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李樂興邦

李樂興邦

李樂興邦

中國歷來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3000年前的殷周時期,西周的周公就建立了以德為尊的禮樂制度,使之成為以德治國、仁政的重要方式。繼周公之後,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儒家繼承發揚了禮樂文化,提出君子要“文有所知,約以禮”,“禮導其誌,樂以聲”,要求以仁義為重,修身齊家,與人為善,儀容整潔,順道而樂。

《禮樂經》雲:“樂者天地之和;禮,天地之序。萬物和諧,秩序不同。”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之間最重要的秩序和規則。音樂是天地間美妙的聲音,是道德的體現。禮秩序幹,樂與天地和!所以“喜與天地和,禮與天地和”。禮樂風行天下,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謙謙有禮,有條不紊。這就是我們古典的“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西漢以後,《周禮》、《禮記》成為古人治國修身的必讀經典,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樂和·田地

說到“音樂”,大多數人會想到現代社會的流行歌曲、西方搖滾樂、管弦樂等。,並以音樂為娛樂。但是,中國古代的“音樂”起到了教化民眾的功能。

古代聖賢非常註重音樂對人心靈的影響,以音樂為輔,宣揚仁義,教育人民。比如黃帝的音樂《仙池》就與神靈的德行相連;顓頊的音樂《雲門》傳承美德;姚之樂的“大章”應用廣泛;邵,順之樂,發揚美德。它的節奏和旋律平和莊重,寓意深刻,引導人向善。

君子聽樂,能言其意,以德尊天,以思修身,以家報國。孔子在向祥子學琴,練習《王文曹》這首曲子的時候,實際上感受到了曲調中所蘊含的崇高精神,以及作曲家所要表達的寬仁的崇高精神境界。

古樂《南風》以其平靜祥和的曲調,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思想,記錄了舜帝推德懷遠、憂國憂民的事跡。舜帝的善良,仁愛,愛民,勤奮,智慧和才華都結合了許多美德。大禹曾經武力征討三苗,但三苗戰敗後不服氣,很快就起來造反了。於是,舜帝阻止了大禹再次討伐三苗的請求,經過三年的道德說教,三苗欣然被說服,移風易俗。舜帝訪問了南方,感到遺憾的是,南方像火壹樣,炎熱很容易幹燥,人民正在遭受痛苦。南風壹吹,刮風就下雨,解除了所有人的幹渴和炎熱。舜帝看到中國南方的人們在溫暖和煦的南風中如此快樂,他們感慨萬千。他們揮舞著班卓琴,放聲歌唱:“南風能解除我們人民的焦慮;南風壹吹,可以富民。”他為臣民向神祈禱,苦思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加強了對神靈的禮樂文化和崇拜活動,並高唱《南風》統治世界。

學習禮樂之道,可以使君子愛人,小人化惡為善,控制個人欲望,淳樸正直,樂善好施,清靜穩重,穩定長久,順應自然,長久。故古禮樂不離己,即所謂“士不無故撤琴。”

古人認為,音樂是用來調和人的情感的,禮儀是用來誘導人心的。法令是用來統壹人的行為的,懲罰是用來防止惡行的。禮、樂、刑、政令的終極目的是壹樣的,都是用來統壹民心,實現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禮是體現在外表上的,喜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可以潛移默化。最好的音樂壹定是平和自然的,讓人民沒有怨恨,那麽暴民就不會揭竿而起,諸侯就不會臣服,不用動武,不用各種懲罰,人民就沒有後顧之憂,這說明音樂是廣泛實行的。然後通過禮儀教育民眾,從而達到禮樂的掌握和天下的統治。

如果儀式顯示了天地之間的秩序。因為秩序,壹切才能顯現差異。義無反顧是禮的本質;莊重的服從是禮貌的功能。禮是用來界定貴賤之分,讓人互相尊重的。那麽,音樂表現的是天地之間的和諧;和而不亂是音樂的內在精神;因為和諧,萬物才能生長;讓人們喜歡愛情是快樂的壹個功能。音樂用不同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心靈,使人們彼此接近。禮樂本質上是壹樣的,所以歷代明君都遵循。他們在禮樂制度上都是根據時代的變化來命名禮樂的,這與他們的成就應該是壹致的。

禮樂壹刻也不能離開身心。細究音樂的功用,加強內在的修養,那麽淳樸、正直、愛、誠之心就會浮現。如果妳有壹顆簡單、誠實、愛和誠實的心,妳會感到快樂,快樂會和平,和平會持久,堅持會成為自然,自然妳會達到理解的境界。天空雖然寂靜,卻能讓人相信。細究音樂的作用,是為了加強內在修養。細究禮儀的作用,就是端正儀容舉止,使人肅穆,肅穆才會有尊嚴。如果妳心中有片刻的不公正和不快,那麽卑鄙和奸詐的思想就會進入;如果外表壹瞬間不肅穆,那麽輕佻怠慢的想法就會進入。

所以,快樂影響人心,禮貌矯正人的外貌。喜使人極其平和,禮使人極其順從。心態平和,外表順從,那麽人們看到這樣的眼神和表情就不會和他打架,看到這樣的外表和行為就不會產生輕佻怠慢的想法。所以,美德的光輝在心中發芽,人不會違抗;行為準則是顯而易見的,人們不會不遵守它。因此,世人不難詳細檢視禮與樂的原理,並付諸行動。

傳統禮樂陶冶人的行為,使人內心為道德光輝所感動,外在表現為純粹理性,順應天地規律,關愛他人。其教育功能能使人明辨善惡,回歸正道。禮樂文明反映了人們對天道真理的渴望和對道德正義的敬仰。

徐莉幹坤

中華民族有認識、實踐、遵守、重視禮儀的傳統,故稱“禮儀之邦”。禮儀規範著古代社會人們的道德和行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之壹。

在中國六大傳統藝術中,“禮”字第壹,充分體現了中國人重視禮儀的傳統。禮儀在歷史中不斷被修正、完善、繼承和發揚。西漢以後,《儀禮》、《周立》、《李記》三部禮學經典相繼被收入學官書籍,成為古代文人的必讀之作,在中國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前很多文化世家的廳堂裏,都有“詩禮”的匾額,講究的是“禮”的教育。《論語》記載了孔子教兒子學習禮儀的故事。

壹天,孔子獨自站在院子裏。他的孩子孔鯉邁著小碎步恭恭敬敬地走過,被孔子攔住了。他問孔鯉有沒有學過禮儀,孔鯉答沒有,孔子也說:“不學禮儀,不能立。”不學禮儀,做人難。所以孔鯉回去學習禮儀。這個故事壹直被傳為美談,被稱為“庭訓”、“詩訓”。

古人認為“禮”是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道德禮儀。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既然禮儀意義如此重大,壹個不學禮儀,不懂禮儀的人如何立足於世?這就是“沒風度,沒地位”的道理。

那麽,什麽是禮物呢?《左傳·趙專公二十五年》說:“禮,盛衰之紀,天地之經緯,人之所以生。”禮是天地之法在人類社會中的體現,所謂“禮和天道,天道也”。禮也成為文明與野蠻的分界標誌。古人用禮來劃分異族(即野蠻和文明),而不是用血族來劃分內外。

禮就是秩序,它對社會秩序和上下級關系有著嚴格的規範。《左傳·潛公十壹年》中說:“禮,通國,定國,令民,益後嗣。”父子相親,長幼有序,天下人互相尊重,說明禮普遍實行。禮深蘊著人類對美德、和諧的追求,對人自身的期待和包容,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關註和培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

禮儀也是日常生活的規範,其按照仁、義、文、忠、信的要求制定的禮儀包羅萬象。禮儀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分為吉、兇、軍、兵、善五類;分小類,有幾十種,以至於中庸有“禮儀三百,尊嚴三千”的說法。

著名的《三字經》中有許多關於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的禮儀規範。比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如何稱呼對方,如何站著說話,如何打招呼等等。即使吃飯,舉手投足也要表現出自己的修養,這叫食禮。行為符合禮儀,是修養的表現,反之則不然。

我們為什麽要學會禮貌?《禮記》中提到,在古代,人們的內心是淳樸的,凡事沒有規矩,只憑內心的真誠行事;在文明時代,要註重施與受的互動,接受他人的恩惠,回報他人的恩惠。接受恩惠卻不回報是不禮貌的;如果得到了獎勵卻不給人家人情,也是不禮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夠保持和諧,是因為禮儀的作用。沒有禮儀就會有危機,所以禮儀壹定要學。“禮尚往來”比喻別人以禮相待,以禮回報。

子曰:“禮粗則累,慎粗則窘,勇粗則亂,直粗則扭。”意思是壹味的要求尊重,卻不懂得禮貌,會累;壹味的要求謹慎,卻不懂得禮貌,會變得膽小怕事;壹味依靠武勇,卻不懂禮儀制度,會惹事生非;不了解禮儀制度就壹味要求坦誠待人,會很尖銳,很傷人。生活在優越地位的人能善待父母,人民自然會養成壹種善良的風氣。生活在上位的人不能忘記和拋棄故人,人民自然不會對他人漠不關心。

子曰:“何為禮?禮是處事之道。壹個紳士應該知道如何做事。禮即理,君子不能無因而行。道德若淺,禮只虛。壹切制度都是由儀式規定的。禮的行為也是禮所規定的。沒有禮治的國家,就像壹個沒有向導,不知道往哪裏走的盲人。沒有禮貌,連讓路都沒有規矩。這樣就無法帶領國民協調行動。”

作為壹種社會行為準則,在孔子看來,“禮”是從田字到庶人每個人都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在《禮記》中,他明確指出:“君臣之位,不分尊卑老幼;沒有所謂的非禮。"孔子說:"其實人與人之間的諾言,只要能實現,就是禮;“做讓人們開心的事情很有趣。君子努力做到這兩點,處於統治者的位置,天下就太平了。禮樂興起,天下治理;禮樂敗壞,天下大亂。”

可見古人對“禮”的重視到了國家興亡的高度,已經遠遠超出了社會人際關系的範疇。相比之下,現在很多人忽略了對人們應該知道的基本禮儀規範的學習。人們把那些不拘禮節的人視為“瀟灑”;把穿著奇裝異服,說臟話的人想成“有個性”坐而不坐,站而不站,吃而不吃,衣著邋遢,見長輩連招呼都不打,打擾別人連謝謝都不說,在公共場所傲慢自大,獨斷專行,都是缺乏修養的表現。

其實,禮貌、儀容、風度是體現壹個人文化素質和修養的重要方面。《禮記》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不是語言的存在,而是儀式,這是文明與野蠻的區別。

韓國和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在歷史上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禮儀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現在也繼承了壹些禮儀規範,人們更註重用優雅的語言和舉止來表示尊重。

人們經常說,“如果妳靠近朱者赤,妳就會是黑人。”。通過聽妳所聽到的,妳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壹個人的觀念和道德習慣。觀念在妳心中根深蒂固,習慣變得自然而然,最後自然會體現在妳的行為上。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人們加強自我修養,自覺約束自己,以達到人際關系的協調。

《子簡》中記載,當時梁國的老師賈誼曾經向中國皇帝建議如何教育王子道德禮儀。他在勸告中說:“太子出生時,古代賢明的君主以禮儀待之。相關官員衣著整齊莊重,在南郊舉行禮儀,沿途通過宮門下車,恭敬地快步走過祠堂。因此,王子是個嬰兒。太子小的時候,三公三吏的官員對他進行孝、仁、禮、義的教育,以驅逐惡小人,不讓太子見惡。這時,天子精心挑選正直、孝順父母、熱愛兄弟、學識淵博、深諳治國之術的人來保衛和輔佐太子,讓他們與太子和睦相處,共同活動。所以,太子從出生的時候起,就見壹切對的事,聽壹切對的事,行壹切對的道,四面都是正直的人。永遠和壹個正直的人相處,他的思想和言語不可能不正確,就像從小在齊國長大的人,忍不住會說齊國方言;如果妳經常和歪門邪道的人相處,妳就會變成歪門邪道的人,就像在楚國長大的人會忍不住說楚方言壹樣。”

子曰:“從小養成如天性,習慣如天性。”學習禮儀和開發智力是齊頭並進,共同成長的,所以無論怎麽學,都無愧於心;接受和啟蒙是與觀念和意見壹起形成的,所以道德禮儀的概念就像自然的本性壹樣。

夏商周王朝之所以能維持統治很久,就是因為有教育輔佐太子的制度。到了秦朝,情況完全變了。秦始皇派趙高做胡亥的老師,教他判案量刑。胡亥學到的不是砍頭割人鼻子,而是滅三家。胡亥前壹天當了皇帝,第二天就用箭射人,把出於忠義出謀劃策的人說成是汙蔑國事,把對國家有遠見的人說成是造謠誤導人,把殺人說成是割草壹樣隨便。這僅僅是因為胡亥生性兇猛嗎?是因為趙高的品味對胡亥的影響不符合正道。

可以說,環境的善惡對壹個人的道德禮儀影響很大,善意為善,近惡為惡。如果我們接觸的都是品德高尚的人,聽到看到的都是健康美好的影視作品、書籍、音樂,自然會受到很好的熏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如果妳接觸到邪惡的反派,被灌輸色情和暴力的東西,人的心智就會在這些方面發展,甚至走向自私、貪婪和殘忍。同理,如果壹個人的道德禮儀很高級,他的壹言壹行也能影響和改變周圍的環境。

北魏有個孫子清明,皇帝給他起了個名字叫節儉。節儉從小就是個好人,有高尚的道德。即使是在自己家裏,他每天都很莊重,所以文帝很尊重他。

當時荊襄剛剛投降,文帝命建領軍。常當上十二州都督後,因為當時荊襄是蠻荒之地,晚輩從不侍奉長輩。常覺得這種壞習慣應該改變,所以他教他們孝順的道理,把當地的民風變成善良。

後來,常成為的高級官員。有壹次,皇帝在和大臣們聊天的時候,對他們說:“這個長孫尚書,威嚴莊重,守禮莊重。妳們聖賢要效法他的品德,守禮才能鞏固民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壹個彬彬有禮的人會對周圍的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看到他就會心生敬畏。所以,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的行為有尊嚴。所謂自重,尊重他人,就是這個道理。

  • 上一篇:勞動法全文
  • 下一篇:列出至少10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法律法規,前面加中華人民共和國。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