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壹樣,是壹個現代性問題。現代性不僅僅體現在壹套價值觀上,還涉及到人類社會系統的組織模式:構建什麽樣的同構,以什麽作為同構的公共認同和聯系紐帶。在現代社會之前,歐洲中世紀建立了以上帝為中心的基督教同構,而中國則是以儒家為中心的中國文化秩序同構。宗教同構和世界同構都是壹種具有終極價值和精神合法性的文化秩序,其現實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形式是各種王朝同構。此外,家庭、宗法、莊園、地域等子結構的同構成為人類的社會生活。宗教(或文化)-王朝-封建莊園(或宗法制度),壹系列從精神秩序到政治秩序再到社會秩序的同體,有效地組織了中世紀的人們進入公共生活。其中,宗教(或文化)* * *同構的最高形式最為重要,因為它與先驗的神的意誌或天意相聯系,提供了普遍的平等尺度和各種次級* * *同構的法律起源。那是壹個神聖的時代。無論這種神聖是表現在超驗的上帝中,還是表現在超驗的宇宙/人心壹體中,中世紀* * *同構的意義都不是指向世俗的人類生活,而是指向超驗的神聖境界。正是對這樣壹種神聖的理想秩序的追求,構成了宗教(或世界)的認同。
在歐洲,當以上帝為核心的神學宇宙觀崩塌,基督教同構性被顛覆,現代世俗生活需要想象壹個新的同構性,這就是現代民族國家。現代性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馬克斯·韋伯所說的,即擺脫魅力。當傳統的基督教同構和儒家世界同構崩潰時,各種王朝同構和封建莊園或宗法同構也失去了法理基礎。哈貝馬斯指出:
對上帝的信仰崩潰後,出現了多元化的世界觀,從而逐漸消除了政治統治的宗教基礎。這個世俗化的國家必須為自己找到新的合法化源頭。——民族的自我認識形成了壹種文化語境,過去的主體在這種語境下會成為政治意義上的積極公民。民族歸屬感促使原本不熟的人團結起來。因此,民族國家的成就在於它同時解決了兩個問題:即在壹種新的法律形式的基礎上提供了壹種更抽象的新的社會整合形式。三
當人們告別神聖時代,進入祛魅時代,需要新的* * *同構想象,世俗的國家和社會也需要新的合法性來源。於是,民族主義誕生了,民族國家取代了傳統的宗教、世界、王朝,成為現代世界最常見、最有效的同構結構。
民族主義不是啟蒙的對立面,而是啟蒙本身的產物。啟蒙思想的核心是通過肯定人的獨立理性能力來確立人的主體性。世界的主體從先驗的上帝或天意回到了人自身。這樣,作為人類同體的合法性就不再來自於外在的超越,而只能從人們自身的理性歷史和文化傳統中尋找。民族國家的自治是個人自治原則在群體範圍內的擴展和運用。
現代民族國家包含兩種* * *同構:國家同構和政治同構,即在國家範圍內組織政治的國家。按照個人自主的開明理想,這個政治國家不再是君主專制的王朝國家,而是以人民主權為核心的民主共和國。作為現代民族國家,民族提供了獨特的* * *形式,而民主則提供了* * *的政治內容。正如蓋爾納所指出的,民族國家是西方現代性的產物,是主權國家為適應工業社會的同質性和標準化的世俗文化而構建的。在西方現代性語境中,民族主義是與自由和民主相同的政治合法性原則。五
民族國家的認同回應了兩種不同的認同,壹種是作為政治國家的普遍公民權,壹種是每個人特殊的民族文化歸屬。人不是壹個抽象的概念。啟蒙思想把人抽象為理性主體,自由主義則承認人是權利主體。雖然這些都是必要且合理的抽象,但它們不能涵蓋人性的全部。如果把啟蒙理解為理性主義,那麽民族主義既是啟蒙的產物,也是反啟蒙的,這與浪漫主義傳統有關。德國浪漫主義認為,人在歷史上永遠是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理性的載體。歷史和現實中的人不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人的情緒總是與壹定的民族和歷史文化背景聯系在壹起的。他必須獲得對文化和族群的歸屬感,生活在某種文化的同體中,否則他就無法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
哈貝馬斯認為,民族國家是現代社會整合的壹種解決方案。壹個公民國家需要壹個民族國家作為它的單壹形式。如果獨立的公民缺乏國家框架,* * *和政治制度將缺乏活力。民族讓人民有歸屬感,有自己的歷史文化。也就是說,民主憲政只能解決政治同構的制度問題。這種政治同構(國家)要想從普遍主義變為特殊主義,就必須與特定的語言、歷史、文化同構(民族)相結合,成為壹個具有融合性和明確歸屬感的現代民族國家。在人性深處,自古以來就有壹種對根的追求,對特定族群、文化或宗教的歸屬感。民主憲政作為壹種正式的法律制度,本身無法提供文化歸屬感,必須依靠民族的想象力。即使像美國這樣沒有民族傳統的國家,也應該創建壹個公民宗教,把自己想象成壹個政治民族。民族國家不僅是利益的同體,也是情感的同體。這不僅需要民主的國家制度,也需要民族文化形式。* * *善意既有普遍的* *和政治內容,也有專門的民族文化內容。在法國大革命中,民族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創造了公民* * *。在美國革命中,自由主義與* * *和共同體相結合,建立了新的政治和種族共同體。因此,在現代性之初,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不僅是矛盾的,而且是壹致的。
對待中國傳統文化要警惕兩種傾向:民族虛無主義和復古主義;對待外來文化,也要防止兩種傾向:壹種是閉關鎖國,壹種是全盤西化。
民族虛無主義:認為中國現實的發展可以割裂與歷史的聯系,否定傳統文化的價值。
復古主義:片面尊重傳統文化,用傳統價值觀來看待、衡量和評價現實,否認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本質區別。
全盤西化:壹方面是現代化和西化,另壹方面是現代化和中國固有文化的對立,所以現代化的過程被看作是把西方繪畫文化移植到我們民族的過程。
閉關自守:對外來文化的絕對排斥,尤其是對體現現代文明的西方文化的恐懼,其實是不思改變,執著於缺點。
以上觀點都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點。
辯證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學的否定觀。運用辯證否定的方法對待傳統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批判其錯誤的東西,繼承其積極的東西,並加以改造。在對待外來文化時,要有區別、有選擇地學習,努力走出壹條既能體現現代世界文明水平,又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1.傳統是歷史傳承下來的觀念、道德、習俗、藝術、制度,是相對於現代性而言的。然而,很多人在時間上錯誤地將傳統等同於“過去”甚至“過時”,在形式上將其視為“靜態”甚至“僵化”,割裂了歷史、現實和未來的邏輯聯系。他們無法正確把握傳統的歷史傳承,更難以找到它與時代精神的契合點。他們強調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割裂了傳統內涵與當代風格的有機統壹。
傳統是過去的現代,現代是未來的傳統。德國存在主義代表人物卡爾·卡爾·雅斯貝爾斯指出:“在繼承中,人有壹點實踐能力,這種能力是堅不可摧的;在傳統中,妳有絕對的東西,是不會失去的。“傳統不是靜止的、死氣沈沈的歷史沈澱,而是充滿生命、永遠流淌的洪流。離它的源頭越遠,它膨脹得越大。
“妳沒看到傳統的水從天上來,進入海洋,壹去不復返!”傳統之河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綿延不絕,在九曲循環中蕩來蕩去,不斷豐富其形式,豐富其內容,拓展其領域,使每個時代的人們所取得的成果作為壹種環保保存在傳統的神聖鏈條中,作為遺產傳遞給下壹代。
因此,傳統表演與時俱進,每個時代的人都必須促進歷史意識和當代精神的融合,繼承、創造和發展優秀傳統。
2.傳統對現代人來說是壹把雙刃劍。壹方面,它是人類文明的標誌,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所以它是滋養現代人精神的源泉,是培養現代人格的滋養,是未來的支撐。
另壹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說,“傳統是壹種巨大的阻力和歷史慣性”,處處制約和阻礙著現代化的進程,使致力於創造新生活的人們感到了沈重的負擔。
所以,在傳統的洪流中,總是不可避免地會有泥沙和珍珠玉石壹起沈下去,有糟粕也有精華;既蘊含著推進現代化的機遇,也孕育著影響現代化的毒瘤。所以,傳統既不能被奉為神聖的偶像,也不能被簡單地當作歷史垃圾丟棄。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當代生活的混亂現象,許多人表現出茫然的價值感。他們很難區分什麽是精華,什麽是糟粕,更難區分混在精華裏的糟粕和包裹在糟粕裏的精華。他們找不到“白玉的瑕疵”,也找不到“沙子裏的金子”,真正做到了適度取之,適度舍之,適度量之。
3、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是文化發展和演變的中心。文化的發展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服務。每個偉大的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壹個民族通過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時尚、習俗、宗教信仰、對故土同胞的熱愛、對故土的眷戀、對閱讀民族感情的厭惡和仇恨,表現出自己的傳統和自尊、尊嚴感。
我們不應該以復興傳統、繼承西方社會文化成果為借口,否定和喪失傳統的民族性。要更新傳統,就必須強調民族的主體性。任何個人都不可能回避民族的利益和命運,談什麽自我觀念的更新。
只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的獨立性(肯定自己的獨立存在)、自覺性(有明確的自我意識)和能動性(作為積極改造環境的動力),社會文化才能繁榮發展,具有堅實的凝聚力。
於是,深入傳統沃土底層,像淘金壹樣獲得許多閃耀的金沙,鑄成閃耀著時代光輝的金寶塔。
4.超越是對傳統的否定和不滿,它追求和實現的是壹種邁向未來的新境界和境界。“老路無復,必有遷徙;維持現狀沒什麽,必須要有變化。”正是因為在繼承中超越,在超越中繼承,才形成了壹條不可阻擋的人類歷史長河,它既不會斷裂,也不會幹涸。
但是很難超越。美國社會學家英格斯指出:“許多致力於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已經逐漸意識到,他們的心靈和精神仍然牢牢地鎖定在傳統意識中,這構成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同樣,當代人的骨髓和血液也固執地沈浸在沈重的歷史傳統中。雖然他們穿著時髦的現代服裝,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成為壹個現代人。
超越不是超脫。超越是立足大地,巍然屹立,在傳統中繼承和突出,在繼承中求發展;超越意味著妳的腳像浮雲壹樣漂浮,意味著妳放棄了虛幻海市蜃樓的傳統構建,意味著妳在虛無中滑向毀滅。超越是客觀規律;超越是幻想之花。
5.創造是壹種偉大的力量,是壹種迷人的召喚,是前進的動力,是精神的不竭支撐點。完整的人是為了傳統而創造和創造傳統的人。人總是站在雙重歷史意識中。壹方面,他是過去文化的產物;另壹方面,他也是未來文化的創造者。他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影響和雕琢,同時又積極選擇、吸收、激蕩,註入新的時代精神,賦予其新的特征、意義和功能,使其得以發展、壯大。
用伽達默爾的話說:“傳統不是我們繼承的現成的東西,而是我們自己產生的,因為我們理解並參與了傳統的進步,從而我們自己進壹步定義了傳統。”
在繼承先輩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在更加復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充實其內容,豐富其內涵,以新的成果增加其元素,甚至重組傳統的功能結構,使之成為壹種適合我們時代,反映歷史潮流的新傳統,以現代新觀念聚合傳世瑰寶,轉化升華為巨大的現實凝聚力和內在驅動力,使深厚的歷史底蘊散發出強烈的時代氣息。
6.馬克思指出:“人創造自己的歷史,但不是隨意創造的,也不是在自己選擇的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自己直接遇到的、被確立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的。”沒有傳統的傳承,個人就不會有創造的智慧,社會也就失去了進步的基礎,人類也就永遠滯留在吃血飲血的荒野。因此,著名文化人類學家蘭德曼認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氛圍中,人才能呼吸”。因此,“壹個個體必須向文化傳統學習,向他所出生的時代的文化高峰攀登”。不繼承傳統文化的優秀思想、智慧、品質和風格,就不可能良性發展。
求異的科學精神是舊思想的“爆破手”,新思想的“燃料氣”,新傳統的“設計者”。但壹定要在繼承傳統精髓的基礎上標新立異,而不是壹味貪圖新奇。
因為不是所有新奇的東西都有生命力,淺薄無聊的東西往往都有新奇的面孔。然而,有些人甚至熱衷於“反其道而行之”,肯定所有過去被否定的傳統,否定所有過去被肯定的傳統。今天,它們是顛倒的,明天就會被推翻。結果,他們沒有實現現代化,患上了現代病。
7.我們必須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壹。它既植根於強大的民族土壤,又植根於宏大的世界背景;它不僅富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而且具有寬宏大量和道德寬容的精神。
也就是說,首先要立足於五千年的中華傳統,以鮮明的時代責任感和深厚真摯的民族感情和品質,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古為今用”,才能創造出更加合理的文化模式。這樣才能洞察現實,預見未來,否則只能在“無”中“隨波逐流”,變得無根無依,無家可歸。
同時要把這種深厚的民族歷史感和開放的世界視野結合起來,讓中國走向世界和世界走向中國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吸收外來的傳統養分來滋養自己。
最大限度地借鑒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現代社會的壹切科學文明,“洋為中用”,即借鑒外來文化的長處,夯實民族文化的根基。在繼承中吸收,在開放中選擇,在批判中提高,不斷摒棄保守、封閉、落後,高舉民族傳統的旗幟,綻放出壹簇簇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燦爛火花。
8.在歷史的漸變時期,人們自覺不自覺地按照傳統習慣去思考、生活、行動,並不覺得傳統有壓迫感。
然而,在歷史劇變的社會轉型期,人們強烈感受到傳統的沈重負荷,也渴望擺脫無形的糾纏。所以個人零星的、不穩定的感情被激化,很容易被不可名狀的潛意識驅使,被情緒沖動,導致破壞性思維泛濫。這是我們這個轉型時代的突出心態。
因此,擺脫情緒化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科學的理性精神和建設性意識,對於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9.每個偉大的民族都有其珍貴的民族文化,每個民族文化都鮮明地展示著自己的民族精神。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無疑是壹個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壹個民族在世界上蓬勃生長的基石。
因為獨特,所以存在;因為獨壹無二,所以無可替代。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壹個民族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文化智慧和精彩精神,是承載傳統、反映現代、展示人類文明未來的壹束鮮花。它不僅被這個民族代代相傳,也為其他民族所欣賞。
欣賞是真誠的贊美,不是低微的贊美;欣賞是理性深刻的審視,不是膚淺的觀光;欣賞是壹種充滿科學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批判性借鑒,而不是神壹樣的崇拜。所以,對外來文化的欣賞,或者說“賞花”,體現了壹個民族曠達大度的胸懷,這是壹個自立民族開放從容的選擇,也是壹個民族永葆生機的必要。
但是,吸收外來民族文化是壹個辯證揚棄、自覺內化的過程,是其他民族文化的燦爛火花與自己的燦爛文化相得益彰、交融在壹起的過程。所以,我們不能采取“插花”的方式來學習外來的民族文化,也不能把壹根樹枝活生生地折斷插在花瓶裏,放在文化的花架上致敬。如果是這樣,不僅會枯萎外來文化的精華,也會枯萎我們民族的精神。
只有外來的文化成果與固有的深厚基礎相結合,才能再開出燦爛的花朵。讓我們像對待“種花”壹樣對待外來文化。只有把外來文化的枝幹深深地植入到我們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民族文化之家的花朵才能不期而至地綻放。
10雖然新生事物並不都是鮮活的,但是當我們不加選擇地熱衷於獵奇的時候,那就叫“過度”;當我們對新事物不感興趣,也不去研究、分析時,就叫“掉隊”;當我們不習慣新事物的時候,就叫“不平衡”;而當我們冷嘲熱諷甚至阻礙有生命力的新事物時,就叫做“固執”。
進取可以糾正,落後可以趕超,不平衡可以平衡,固執是壹種必須消除的阻力。
11.雖然新的未必有生命力,但對新事物的追求永遠是人類進步的永恒動力。
12,傳統是過去的時尚,時尚是未來的傳統。
傳統傳承,時尚流行。
傳統在流通中更新為時尚,時尚在流行中沈澱為傳統。
13,先行者的價值不僅在於不抄襲別人,更在於不抄襲自己。
第二,既有文化成果的傳播與文化創新和重建是統壹的。
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說:“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適應社會遺留下來的傳統模式和規範。”先輩改造環境的文化創造仍然以符號或物化的形式存在,而年輕壹代則把握前人創造的文化成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新的文化創造。人類創造的文化成果是通過層層積累不斷積累的。這種縱向的文化傳遞和積累形成了壹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並對現存文化保持著長期的影響。此外,還有橫向的文化交流。通過接觸和交流,不同的文化體系可以相互滲透、吸收和融合,引起文化的變遷和重構。要使文化正常健康發展,不僅需要縱向的文化傳遞和積累,也需要橫向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傳播已有文化成果,重構文化創新,是文化正常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
傳播已有的文化成果是文化傳播和積累的要求。有些是長期積累下來的,成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如歷代編纂出版的文化典籍;還有當代人新的文化創造,包括新理論、新知識、新科技、新文藝作品。壹些重大的文化創造會引起文化的變化,即文化內容和結構的重大變化。文化變遷的原因既有本民族偉大的文化創造,也有外來文化的影響。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豐富和發展民族文化,也是編輯活動的壹項基本任務。
這樣,在文化交流中就會出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要實現文化的整體創新,就必須充分發揮編輯活動的策劃、組織和選擇優化功能,進行文化整合與重構。在整合與重構的過程中,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被保留下來,並獲得了新的詮釋和意義,體現了傳統文化在現代文化中的特質。外來文化的精華也被民族文化所吸收,成為民族文化的新特征。這種文化體系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是全國性的又是世界性的。各種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有評論提出,創意是編輯活動的規律。這種說法固然有壹定的道理,但創造性規律適用於許多人類活動,因此有必要揭示編輯活動的創造性特征。編輯活動的創造性不僅指對具體文化產品的創造(確切地說,是再創造),還指通過文化整合與重構對文化的整體建構。編輯活動的產品不僅是具體的文化產品,而且是由各種文化產品構成的出版文化體系,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理想信念、社會習俗、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
既有文化成果的傳播與文化創新重構是統壹的,體現了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文化的傳承、積累和創新與重建是文化發展的要求。沒有文化的傳承和積澱,文化就沒有根基和靈魂;沒有文化的創新和重建,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和生命。文化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和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受經濟、政治和科技因素的推動和制約。因此,這壹編輯規律不僅反映了編輯活動與文化的關系,也反映了編輯活動與經濟、政治、科技的關系。編輯活動既要符合文化發展的要求,又要符合經濟、政治、科學發展的要求,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明進步。
第三,保證文化產品質量和把握最佳傳播時機的規律是統壹的。
在編輯活動中,產品質量和最佳傳播時機既統壹又對立。這種對立統壹制約了文化傳播的效果。許提出的質量與社會效益同步律是關於質量與傳播效果的壹致性。伊勢提出的最佳運作法則,除了質量之外,還加入了時效性和編輯周期的因素,認為在最短的編輯周期內完成高質量的最終產品,不失時機地向社會傳播,才能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基於他們的觀點,本文將文化產品的質量、傳播時機和傳播效果作為編輯活動的基本目標,並分析了它們的對立統壹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