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啟發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教育家陸俊指出:“教育的藝術就是讓學生喜歡妳教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要註重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貫徹,通過觀察、動手操作、投影、實驗等直觀的教學手段,給學生以形、聲、色、體的感覺,增強教學藝術的感染力,可以采取設置問題、鋪設謎題、制造懸念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充分發揮政治課發展學生興趣的魅力,及時將學生對直觀教具的興趣引導到教學內容的探索上,給學生設置壹些“跳著去拿果子”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對自己還沒想通、還難以準備答案的“憤怒”。
第二,營造民主學風,師生角色互換
中心化的教學模式早已不合時宜,即使老師講了,這個平臺也是可悲的,因為學生並沒有成為主角,他們只是被動地接受了老師灌輸的思想,並沒有動腦子去獲取自己的思想成果。就現實而言,即使學生有自己的看法,也不敢說出來,因為和老師的看法、書本的看法不壹樣,因為可能會被老師認為是故意唱反調。所以他們只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改變課堂教學表面的平和寧靜。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變得麻木,思維不再那麽積極,除了記住老師勾勒的知識點並加以改變,別無選擇。總之,這種教學,本質上忽視了學生心靈的健康成長。
為了突破這種舊的學風,我做了壹個大膽的嘗試,創造壹個民主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積極大膽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民主、平等、友好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形成愉快和諧課堂氛圍的基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在快樂平靜的時候,學習效率最高,最容易產生創新靈感。因此,教師必須堅持教學民主,建立新型的師生友好關系,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平等還給學生,把自由還給學生,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新課程理念下,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需要每壹位教師尊重每壹位學生,學會欣賞每壹位學生,幫助每壹位學生,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解放學生的嘴、手和思維,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主動中發展。
第三,轉變思維,給學生壹把知識的鑰匙。
初中政治不再是死知識,而是生動活潑,與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因此,教師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相信學生有壹雙慧眼,啟發他們自主發現問題,學會質疑,學會探索。在這壹點上,教師要敢於放手,允許學生大膽質疑,少走彎路,只有在走彎路的過程中,學生才能通過反思獲得學習的經驗和智慧。教師不應急於求成,也不應逾越職責,而應耐心對待。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壹個伴隨成長的過程。走在學生的門後,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他們靈感,比事事替學生思考和解答要好得多。後壹種做法叫吃力不討好,好心腸。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玩的壹個遊戲。小時候壹直等到深夜,看蟬幼蟲怎麽變成蟬。當我們看到幼蟲艱難的蛻皮時,我們很擔心他。為什麽這麽慢?後來,我等不及了,就伸手幫蟬脫去了緊繃的殼。完成這個任務後,我還是覺得做了壹件好事,松了壹口氣。結果事與願違。被“好心”幫助的蟬,卻無法展翅飛翔。它的翅膀是黑色的,無法展開。由此我們知道,教育也壹樣,不是在做好事,而是適得其反。學生自主學習的翅膀很可能從此無法展開,要經歷挫折和困難,才能在風中飛翔。
第四,緊跟時事,豐富教學方法,避免枯燥。
為了讓學生深入現實生活,了解真實的社會情況,我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活動,慰問貧困家庭。為了了解國際國內時事政治,我組織學生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閱讀大量參考消息。看完之後,我讓同學們選出最有價值、最有影響力的新聞進行講解,分享給大家。例如,關於中日之間最敏感的政治話題釣魚島問題,我引導學生查閱有關釣魚島的史料,確認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然後我請學生結合相關材料,對日本在釣魚島策劃的壹系列陰謀的最終目的發表意見。學生很活躍,積極討論思考。有的認為釣魚島是美國制約中國發展的棋子,日本只是美國利用的棋子。有的認為日本也是想利用釣魚島問題來制約中國的發展,因為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地位以及綜合實力的提升讓日本深感不安。有學生更大膽,說這是因為雙方政府為了擺脫各自的政治危機,分散了本國人民的註意力,轉嫁了危機。用詞的激烈程度令人震驚。這樣,學生深入到了政治教學的討論中,不再只是表面的作秀,既避免了枯燥,又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總之,素質教育要從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入手,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在原來教學的基礎上有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