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古今中外政治家政治改革實例

古今中外政治家政治改革實例

壹、中國古代政治改革:

1,春秋時期管仲在齊國的改革

①內容: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

結果:齊國強大了,齊桓公建立了霸權。

2.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

評估:

①法律廢除了井田制,確認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它廢除了奴隸主和貴族的世襲特權,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

(2)秦國逐漸強大,為後來的六國統壹奠定了基礎。

(3)商鞅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秦產生了負面影響。

商鞅倡導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的主導政治思想。

3.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後周周世宗改革(略)、慶歷新政(略)。

4.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間1069)

①內容和功能:

壹、財務管理措施

a、青苗法→保護農民不受高利貸侵害,增加政府收入。

b、養役法→減輕了農官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c、農田水利法→各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許多荒地變成了良田。

d、田賦法→增加了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

e、市場易變規律→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換,增加國民收入。

B.軍事措施

壹、嘉寶法→加強對民眾的控制,抵禦遼、西夏進攻者,減少軍費開支。

b、孫子兵法→加強軍事訓練,充實邊防部隊。

C.教育措施

壹、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進士專門考經和時事;立法、試法、判案等。

b、整頓國子監,用儒家經典重新編寫教科書;考的好的可以直接當官。

②有效性

政府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各地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許多荒地變成了良田,軍事實力增強,在壹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失敗原因

壹、用人不當,出現了壹些危害人民的現象。

b、新法在壹定程度上侵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

c、宋神宗後期的動搖和死亡,使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

④評估

a、變法是北宋中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時的地主階級改革運動,客觀上有利於社會進步和發展,但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北宋封建統治的危機。

b、王安石能夠針對統治積弊大膽改革,這種面對封建統治危機勇於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王安石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5.張變法:實行鞭法(1581年)。

目標: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執政危機。

②內容:,

壹、原來的土地稅、徭役、雜稅和壹銀。

B.把戶戶過去在田上收的役銀分了,按人數和田來分。

③意義:是我國稅制的壹次重大改革,提供有償服務銀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農民對國家的個人依附性有所放松;征稅征銀的方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的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

2.現代社會改革

首先,歐洲的宗教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歐洲宗教改革的內容,新教主張

(1)德國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

宣傳:反對贖罪券;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認為基督徒得救不是靠教皇、聖禮和善行,而是靠終身悔改,即信仰得救;主張普通信徒和教士沒有區別,信徒都是教士;信仰的唯壹基礎是聖經;簡化天主教復雜的聖禮,牧師可以結婚。

結果:壹個名為“路德教”的新教派出現並在德國和北歐傳播。

②瑞士加爾文的宗教改革。

主張:許多主張與路德相似,如反對盲從天主教會、聖經至上、主張信仰救恩、簡化聖禮等。但是,他的主張更激進,更能代表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例如,他把因信得救解釋為“上帝首先決定”,以捍衛資產階級的財富。選舉神職人員,建立民主教會;設定嚴格的道德標準;它主張把日內瓦建成壹個政教合壹的神權國家。

結果:稱為加爾文主義的新教派在英國、法國和荷蘭傳播。

(3)英國的宗教改革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是由國王自上而下進行的,目的是加強王權,建立壹個依附於國王的國家教會。推動者是國王亨利八世和伊麗莎白壹世,主要措施是頒布最高法令,規定國王是教會的最高首腦,保留天主教儀式,解散修道院等。,嚴重削弱了英國教會的力量,加強了王權,卻保留了天主教的殘余。後來出現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主義。

3、宗教改革的實質和影響。

西歐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後,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鬥爭,壹種是文藝復興,壹種是宗教改革。16世紀始於德國並傳播到西歐國家的宗教改革運動,是壹場反封建的社會運動。

宗教改革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摧毀了它的精神獨裁,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為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道路。此後,西歐國家的民族文化和教育迅速發展,為後來的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造了條件。同時迫使天主教會進行教會改革運動,在壹定程度上凈化了天主教會,恢復了部分勢力,耶穌會士也充當了殖民侵略的先鋒。

但由於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鬥爭不可能徹底。此外,宗教改革後仍有教派紛爭和宗教迫害,造成嚴重後果,宗教寬容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穆罕默德·阿裏的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2,改革的主要內容3,改革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三、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改革的歷史背景

2.219號令的主要內容和作用

3、改革對俄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改革廢除農奴制,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道路。此外,還開始建立現代司法制度,地方自治機關中的城市資產階級開始占據主導地位,這是俄羅斯現代化的重要壹步。所以沙皇實行了181的改革。

然而,政治改革相對滯後。改革並沒有觸及俄羅斯的政治體制,沙皇專制依然存在。改革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負擔沈重,階級矛盾尖銳。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很不徹底。

第四,日本的明治維新

1,改革的歷史條件:(1)內憂:德川時代的危機。

政治上,日本實行幕藩體制和嚴格的等級制度,包括諸侯和武士在內的各階層都對德川時代不滿;

經濟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和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外交政策方面,日本因為閉關鎖國而落後。

在階級關系上,各個階級都對德川時代不滿,社會動蕩不安。

(2)外敵入侵:1853年,佩裏敲開關隘,打開了日本的大門,造成了嚴重的民族危機。

(3)改革派活動:武裝反對派和建立新政府。

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形成了維新派。在改革幕政府、恢復帝制失敗後,他們確立了“武裝叛亂”的政策。他們以西南強藩為根據地,組織“武裝叛亂”,發動政變,推翻德川時代,建立明治政府,為維新提供了政治前提。

2、改革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3、維新在日本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歷史作用:

(1)正面影響:明治維新改變了日本的封建落後,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使其成為先進的工業國;加強中央集權,成為亞洲第壹個憲政國家;擺脫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強國;其成功經驗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啟示。

(2)局限性:封建勢力的強大殘余依然存在,本質上仍然是專制的,人民沒有民主權利。隨著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長,日本的對外侵略擴張政策給亞洲鄰國造成了巨大災難。

第五,戊戌變法

1,變法的歷史淵源: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喚起了人們的民族意識。救亡圖存成為當時最響亮的聲音。2009年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在民族危機愈演愈烈的形勢下,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生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掀起了壹場救亡圖存的政治運動。改革思潮興起。

2、改良派的思想和改革的主要內容

3、政治改革的失敗及其原因

與日本相比,中國改革失敗的原因:

社會背景

主導力量

措施的實施

國際環境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

封建專制相對薄弱,資本主義經濟發達。

反幕派掌握著更大的實權

全面有效

帝國主義集中侵略中國,國際環境有利。

中國的戊戌變法

封建勢力依然強大,

資本主義經濟的初步發展

改革派力量薄弱,依靠壹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沒有真正實施

帝國主義為中國激烈地戰鬥。

4、歷史作用:戊戌變法是壹場資產階級維新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要求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政策,逐步將封建專制制度改為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符合當時中國的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第壹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社會起到了啟蒙作用,促進了國人的覺醒。改革的失敗顯示了資產階級的進步。

  • 上一篇:多次采取刑事強制措施是否違法?
  • 下一篇:地鐵禁止攜帶的物品和規定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