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如何加強幼兒教師的管理

如何加強幼兒教師的管理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加強教師積極的專業體驗是各級幼兒園園長和幼兒園管理者應該牢記的壹件大事。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它反映了從業者的職業生活。就教師而言,其職業情感直接影響其職業認同、工作態度和職業行為。因此,了解教師的職業感受及其成因,努力增強其積極感受,減少其消極體驗,對於幼兒園和幼兒教育的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

壹、幼兒教師職業情感的現狀。教師的職業感受可以從職業幸福感和職業倦怠兩個角度來考察。

前者是指教師在工作中需要得到滿足、實現職業理想、發揮潛能、隨實力成長的持續快樂體驗;後者是指教師因為無法有效緩解各種因素造成的工作壓力,或者覺得付出與回報不對等而對職業產生的消極態度和行為。它們分別從正反兩個角度反映了人們的職業感受。

(壹)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感

國外大量研究數據表明,職業倦怠最容易發生在幫助他人的從業者身上。教師職業作為典型的助人職業,自然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教師職業倦怠不僅危害個人身心健康、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還會影響教育質量和學生的發展,使學生成為“最終受害者”。因此,近年來,在國際範圍內,人們在關註教師專業發展的同時,也十分關註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在中國,“職業倦怠”壹詞是近兩年才開始出現在研究者的文字中,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並不少見。職業倦怠往往是教師不時出現不規範行為的主要原因之壹。

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和心理方面。這壹點表現的最為明顯。

88.5%的受訪者覺得自己經常處於疲憊狀態;86.7%的人總是擔心發生意外;65%的人報告說,他們經常感到煩躁,經常想壹個人呆壹會兒。

2.個人生活。

63.8%的受訪者認為工作占用了他們大量本該享受的閑暇時間;47.3%的人覺得在家裏脾氣越來越差;55.9%的人經常為了壹點小事對孩子和家人發火。

3.工作。

65.6%的受訪者反映,上班時經常盼著下班,找個地方放松壹下,緩解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71.0%的人表示下班後不想談工作。48.4%的被試時不時表達離職的想法;26.9%的被試後悔選擇幼師這個職業;甚至有人說,只要能找到壹份薪酬還可以接受的工作,就想轉行。總之,調查結果表明,北京市幼兒教師的專業態度和工作經歷值得我們高度關註。職業倦怠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工作和身心健康。疲勞感和擔心意外成為困擾大部分幼師(85%以上,包括基本不累的老師)的突出問題。有些人可能不同意這種研究,懷疑問卷問題起到了誘導教師發泄不良情緒的作用。那麽我們再來看看另壹項收集教師在網上匿名自由表達的意見的研究,了解他們的工作感受。因為在網上匿名發帖讓人有心理安全感,能說出自己害怕或不方便說的困惑和煩惱,可以認為是能反映老師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在2002年的6111天到2003年的11天中,在上海學前教育網論壇上發布的有效帖子有616個,其中發現涉及過勞問題的有426個,占69.2%。304人(49.4%)直接傾訴了自己的身心疲勞。

(二)幼兒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壹般來說,50.0%的教師只能在工作中偶爾體驗到快樂。從正反兩方面的三項研究表明,幼兒教師的工作體驗不容樂觀。二、影響幼兒教師職業感受的因素。根據叢敏的研究,幼兒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體驗主要來源於:領導的支持和肯定(67.8%)、孩子的天真無邪(53.3%)、父母的支持和肯定(45.6%)以及工作中經常成功(2.2%)。職業幸福感喪失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不理解(65.6%)、工作的不安全感和穩定性(47.8%)、工作機械復雜(465,438+0.1%)。梁慧娟的研究表明,在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幾個因素中,組織管理因素最為重要,其次是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

組織管理因素是指個體的組織和管理特征,包括職業角色定位、工作量、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待遇和職業發展機會、組織為工作人員提供的社會支持等。從工作倦怠的研究開始,個體組織的特征和管理特征就壹直備受關註。因為研究人員發現,導致員工工作倦怠的首要因素——壓力——往往直接來自組織和管理。梁慧娟的研究也表明,與社會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相比,組織管理因素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最大。

1.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

許多研究發現,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會影響教師的職業態度和感受。國外壹項研究表明,在所有與學校相關的因素中,是否給教師參與決策的機會與教師的職業倦怠密切相關。梁慧娟的研究還發現,教師的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可以明顯預防或緩解職業倦怠,因為它賦予教師壹種“主人翁”感。

2.職業發展機會。

專業發展機會與教師的專業態度密切相關。法貝(1991)指出,教師在學校缺乏專業發展是其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壹。梁的研究結果還表明,在組織因素中,職業發展機會對工作倦怠的直接影響最大。教師享有的專業發展機會越多,他們的職業倦怠就會越低。原因很簡單:壹方面讓老師覺得自己在專業領域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另壹方面也讓教師感受到組織和管理者的期望和重視,而這恰恰是影響幼兒教師職業幸福感的第壹因素。

3.工作量。

國外大量研究表明,工作任務繁重、完成任務的時間過緊、班級規模過大、文書工作過多、任務超出教師的能力和範圍,都會給教師造成過大的工作壓力,形成“角色超負荷”現象。

角色超載可能會引發兩種反應:

(1)質量下降或不完成工作。

這往往會導致教師的焦慮和自卑。

②盡量滿足“角色”的要求。

但可能會造成教師缺乏休息時間,身心疲勞,家庭問題(由於沒有時間關註家庭)。無論哪種反應,都會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梁惠娟的研究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在張玉敏對網帖的分析中,這壹點更加清晰。

4.角色定位。

許多研究指出,工作角色混亂和角色沖突是導致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謂職業角色混亂,就是從業者不清楚自己的責任、權利、目標、地位和應盡的義務。這種現象往往是由於組織沒有明確界定自己的責任或者沒有按照規定操作而造成的。當實踐者覺得組織提出的要求不壹致、矛盾或不合適時,往往會發生角色沖突。

薩頓(1984)指出,以下幾種情況最容易導致教師角色沖突:

①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卻不允許教師使用最好的教育方法和課程資源;

(2)要求教師對班級的工作負責,卻沒有賦予相應的權力;

老師經常被要求做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

很多老師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有很大的疑慮:“我們現在忙什麽呢?可能是文字工作比較多。我們要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完成上級部門的很多任務。但是這些正規而繁重的工作對孩子有多大的幫助呢?”甚至很多老師問“幼兒園是幹什麽的?”“幼兒園老師到底是做什麽的?”這樣的問題。這至少反映出目前幼兒教師的角色定位存在壹定的困惑,而這種困惑與壹定的社會因素有關——社會變革帶來的新要求和高期望。可以說,所有關於職業倦怠的研究都看到了社會變遷對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研究者壹致認為,近幾十年來,社會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教育改革不斷對教師職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得教師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這當然為他們提供了專業發展的機會,但與此同時,這些要求和期望也給教師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MarkA。Smylie,1999)。而“職業倦怠”恰恰是從業者因為無法有效緩解過大的工作壓力而對工作產生的消極態度和行為。

5.社會支持。

許多研究發現,缺乏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間存在顯著的高度相關性。Eier(1985)指出,與其他職業的人相比,教師很少有時間與家人和朋友進行輕松的交談。即使在同壹所學校,老師之間的互助合作也少得可憐(古德萊德,1984)。有人說,教師職業往往是“孤獨的職業”。教師職業的孤獨還表現在缺乏公眾的認可和尊重。國外很多研究發現,公眾對教師這壹職業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法伯(1991)指出,沒當過老師的人,根本看不懂教師這個職業。他們對教師職業的看法通常是:當老師容易;老師有暑假;教師工資少,但收入高...“學生、家長、管理者和社會都沒有把教師當成專業人士來給予必要的尊重”;老師失敗了經常被罵,成功了卻得不到獎勵。社會支持的缺乏也導致了教師的職業倦怠。三個研究生的調查已經直接或間接地證明了這壹點。

6.治療。

教師的職業倦怠與低工資密切相關。有研究人員(Farber,1991)指出,雖然近年來教師的待遇不斷提高,但與其他職業相比仍然偏低;但教師普遍認為,自己勞動所得的報酬與家長的期望和社會賦予教師的崇高使命不相稱,這讓教師感到不平衡。根據梁的研究結果,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這裏的待遇當然指的是“工資福利”,也包括社會聲譽等精神上的“報酬”。三、對管理者的建議幼兒園教師是學前教育的培養者,是壹切工作的主力軍。關註他們的情緒,了解他們的想法,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既是管理者的責任,也是管理者壹直倡導的“人文關懷”精神的具體體現,最終幫助的還是管理者自己。三份研究報告都表明,組織管理是影響教師職業體驗和形成教師職業態度的重要因素。同時,報告也揭示了當前幼兒園組織管理中最突出的問題——專制主義、業余主義、形式主義、管理形式化、工作不切實際、效果不佳。正是管理中的這些問題導致並加劇了教師的負面職業體驗。正如張玉敏在論文中所說:教師關於身體疲勞的話題基本都是和工作量結合在壹起的;但是,工作量往往是沒有價值的,不能和成果結合起來——為了應付各種“檢查”、“驗收”、“科研”,增加工作量,造成身體疲勞;那種無能為力的感覺,造成了心理疲勞。身心影響相互影響,相互加劇,卻又無法自拔,反過來又強化了教師的負面感受,使其成為壹個職業倦怠的群體。筆者認為,上述研究的發現尤其值得我們各級幼兒教育管理者深思。中國的管理者,包括學前教育的管理者,可能很難擺脫形式主義,少搞“政績工程”,因為他們都是中國“面子文化”的產物。說到文化,我們都有壹種無奈感,因為它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自然不可能壹蹴而就。但有些事情顯然現在可以做,也可以做——當然,如果妳願意做的話。

1.保障教師的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建立園區民主生活機制。

幼兒園要建立民主生活會的制度和機制,保障教師對園內重要事項的知情權和參與決策權,營造民主和諧的集體氛圍,讓他們更多地體驗到被重視和被尊重的感受,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調動他們內在的動力和工作熱情。這樣,幼兒園的整體凝聚力就會不斷增強,教師的士氣就會始終保持在高昂的狀態,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

2.合理安排幼兒教師的工作量,明確其工作職責和任務。

明確的任務不僅有助於避免教師職業角色的混亂和職業倦怠,而且有助於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所以幼兒園要合理安排老師的工作,職責明確,分工明確,講求實效。在充分考慮教師的職責、能力和遵守勞動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教師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量,為教師做好本職工作——保護和教育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作為管理者,妳都要知道幼兒園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務是什麽,不要讓各種眼花繚亂的東西擾亂了妳的狀態。對於壹些臨時的或者緊急的任務,也要和老師溝通,爭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做好和其他任務的配合。如果壹個幼兒園經常需要老師加班,園長需要思考自己的管理有沒有不科學的地方;如果壹個地區的幼兒園經常需要突擊檢查,園長和老師需要沒日沒夜的工作,那麽這個地區的幼教管理者也需要審查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過於形式主義。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管理者要做到“換位思考”。如果可能的話,實際體驗共情可能更有效。目前教師普遍不滿意的不僅是工作量的增加,還有“無用功”,比如壹些不必要的文案工作,比如抄教案。如果壹個老師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選擇壹個設計好的活動方案作為自己的“教案”。這時候與其讓他壹字不差的把計劃寫下來,不如抄下來,省下時間把選擇這個計劃的考慮,對可能出現的情況的估計,以及這個計劃在他班上實施需要調整的地方寫下來,或者把計劃的實施情況記錄下來,反思壹下。這樣的改變不壹定能減少工作量,但如果老師覺得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有利,就不會覺得無聊。

3.努力實現幼兒園班級“師幼比”合理化。

大量研究證明,“師生比”與教育質量密切相關。比例不當使得老師無法照顧到班裏的每壹個孩子,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相當大的隱患,也給老師帶來了心理壓力。因此,學前教育行政部門要抓緊落實相關政策,必須首先從制度和管理上保證師幼比例的合理化。整體來看,很多幼兒園的教職員工與幼兒的比例符合國家規定,但幼兒園的人員安排不科學,“專職人員”(不在班級第壹線的人員,如“中層幹部”、“教輔”、“教研人員”)過多,直接導致負責保育教育的壹線人員與幼兒的比例偏高。很多國家的相關法規明確使用了“幼兒從事活動時,教師與幼兒的比例不得超過1比幾”的表述(常見的表述約為1至13)。這樣的說法體現了以幼兒為中心的辦園理念,系統地消除了幼兒園人員超編的情況,保障了幼兒和教師的基本權利。今後我國相關文件對“師幼比”的闡述也應采用這種表述。

4.給幼師合理的“獎勵”,爭取社會支持。

“回報不足”是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謂“合理回報”,不僅包括合理報酬,還涉及尊重、權利、支持等內在回報方式。三位大師的研究發現,對於幼兒教師來說,“獎勵”的重要方面在於肯定他們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給予他們專業發展的機會,讓他們感到勝任和成功。因此,註重以各種內在方式(如肯定、表揚、提供深造機會等)獎勵幼兒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教師避免職業倦怠。)同時保證工資水平與教師待遇相當。同時,幼兒園要加強與家長和社會的聯系,壹方面爭取社會對學前教育和教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另壹方面幫助教師走出孤獨,進入更廣闊的世界,開闊視野,獲得更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

5.采取適當措施防止校園意外傷害。

根據梁的調查,大部分幼兒園老師(包括校長)都到了“談孩子安全”的地步。校園傷害及其後續的負面影響,讓老師們戰戰兢兢,上班時不敢放手(哪怕是正常的體育活動),下班後也無法放松。保護幼兒的生命安全當然是與幼兒直接接觸的教師的第壹職責,但幼兒園管理者首先要有安全意識,防患於未然,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和教師的工作創造壹個安全的環境:比如房屋、設備要有專人負責,定期檢查;人員配備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不能以省錢、照顧關系等理由聘用不合適的人。有些幼兒園考慮安全不是從孩子,而是從財產。為了防止財物被盜,無論多少層都掛滿了鐵網。這是多麽可怕的事情啊!壹旦出現火災、地震、歹徒闖入等突發情況,救援人員根本無法工作!最近幼兒園經常發生各種事故:精神病幼兒園保安砍死,打傷多名幼兒和老師!歹徒闖入幼兒園,以孩子為人質與社會討價還價!房屋、墻壁倒塌,死傷兒童!食物中毒,交通事故...壹個個觸目驚心!這些事故都是意外嗎?都是不可預測的嗎?如果不雇傭精神病患者入園工作,如果門衛認真負責地看守大門,如果管理人員及時發現並改造危房圍墻,如果采購不吃回扣,如果廚師責任心強,如果接送孩子的車不超載,如果老師把孩子交給家長, 如果審批部門嚴格控制開辦新幼兒園的準生源,如果幼兒園的師生比例合理,這壹切也許不會發生,至少不會像今天這樣頻繁! 當然,即使以上都做到了,也很難保證不發生意外傷害。所以幼兒園管理者要有緊迫感。壹方面,他們要積極防範各種傷害,將其拒之門外。另壹方面,要做好善後準備,以防可能出現的情況。給幼兒園的每個孩子買意外傷害保險,聘請法律顧問,都是幼兒園保護自己,減少意外傷害可能造成的傷害的有力措施。

職業感受是從業者對自己職業生涯的主觀感受和體驗。加強教師積極的專業體驗是各級幼兒園園長和幼兒園管理者應該牢記的壹件大事。

  • 上一篇:全國多地出臺相關政策整治學區房投機房價。
  • 下一篇:入籍西班牙有什麽好處?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