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是當前的熱點問題。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但與此同時,各種金融問題也隨之而來。企業會計造假和會計信息失真是我國金融領域的突出問題,尤其是近年來,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多種多樣,主要通過提供虛假報表信息、進行關聯交易和虛假上市等方式。,騙取股東間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的企業獲得大量收益。這不僅嚴重破壞了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行秩序,也使會計行業遭遇誠信危機。本文首先從會計舞弊的概述入手,分析了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危害和各種原因,並分析了會計舞弊的根源。其次,本文通過列舉國內三個著名的上市公司舞弊案例,重點分析了會計舞弊的手段,揭示了中國證券市場存在的壹些問題,如市場環境、法律法規不完善等,並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引發的問題進行了壹些思考和探討。最後,提出了促進我國金融環境健康有序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會計舞弊,危害,原因和手段
1簡介
目前,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及其治理是中國乃至世界證券市場的熱點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註的焦點。
早在2001,安然會計造假案就引起了轟動。它虛報了5.86億美元的利潤,並隱瞞了債務和損失。負責其審計並幫助其作弊的全球第五大會計師事務所安達信會計公司也名譽掃地,最終破產。隨後,歐美上市公司也爆發了壹系列財務醜聞,使投資者遭受了數萬億美元的損失,在壹定程度上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擾亂了市場經濟。同樣,中國也有類似的會計造假案件。從1996渤海事件開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醜聞接連曝光。在1999至2000年期間,殷通過編造巨額利潤745億元,使會計造假達到頂峰,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之後國家財政部門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杜絕了這種會計造假行為。然而,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近年來,上市公司會計造假事件仍然屢見不鮮。
上市公司會計舞弊已經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因為會計信息是企業經營狀況的綜合反映,也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原始信息來源之壹。治理會計信息造假,提高會計信息真實性刻不容緩。本文旨在研究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原因,列舉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經典案例,重點分析其造假手段以及應對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應采取的對策,以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2上市公司會計舞弊概述
2.1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含義
關於會計舞弊的定義,國內學術界常見的定義如下:(1)會計信息舞弊是指會計活動中的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規定,采取欺詐手段,偽造會計事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為小團體或個人謀取私利的違法犯罪行為。(2)會計舞弊是以獲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通過欺騙手段,故意謊報財務事實的行為。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會計舞弊的含義定義為:管理者利用信息不對稱,違反會計相關法律法規,以非法的會計舞弊手段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調整自身收益,誤導信息使用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會計舞弊具有以下特征:事實上的虛假信息、利益驅動、主觀上的故意舞弊和違法性。會計造假的常見手段有:假憑證、假賬目、假報表、假審計、假評估。
2.2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危害
2.2.1對信息用戶的危害
會計信息是重要的社會資源,會計信息的質量直接影響信息使用者。有關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盈余和現金流量的信息是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的基礎。比如,對於銀行來說,在選擇貸款對象時,要分析對方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和長期償債能力,包括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衡量其貸款的風險;再比如中小投資者,他們都依賴公司公布的財務報告進行投資分析和決策;對於政府部門來說,要進行宏觀調控,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壹般都要了解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盈虧、現金流等情況。如果這些都是基於虛假的會計信息,必將導致投資者做出錯誤的決策,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更嚴重的是,政府部門把這種虛假信息作為宏觀調控和資源配置的依據,必然導致國家資產的流失和浪費,相應的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社會的正常秩序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2.2.2證券市場的危害
證券市場在當今的經濟市場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股票市場中。證券市場作為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和資金流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全國證券市場發展至今,已經有不少上市公司因為虛假會計信息而破產,從瓊民源到銀廣夏,再到涉嫌虛假上市的勝景山河。都忽視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給投資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摧毀了投資者的信心。另壹方面,壹些上市公司通過會計造假獲取了不正當利益,而另壹些企業則必然傾向於利用會計造假來彌補自身的不足。正確真實的會計信息決定著證券市場的正常高效運行。然而,壹些上市公司利用會計造假暴露虛假財務信息,嚴重誤導投資者決策,容易導致股市震蕩和經濟運行不穩定。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擾亂經濟秩序。
2.2.3對公司的危害
利潤最大化是公司的最終目標。要實現這壹目標,離不開有效的管理,而有效的管理離不開真實正確的信息,尤其是真實的會計信息。公司財務會計資料是公司過去壹段時期經濟活動的總結。但壹些上市公司受利益誘惑,利用會計造假虛增報表支出,隱瞞利潤避稅,造成國有資產和稅收大量流失;但有些公司自欺欺人,人為調整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導致與實際不符,存貨積壓嚴重,流動性差,對公司本身也有不利影響。長此以往,會削弱公司的管理,使公司失去競爭和生存的能力。甚至有壹些上市公司老板通過會計造假的手段人為調節收入,增減利潤,助長了腐朽之風。這樣做甚至會損害企業形象。企業要想長久走下去,必須以誠信為基石。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公司壹旦造假,會讓投資者失望,企業形象大打折扣,不再投資,企業將面臨破產危機。
2.3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原因
2.3.1會計相關法律法規缺陷
首先,我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規範基本上是參照美國的原則導向模式制定的,而且大多是粗線條、框架式的規則,對會計操作起到整體指導作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會計信息的判斷和判斷標準應當具有可操作性,上市公司會計核算應當遵循穩健性原則,合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但實際上,我國並沒有統壹的會計人員職業判斷標準,而且這些相關法律法規大多模糊不清,不具有可操作性,會計造假就會有機可乘。目前我國會計準邊和會計制度存在壹定缺陷,實際會計操作和準邊不能同時跟進,具有壹定滯後性,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這些空隙進行違規操作。比如騙提資產減值準備,或者在固定資產折舊時掩蓋事實等。,這些都帶有很大的主觀判斷,給企業操縱利潤帶來了很大的空間,財務報告的真實準確性難以保證。
其次,對違法行為的處置力度不夠。目前我國《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證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規對會計造假的懲治力度明顯較弱。處罰上市公司造假的方式多為警告和罰款,罰款金額從65438+萬元到1萬元不等。對幫助上市公司造假的會計師事務所的處罰也是罰款,最高刑事處罰只有三年。與上市公司獲得的巨額利潤相比,很多公司往往選擇後者。
2.3.2上市公司自身治理結構的缺陷
首先,上市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股權結構不合理。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對於確保公司經營目標的最終實現至關重要。但是,壹方面,現代公司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分離的,股東和管理者之間沒有有效的溝通,產生代理問題。有些管理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個人目標,比如獲得晉升機會或者獲得灰色收入等。他們會損害股東的權益,進行會計造假以獲得突出的業績,謀取私利。另壹方面,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是“壹股獨大”,即大股東直接控制上市公司的整體大方向和整體經營戰略。有時候,這些大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會暗示或者向管理者施壓,進行會計造假,損害小股東的權益。此外,上市公司董事會結構不合理,權利失衡,大部分董事在董事會內部,使得表決機制失效,無法有效發揮董事會的作用。
其次,上市公司業績評價體系存在缺陷。目前,許多上市公司的績效評價側重於經營成果的評價,而忽視了過程和程序是否合理。關註利潤、資產回報率等。,而壹味強調企業的經營成果是否達到了預定的目標,與之前的指標相比是否有所提高。正是由於上市公司忽視會計信息生成的過程,偏好經營成果,促使上市公司利用會計造假來改善經營成果,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真。
2.3.3監管不足。
盡管我國制定了《會計法》、《公司法》、《證券法》等壹系列保證財務信息真實性、打擊會計造假的法律法規,但會計造假事件仍然屢見不鮮,造假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變化。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場監管不足,懲罰機制不嚴。大部分政府部門的檢查不夠嚴格,流於形式,不能很好的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制止。這種監管不嚴在壹定程度上助長了會計造假的發生。更有甚者,壹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增稅任務,維護地方形象或有貪財傾向,插手各方面給上市公司貸款,以解決虛報利潤所繳納的稅款,讓會計造假有恃無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