體驗,促進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循環利用是指壹種資源壹旦被開發出來,就會被多次重復利用,使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比如學校和超市建立“學生導購”社會實踐關系後,學校定期交替安排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實踐。當然,對於不利於學生和學校發展的過時資源,壹定要優勝劣汰,及時淘汰。
* * *享受是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形式,也是資源循環利用的獨特形式。比如,目前我市“古堰畫鄉”的“大崗頭”、“九龍”素描基地,已經成為學生校外非常高層次的社會實踐資源。學校也是如此。壹個學校開發的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壹旦成功,就要毫無保留地推向社會,與其他學校共享。只有這樣,有限的社會實踐資源才能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益。
讓我們大力開發和利用好學生校外社會實踐資源,建設沒有“圍墻”的學校,搭建通向社會和自然的橋梁,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親近自然、了解社會的需求,充分利用具體可感的社會實踐資源,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平等參與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