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進婚俗改革?為愛情減負?
長期以來,壹些地方在婚俗領域出現了高價彩禮、大操大辦、攀比送禮、鋪張浪費、低俗婚俗等問題。,成為群眾的沈重負擔,為社會所詬病。人民期待有效的治理。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移風易俗的決策部署,民政部自2018起,將推進婚俗改革作為重點工作,出臺了《民政部關於2020年婚俗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2021年4月和9月,民政部分兩批確定了32個國家婚姻習俗改革實驗區。從開展婚姻家庭咨詢、倡導簡約適度的婚俗禮儀、培育文明進步的婚俗文化、傳承良好的家風家教四個方面入手,希望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控制過高彩禮等婚姻陋習,構建新的婚姻家庭文化,幫助婚姻家庭幸福穩定。
在民政部近日舉行的2022年第四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社會事務司二級巡視員楊宗濤表示,壹年多來,民政部積極引導實驗區探索創新,各實驗區結合本地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婚俗改革提升服務質量,引導各地創新婚俗禮儀,全面開展婚姻家庭咨詢服務,開展整治天價彩禮、大操大辦、攀比送禮等不正之風。
創新婚禮禮儀,而不是搞大事情。
壹年多來,民政部積極引導試點地區提高服務質量,發揮了婚姻登記處在婚俗改革中的主陣地作用。
32個試驗區普遍改善了婚姻登記的軟硬件環境,實行了網上和電話預約,設立了結婚登記區、離婚登記區、等候區、婚前教育室、婚姻家庭咨詢室、辦證大廳,使登記更加方便快捷,環境更加溫馨浪漫,使婚姻登記成為年輕人壹生的美好回憶。普遍設立了婚姻文化館或婚姻文化長廊,展示傳統優秀婚姻文化、優秀家庭教育、榮辱與共的愛情故事、紅色婚姻文化等,對提高新婚夫婦的神聖感和責任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引導新婚雙方簽訂婚俗改革承諾書或倡議書,承諾或倡導新和簡婚,拒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不良婚姻,做新時代新婚俗的引領者。
在民政部的指導下,各地紛紛創新婚俗禮儀。
在試驗區普遍開展發證服務,探索發證婚禮,建立地方領導、人大代表、CPPCC委員、社會知名人士發證制度,將發證儀式引入婚姻登記程序,使發證常態化,增強夫妻對婚姻的神聖感和責任感,引導當事人以莊重的發證儀式代替隆重的儀式。各地壹般都會定期舉辦集體婚禮,很多地方都設立了戶外集體婚禮基地,對於在重要時間節點組織不同群體的集體婚禮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和引領作用。比如在浙江省舟山市舉辦?海誓山盟?集體婚禮,每年都由湖南省民政廳舉辦?國潮?河北省河間市每年定期舉辦的集體婚禮?零彩禮婚禮?在山東青島舉行?與充滿活力的海洋之都結緣,愛上這座美妙宜人的城市?文明實踐集體婚禮等。很多地方把婚姻登記處搬到了公園,定期在公園或婚姻登記處舉行集體婚禮和認證活動;很多地方簡化了傳統婚禮儀式,推出了符合新時代年輕人需求的創新婚禮形式,深受新婚當事人的歡迎。
整治天價彩禮,遏制不正之風
全方位開展婚姻家庭咨詢服務,是婚俗改革的明顯成果之壹。
民政部會同全國婦聯印發實施《關於加強新時期婚姻家庭咨詢教育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依托婚姻登記機關建立健全壹站式、多元化婚姻家庭服務機制,為當事人提供情感咨詢、心理疏導、婚姻危機調解、家庭關系處理方法等服務,提高其維護婚姻家庭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目前,全國84%的縣級以上婚姻登記處設立了婚姻家庭咨詢室。探索離婚冷靜期向新婚當事人提供婚前咨詢和婚姻家庭咨詢跟蹤服務的有效方法,引導各地積極應用?互聯網+?服務模式,婚姻家庭發展?雲輔導?,擴大服務範圍,延伸輔導內容。很多地方把婚姻家庭咨詢、家庭矛盾化解、良好家風家訓的宣傳延伸到了村、社區。家境好?好婆婆好老婆?評比,從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身邊的榜樣去影響鄰居,和諧家庭。通過對32個實驗區的抽查,社會效果十分顯著。
同時,開展整治天價彩禮、大操大辦、攀比送禮等不正之風,探索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引導地方基層自治組織將抵制高價彩禮和大型遊行納入村規民約,對彩禮標準、婚宴、陪嫁儀式、參加人數等作出規定;發揮農村紅白理事會在婚禮中的組織、指導和監督作用;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和農村先賢在婚姻管理中的示範引領作用,規範農村媒人教育。嚴禁哄擡彩禮標準。通過這些措施,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不正之風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異地婚姻登記的需求,節約當事人時間和經濟成本,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從6月2021起在7省2市啟動內地居民婚姻登記工作?跨省通用辦公室?試點,2022年9月底前全國辦理?跨省通用辦公室?75514對的婚姻登記,有效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可。
動員群眾自覺參與婚俗改革
楊宗濤表示,下壹步,民政部將通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家風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在壹系列要求的指引下,繼續深化婚俗改革。具體來說,主要從四個方面推進:
認真開展國家婚俗改革實驗區經驗階段總結,召開實驗區工作經驗交流會,總結提煉婚俗改革過程中取得的典型經驗,加大推廣力度,將成熟的經驗做法上升為政策措施。
組織動員群眾自覺參與婚俗改革,進壹步強化紅白理事會、道德理事會、村民理事會、鄉賢理事會等組織的作用,引導村(居)委會研究制定婚喪禮儀規範,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良好機制,把黨的領導、政府的引導變成群眾的自覺行為。
引導各地依托農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開辟為群眾操辦婚喪嫁娶的公共空間,嚴格控制大操大辦活動,切實減輕群眾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