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思想
道德思想
孔子構建了壹個完整的“德與德”的思想體系:他在個體層面上倡導“仁與禮”的德性與美德。德道思想體系以性善論(“壹陰壹陽謂之道,順之者亦善,成者亦人”)為基礎,以建立人極(“三極之道”)為目的,與人性、天道、地道會通,中庸適時成為壹套完整的方法論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在治國方略中,他主張“以德治國”,以德治國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被稱為“德治”或“禮治”。這種策略把道德和禮貌應用到人民身上,收緊等級制度,把貴族和平民完全分為被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打破了原來貴族和平民的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學體現的是人性精神,孔子的禮學體現的是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文主義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適用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政府,而秩序和制度社會是建立文明人類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髓。
孔子晚年的最高誌向叫做“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裏,世界上的人彼此相愛,愛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僅僅是家人,還有父母和孩子。孩子可以得到溫暖和關懷,孤獨的人和殘疾人可以依靠,男人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壹個滿意的家。沒有詐騙,沒有小偷,沒有路要接,晚上沒有門要關,大家坦誠相待,人才選拔,大道之行也是壹種公共服務。
經濟思想
孔子最重要的經濟思想是“重義輕利”和“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影響很大。
孔子所謂的“義”是壹種社會道德規範,“利”是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在“義”與“利”的關系上,孔子把“義”放在首位。他說,“看妳要什麽”。公元前之前就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面前考慮如何符合“義”。他認為“義隨取”,即只有符合“義”才能獲得。孔子甚至在《論語·子涵》中主張,少談利潤是必要的,但不要回避利潤。《左傳·成功二年》記載,做不道德的事發財就像浮雲,不屑於不義之財。孔子還認為,對待“義”和“利”的態度可以區分“君子”和“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明白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只知“利”不知“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立人》中所說的“君子義,小人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強調“義”,就必然鄙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非常不滿,稱其為“小人”,因為孔子認為人應該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肩負更大的責任。他希望他的學生成為價值承擔者,而不是農民。
教育思想
①“有教無類”、“經國濟天下”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
②重視幼兒教育和啟蒙教育。
他教育學生要有誠實的學習態度,謙虛好學。
他要求學生時不時地復習所學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⑤要求學生拓寬和深化新知識,“舉壹反三,舉壹反三”。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壹次提出人的自然素質是相似的,性格上的差異主要是後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性相近,學遠”)。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被教育,每個人都應該被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塾,多招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將教育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官”,學成之後就做官。他受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政治上的君子,君子必須有很高的道德品質。所以孔子強調在學校教育中必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弟子進則孝,出則孝,至誠守信,愛民和善。有余力就學寫”)。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是道德標準,“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能真正豐富起來。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了立誌、克己、修行、自省、勇於改革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他在提倡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要“學以致用”,將所學應用於社會實踐。
他首先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怒,不怒,不怒。”這意味著,當學生認真思考並達到壹定水平時,教師應該啟發和啟發學生。他也是最早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交談和個別觀察,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德、言、政、文等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壹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不厭,教不厭。不僅要言傳身教,更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榜樣行為影響學生。他愛他的學生,學生們也非常尊敬他。師生關系很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範。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僅培養了許多學生,而且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他的教育理論,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經濟體制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如魯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始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地位,這是春秋時期的壹項重大經濟改革;但據《左傳》記載,孔子在編輯《春秋》時,記載了“首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民不富,君不富。《論語》中也有記載,孔子主張“利人之利”,即做對人民有益的事。另壹方面,他主張賦稅要輕壹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據《論語》記載,孔子還向當時的政治家們宣講,要求政治家們不能太奢侈,要註意節儉。他說:“奢侈不遜,節儉固本。”與其自卑,不如踏實。”同時,它還提倡“節約和愛他人”。這包括將孔子的“仁”的思想運用到經濟領域。
審美意識形態
孔子美學思想的核心是“美”與“善”的統壹,是形式與內容的統壹。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作為改變社會政治的手段和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而孔子認為,壹個完美的人應該在詩、禮、樂三方面培養自己的修養。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文學理論影響很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和“異論”等著名的美學命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男孩問易》提出了易派之美——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生活的美好;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美學之流派”。
生命的概念
◎怒而忘食,樂而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他也是人,怒而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自己的老年即將到來。”當時孔子已經帶領弟子環遊世界九年,歷盡艱辛。他不僅沒有得到省長的任命,還差點死掉。但是孔子並沒有因為困難而放棄,他依然樂觀,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
◎在貧窮中快樂。
子曰:“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當貧富與道德發生矛盾時,他寧願貧窮也不放棄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樂看作不求富貴,但求維護道,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孔子曾說:“富而貴,人欲其所欲;如果妳不走這條路,妳將壹事無成。貧窮和吝嗇是人們所厭惡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錢可用,雖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妳要不到,就按我說的做。”
◎學而不厭,教而不厭。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以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他在當時很有名,幾乎被認為是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本人並不這麽認為。子曰:“聖人仁者,我焉敢?”樂此不疲,教人不厭。“孔子得知沒有正規的老師。誰有知識,誰不懂,就拜他為師。所以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選好的跟著走,改不好的。"
直走。
孔子天性正直,主張直行。他曾說:“我對別人,誰毀我名譽?”有名氣就要去嘗試。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記》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要求老子講禮貌。臨走時,老子贈言:“精明透徹,近死,善議人。辯廣大者危,惡者也。做兒子的不該有自己的,做部長的不該有自己的。“這是老子對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壹些缺點,就是看問題看得太深,說話太尖銳,傷害了壹些有立場的人,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危險。
善待他人。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理論。他也是壹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真誠大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舍我其誰,鞠躬盡瘁”都是他的人生準則。子曰:“十之五,吾立誌學;我三十歲了;四十而不惑;五十歲時,我知道我的命運;六十歲我聽話;我七十歲還聽話;我沒有越界。”這是孔子對自己人生各個階段的總結。
-
老子
哲學思維
老子試圖建立壹個包含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壹切都遵循這個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壹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多變的。事物本身就是陰陽的統壹。
對立的事物會相互轉化,也就是陰陽轉化。
法(德)來自於事物的法(道)。
老子的“無為”不是針對“無為”,而是針對“有所為”。因為按照前面說的“道”,“無為”就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想法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獲取利益為目的,但客觀上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出自“天地無人推,日月自明,星辰自序,禽獸自生。這是自然的,何必呢?”(見下文《老子的故事》孔子提問第四段):
老子所說的“自然”與上帝的概念並不相似。萬物之法(道)是自然規定的,即“道法自然”。有些人誤解了這裏自然的含義。
應該指出的是:
其實,人的生命就像宇宙的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它的目的。
於是,對某個(些)目標的非理性選擇就成了唯壹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的無限立場上看問題的。
所以老子只說了“方法”,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了我們壹個啟示:人為什麽要因為刻意達成目標而受苦?無所事事,逍遙自在,也是壹種待人接物的方式。
至於老子的世界觀,按照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的存在就是“有”)會相互轉化。所以老子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從虛無中來,又走向虛無。比如人類的生與死(見下面老子講的壹個聖人之死的故事:“從前,老聃從無而生”,“今日,老聃從無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