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思想認識上還存在誤區。目前,社會上對宗教和宗教問題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就社會各界而言,對宗教的長期性、宗教工作的群眾性、宗教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政策和宗教基本知識認識不夠,看不到宗教的各種社會功能。少數人認為宗教工作不是中心工作,和“跑項目抓經濟”沒什麽區別。把握大局沒有壞處。有些人甚至習慣於把目光放在消極的方面,不同程度地限制甚至削弱了宗教在促進經濟社會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二)行政執法難以徹底。《宗教事務條例》頒布實施後,宗教事務的管理模式由政策管理向法律管理轉變。目前,縣民族宗教局作為行政執法主體,實際工作人員只有3名,鎮裏的民族宗教工作大多由民政幹部兼任。其幹部配備不符合所承擔任務的要求,執法難以到位。禁止非法建造小寺廟和私人基督教聚會場所。(3)宗教場所教職員工和民主管理人員隊伍建設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壹是缺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目前每個活動場所都有壹兩個教職員工,但大多學歷不高,年齡較大,其中有三個是從外地請來的阿訇。二是宗教內部管理不夠規範。雖然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但是合格的財務人員並不多。(4)宗教活動和園林的利益機制亟待規範。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文物、旅遊等相關社會領域,特別是宗教活動場所與園林建設投資者之間還存在不和諧因素,影響社會和諧。(5)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需要進壹步努力。由於歷史、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與群眾期望有差距的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導致壹些“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向宗教尋求寄托和救助;要進壹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使壹些人的困惑和苦惱得不到很好的解答,情緒得不到及時的理順。此外,農村文化生活的匱乏和醫療條件的惡劣,使得壹部分人加入了宗教信仰的行列,導致信教群眾特別是信仰基督教的群眾迅速增長。(壹)進壹步加強黨對宗教工作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是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根本保證。首先,我們應該改變觀念,承認宗教在服務社會中的作用。建議在成人教育培訓中,開設民族宗教基礎課程,提高人們辨別宗教信仰和抵禦滲透的能力。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可以辯證地看待其社會角色的“二重性”,積極把握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根本利益的壹致性,從而引導和支持宗教界解讀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宗教教義,有效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二是完善基層宗教工作機制,發揮宗教事務管理三級網絡和兩級責任制的作用。實施《宗教工作目標考核責任書》,縣與鎮、鎮與村兩級簽訂宗教工作目標責任書,宗教工作納入年度績效考核,落實“屬地管理”責任。三是充分發揮統壹戰線宗教聯絡員的作用,加強對鄉鎮(社區)宗教工作的領導。進壹步明確鎮黨委書記和村黨支部書記是兩級宗教工作第壹責任人。第四,隨著財力的增長,宗教工作的財政預算要逐年增加,以保證宗教工作的順利開展。(2)進壹步
依法加強管理。壹要積極推進依法管理隊伍建設。縣級宗教事務部門處於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基層和最前沿,行政執法任務十分繁重。要增加編制,解決宗教工作薄弱的問題。要在黨委政府的統壹領導下,充分發揮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的聯動執法機制,組建由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的聯合執法隊伍,加強宗教事務執法工作。應本著“保護合法、制止非法、抵禦滲透、打擊犯罪”的基本原則,采取“合理布局、疏堵結合”的方式,加大對家庭聚集場所的教育引導,引導信教群眾在經批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過宗教生活。加大對影響較大的個別群體或特殊案件的查處力度,切實維護宗教領域的穩定,堅決抵制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活動。堅決遏制建新亂小廟之風。對黨員有宗教信仰的情況,紀檢、組織部門要積極介入,及時處理。第三,要實行宗教活動申報制度,嚴格規範宗教活動。嚴格區分“信仰自由”和“活動自由”的關系。(三)加強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要按照“政治可靠、知識淵博、道德信服”的要求,創新培養方式,開辟培養渠道,努力加強宗教教職人員隊伍建設,努力培養中青年愛國宗教人士。引導各宗教積極引導信徒開展“三好”活動,即在宗教場所做好信徒,在社會上做好公民,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好作用。每年對全縣宗教工作者和教職員工進行1 ~ 2次政策法規培訓。同時從宗教專業院校中尋找具有壹定宗教知識的年輕有為的愛國宗教人士,豐富各種宗教活動。(4)弘揚優秀宗教文化,促進旅遊業發展。宗教文化是歷史文化的基本元素,也是促進旅遊業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旬陽宗教活動遺址不僅是旬陽宗教活動的聚集地,也是旬陽歷史文化發展軌跡的見證。以“弘揚優秀宗教文化”為宗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對宗教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充分聽取宗教、文化、城建、房管、旅遊、公安、環保等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意見,提出利用開發規劃,經政府研究後納入城鄉建設規劃、文物保護規劃和旅遊資源綜合開發規劃。同時,要著眼大局,落實計劃。盡快理順景區教學和活動場所的管理體制,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以旅遊品牌為大局,將宗教文化和山水文化壹起規劃、包裝、推廣。註重對場所宗教文化歷史資源的整理和挖掘,努力豐富寺廟、教堂的文化內涵,努力提高旬陽宗教活動的品位。(5)
充分發揮宗教界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正統宗教崇尚仁愛、慈善、和平,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這決定了宗教在構建和諧文化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結合旬陽宗教工作實際,壹是引導和支持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廣泛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引導宗教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深刻認識、全面建設美好旬陽,是全縣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縣宗教界和信教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他們積極投入建設美麗旬陽、富民強縣,在扶貧、救災、助殘、養老、助學、義診等方面發揮了有益的作用。第二,加快推動宗教慈善事業走上規範化、法制化的軌道。重點關註跨地區、跨宗教和境外宗教組織開展社會慈善活動,加強引導、協調和管理,趨利避害,防止借機擴大影響和發展宗教,警惕和防範利用境外慈善事業進行宗教滲透。(6)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壹是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為群眾創造更多的致富機會,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推進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讓群眾在享受實惠的同時崇尚科學。二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增強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在群眾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結合“三問三解”和創先爭優活動,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下大力氣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最大限度減少群眾因無奈、因病而信教的現象。第三,要用先進文化占領人民生活的領域。除了建設圖書館、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文化場所,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建設,還要繼續發揮自助課堂和“文化大院”的作用,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第四,進壹步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搞好科技培訓,培養壹大批科技專家和致富帶頭人,同時加大投入,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生活條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逐步解決群眾賴以生存的“看病難、看病貴”等根本問題。 教育返貧(高中和大學教育)和住房困難,從根本上解決社會變革中群眾精神和物質生活中的新問題。 (七)繼續深入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按照《宗教事務條例》和創會活動的總體要求,加強民主管理隊伍和制度建設兩大重點,落實“九個壹標準”:壹是選好班子。宗教活動場所成立民主管理組織,應當報縣級宗教部門批準後,方可舉行換屆選舉,確保宗教活動場所的領導權牢牢掌握在愛國信教群眾手中。二是定好思路。民主管理組織要根據本場所的實際情況,確定壹套行之有效的規範管理的總體思路,體現在年度分中,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三是完善好制度。宗教活動場所應當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四是營造良好環境。無論大小,各宗教活動場所都要積極配合、參與雙創工作,做到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安全整潔。五是選擇優秀的教員。宗教教職人員要擁護中國* * *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愛國愛教,在信教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精通宗教教義教規,有較高的講解和講學水平,發揮聯系信教群眾的優勢,努力協助宗教部門做好穩定工作,自覺抵制外來宗教的滲透,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第六,選擇好會計,在銀行設立專門賬戶。七是建壹套檔案,包括建立慈善檔案。
第八,成立壹個努力的幫助小組。九是掀起慈善活動高潮。宗教部門按照“九個壹”標準,改進考核方式,加強考核指導,形成了宗教服務和諧社會的長效機制。總之,加強和創新宗教事務管理已成為新形勢下做好宗教工作的新舉措。按照“加強管理、規範管理、創新管理”的工作思路,立足長遠、立足當下,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的宗教事務管理工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