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高中政治生活答案

高中政治生活答案

核心知識點:

第壹單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1.本質上,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是壹個國家的根本屬性。

2.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實行民主,對極少數敵視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敵對分子實行專政。

3.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黨的領導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四項基本原則,這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我們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政治基石。

4.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政治保證。

6.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

7.我們的壹切政治生活,都是建立在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的基礎上的。

8.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權利,行使這壹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和社會管理的基礎和標誌。

9.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願,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體現。

10.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是我國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保證,是實現公民政治權利和其他權利的重要保證。

11.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壹致的體現,是公民的根本行為準則。

12.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實現國家繁榮和復興的重要保證,是公民愛國主義的具體體現,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13.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公民的光榮義務。

14.依法行使政治權利、履行政治義務,是我們政治生活的基本內容。

15.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是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序政治參與是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16.通過民主選舉,把代表人民意誌的人選進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督和決策,是作出能夠反映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決策的重要保證。

17.選民參與選舉的態度和能力是影響選舉結果的重要因素。

18.是否積極參加選舉是衡量公民參與感和責任感的重要尺度。

19.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20.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2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這也是它區別於西方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

22.信息是決策的基礎,輿情是正確決策最重要的信息資源。拓寬民意反映渠道是決策機關科學決策的重要前提。

23.公民對涉及公共利益的決策享有知情權,這是公民參與決策的前提和基礎。

24.公民通過各種渠道和不同方式直接參與決策過程,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環節。

25.實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保證人民依法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自己的事務,是公民參與基層民主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26.選舉自己的家庭成員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是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方式。

27.實行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擴大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務,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最深刻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

28.人民代表聯系群眾的制度可以使公民行使監督權,公民的參與監督才能真正得到落實和有效保障。

29.依法有序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

30.有序的政治參與決定了我們能否真正享受民主生活,這也是對我們政治素養的考驗。

31.有序和無序政治參與的標準是法律法規。

32.從根本上說,壹個政府的權威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

33.區分壹個權威政府的根本標誌是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覺認同和服從。

34.政府要樹立自己的權威,最根本的是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系於民,利為民所謀。

第二單元政府為人民服務

1.我國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人民意誌的執行者,是人民利益的維護者。

2.政府職能:a .保障人民民主,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d .提供社會服務和管理(基礎)。

3.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對人民負責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樹立務實的工作作風;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4.依法行政的含義:政府和公職人員的權利是法律授權的,行政權利的行使必須符合憲法和法律。

5.政府依法行政是落實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也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6.權責關系: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受賠償。

7.民主決策的壹些重要原則:按照法定程序原則,少數服從多數,尊重少數。

8.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建立和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這壹機制依賴於民主和法治,二者缺壹不可。

9.政府接受監督是堅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證。

10.行政系統內部監督:監察部門、審計部門、法律部門,上級政府行政系統外部監督:中國共產黨的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CPPCC的監督、社會和公民的監督、司法機關的監督。

11.政治度權威的含義:政府在社會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形成的威信和影響力,為人民所認可。

12.壹個政府能否擁有這樣的權威,是由國家的性質決定的。

13.區分政府有無權威的根本標誌:政府的管理是否得到人民的自覺認同和服從。

14.國家機關的活動原則a .依法治國原則b .民主集中制原則c .對人民負責原則

15.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第三單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2.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和監督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除了審議各種議案和表決各種決定之外,還享有質詢權和提案權。

6.壹個國家政治機關的組織形式叫做政體。

7.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相適應的政治組織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8.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最重要的特點是國家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

9.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

10.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最鮮明的特征。

11.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2.中國* * *產黨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確立,是由其性質和宗旨決定的。

13.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 * *生產黨的宗旨。

1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

15.“三個代表”的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16.依法執政是中國* * *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應該通過依法執政來體現,通過依法執政來保證。

17.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職能,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誌,使黨成為依法執政的重要體現。

18.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9.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20.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於與時俱進,核心在於保持黨的先進性。

21.科學發展觀的第壹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22.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23.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信任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評判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

24.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壹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5.中國* * *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壹項基本政治制度。

26.合作友誼:中國* * *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是參政黨,中國* * *產黨和民主黨派是親密朋友。

27.堅持中國* * *產黨的領導,是多黨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28.執政的本質就是代表廣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

29.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堅持中國* * *產黨的領導和四項基本原則。

30.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政治保證。

31.多黨合作的基本原則:長期生存,相互監督,以誠相待,榮辱與共。

32.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法和法律。

33.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

34.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民族問題的壹項基本政策,也是國家的壹項基本政治制度。

35.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36.我國堅持民族平等、國家統壹和繁榮的基本原則。

堅持民族平等是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首要原則。

38.民族團結和凝聚力是衡量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壹,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障,是民族團結的基礎。

堅持民族團結是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的重要原則。

40.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是中國處理民族關系的根本原則。

41.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的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也是民族平等和國家統壹的物質保障。

42.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

43.民族區域自治的堅實社會基礎是大雜居和小聚居的民主分布;政治基礎是各民族在長期鬥爭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

44.民族區域自治以領土完整和民族團結為基礎,是國家集中統壹領導和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

45.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壹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46.我們的宗教堅持獨立的原則。

47.宗教信仰自由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壹項基本權利,是中國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體現。

48.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既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對宗教的客觀要求,也是宗教自身的要求。

49.實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加強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的團結,把他們的力量集中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目標上來。

50.堅持用科學的世界觀對廣大群眾進行無神論教育,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社會風尚,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51.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壹。

5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中國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也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

53.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核心,依法治國是中國* * *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54.民主內容和形式的統壹(民主的特征)

第四單元:當代國際社會

1.當代國際社會最基本的成員和國際關系的主要參與者是主權國家。

2.主權國家的基本要素是人口、領土和政權,其中主權最為重要。

3.主權是最高權力,是壹個國家的生命和靈魂。

4.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基本權利:獨立、平等、自主和管轄權。

5.主權國家的義務:不侵略別國,不幹涉別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6.聯合國是當代國際社會最具代表性的國際組織。

7.聯合國的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8.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國家利益。

9.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0.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國家沖突的根源。

11.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12.世界和平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維護世界和平將為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其他全球性問題的解決創造必要的前提。

13.全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

14.解決世界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15.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們在國際舞臺上的盟友。

16.霸權與反霸權的長期鬥爭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基本因素。

17.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的壹個基本經濟特征。

18.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是當前國際形勢的壹個突出特點。

19.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20.增強綜合國力是我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礎。

21.中國的外交政策:

(1)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中國的國家性質和利益決定);

(2)決定因素: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

(3)宗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4)基本目標:維護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

(5)基本立場:獨立。(6)基本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 上一篇:幹貨!13市場主體設立登記的條件是什麽?總局已經說清楚了!
  • 下一篇: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的規定,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