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廢舊塑料回收利用對控制白色汙染的意義

廢舊塑料回收利用對控制白色汙染的意義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大量引進國外軟塑包裝技術和設備,生產出價格低廉、易於加工、方便適用的軟塑包裝產品,深受廣大民眾歡迎。特別是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薄膜購物袋迅速普及和廣泛使用。然而,由於人們用後扔掉,這種浪費激增。特別是鐵路沿線,到處都是廢棄的白色泡沫塑料快餐盒和薄膜袋,對環境造成了被稱為白色汙染的破壞,引起了嚴重關註,呼籲有關方面抓緊治理。“白人控制”和“白人禁止”是政府部門在上世紀90年代末正式提出的。壹是鐵道部於1996年7月1日發布通令,禁止在全國鐵路系統使用壹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北京市政府“六部門”1997年2月22日聯合發布通知,6月22日起,全市範圍內禁止使用厚度小於0.015mm的塑料餐盒和塑料薄膜購物袋。1999 5月1日,北京再次發布“政府令”,全市禁止使用0.025mm以下的塑料薄膜購物袋。

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白控”“白禁”為1998 11.9。國家環保總局召開相關部委聯席會議,提出從1999年7月1起,用1-2年時間在全國徹底淘汰壹次性塑料餐盒。1999年2月2日,原國家經貿委正式發布“6號令”,要求全國在2000年底前全面淘汰壹次性塑料餐盒。與此同時,大部分省、市、自治區政府和相關行業管理部門都發布了通知、禁令和有組織的禁令。因此,全國範圍內發起了壹場禁止泡沫塑料飯盒和超薄塑料購物袋的運動。

如今,中國的“白控”和“白禁”與時俱進,進入了21世紀的第三年。從目前的進展來看,估計壹場“八年抗戰”很難及時達到預期目標。

據有關資料顯示,世界上壹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西歐等仍在大量生產和使用此類產品。這些國家使用的軟塑料包裝材料占整個軟包裝材料的壹半以上。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對軟包裝材料的需求為2038kt,占軟包裝總需求的765,438+0.3%。歐洲是70%。而且,目前這些國家還在以每年4%的速度持續發展。但是這麽大的消費量,並沒有造成像中國這麽嚴重的“白色汙染”。有資料顯示,這種汙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國家也發生過,但由於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很快就被治愈了。據介紹,他們的做法是集中治療,並沒有禁止生產和使用。這些國家的政府,壹方面及時制定措施,鼓勵產品的改進,開發新的替代產品;另壹方面,應努力組織制定有效的回收措施。各級政府根據當地情況制定了詳細明確的廢物和回收利用法律和政策;鼓勵重金回收研究。同時,對公民進行有效的環保知識和環保法律法規教育;大力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在全國形成保護環境、嚴格執法、自覺守法、遵紀守法的良好風尚。

對於類似問題,我們的壹些管理部門沒有下大力氣積極組織研究,鼓勵改進,先行立法,而是忙著下令制止,才推出“白控”“白禁”。

如果說這些產品本身可能存在壹些缺點,但並沒有失去使用價值。而且它們具有易加工、成本低、價格低廉、便於攜帶、適用性強等特點,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是其他產品無法比擬的。有些人指責它們有毒,但沒有真正的科學依據來測試它們。時隔六七年,至今仍未真正厘清,也沒有任何壹級政府部門有效組織檢測並發布正式結論。至於“亂扔亂埋地下,多年不腐會影響土質,汙染環境”。這可以說是產品的特性,而不是他們的罪惡感。真正的責任是人們不應該把它扔來扔去,埋在地下。政府和管理部門應註重環境教育和立法,積極組織制定廢物回收再利用的措施;同時,鼓勵開發新的替代產品。

其實就是壹些所謂易腐可降解的廢棄物,比如剩飯剩菜、瓜果皮、菜葉等。,管理不嚴格,到處亂倒,也汙染環境。而且危害更大。因為這種垃圾,天氣稍微暖和壹點,就會腐爛發臭。它不僅破壞環境,汙染空氣和水質,而且滋生大量的蚊、蠅、毒蟲,傳播疾病。所以問題並不完全取決於壹個產品能不能自然腐爛或降解。關鍵在於當地政府能否抓住問題的本質,通過立法、宣傳、教育等手段有效控制人們的行為,讓他們完全按照規定和要求拋棄和處理垃圾。否則,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原因禁止人們食用和種植水果和蔬菜!

當然作為環保,應該是不管什麽東西,不管什麽顏色,只要造成汙染或者破壞環境,就應該治理。治理是根本。對於壹些不利於環保,沒有改進空間,沒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也是壹種處理方法,但需要嚴格控制。就像泡沫塑料和薄膜軟塑包裝材料產品,如果壹開始就註重治理和改善,可能比取締更有效。有資料顯示,在這方面,國外早就有成熟的回收經驗、處理技術和相應的法律法規。如果及時組織、學習、研究,可能會少走壹些彎路。

總之,環保和白色治理的關鍵是專註於做人的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動員和依靠廣大民眾的支持,共同努力。廣大群眾環保意識和自覺行為的提高,大多取決於政府和領導對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的意義,包括內容、實施方法、相關法律法規、政府的宣傳教育工作程度等。

回顧過去,我們所做的“控白”“禁白”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禁多於治。有些地方甚至禁止統治,懲罰統治。通知、禁令、紅頭文件、罰款代替了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由於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群眾思想認識和自律意識不高,缺乏環保觀念。他們仍然亂扔垃圾。這種現象目前依然存在。就在北京四環外,郊區、城鎮、農村、居民區周圍,道路、溝渠隨處可見。在壹些大大小小的垃圾堆裏,有白色的泡沫塑料飯盒和泡沫坐墊,還有粉色、藍色和黑色的薄膜袋。在附近的大排檔、飯店、居民區,傾倒的殘渣、剩菜、瓜果皮、爛菜葉等非白色垃圾汙染更為嚴重,對環境保護和人體健康危害更大。要狠抓治理,禁止亂扔亂倒。

所以我堅持認為,造成環境汙染和破壞環境保護的根本原因是人們的亂丟垃圾和亂丟垃圾。但不是在廢物和垃圾中。更不用說它們能不能快速腐爛,自然降解,有毒。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人們不亂扔垃圾和傾倒垃圾,這種汙染就不會發生。其實對普通大眾的宣傳教育也是治理。而且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治愈。如果宣傳教育工作真的落實到位,不僅所有婦女兒童都熟知,而且每個人都能以不亂扔垃圾為榮,自覺自律,按規定亂扔亂倒垃圾廢棄物,打擊白米飯的工作壹定會有顯著成效。

“白控”和“白禁”發展不利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缺乏詳細、嚴格的法律依據。也就是說,在相關領導方面,制定“控制留白”和“禁止留白”相關法律的工作不到位。即使到現在,其中很多,如食品包裝材料的使用、廢棄物處理、衛生、安全、回收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都缺乏系統、詳細的法律依據。特別是缺乏關於包裝和人類健康、包裝和環境保護的法律。因此,執法部門很難在這類產品的生產和使用中依法規範人們的行為。上世紀末轟動壹時的上海“包裝官司”不了了之,就是壹個有力的說明。也可以說是“白控”“白禁”法律不到位的必然結果。作為國家機關和政府的領導部門,在大力倡導“科教興國”和“依法治國”的今天。壹切都要以貫徹"三個代表"為基準,多做實際調查研究,認真抓好立法和執法,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認真細致的科學分析論證不到位,也是“白控”“白禁”發展不利的重要原因。

在實施“治理白色汙染”和“取締白色汙染”之前,有關領導和管理部門首先要對汙染的根源和相關汙染物的特性、性狀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進行認真的科學檢測和有關方面的專家論證、取證等壹系列準備工作。但是,從“白控”“禁白”的實施過程來看,這些重要工作不僅不到位,而且力度不夠,有的甚至根本沒有做。最突出、最關鍵的問題是,人們(包括壹些領導部門)在經歷了六七年的“白色管制”、“白色禁令”之後,還沒有真正搞清楚泡沫塑料餐盒、塑料薄膜袋是否真的有毒。到目前為止,政府主導部門還沒有正式公布或證實,仍然沒有權威結論,眾說紛紜。

“治理白色汙染”絕對應該是治理環境汙染的壹個方面。因為不管是白的還是黑的,任何對環保有害,造成汙染的物體都必須處理。但要禁止生產和使用,還需要認真研究,組織各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做出必須禁止的科學論證結論。通過立法,依法實施。行政部門絕不能貿然發號施令。就像“白色禁令”,至今塑料行業協會和大量專家聯名發表不同意見,社會上大多數人不理解也不願意執行“白色禁令”。在這種情況下,發布硬性禁令很難取得效果。

其實認真做的話,也不是太難。只要政府主導部門組織好相關行業、企業、科研單位和專家學者,配合相關檢疫、檢測單位進行認真的檢測、分析、論證、取證,很快就會完全清楚,得出正確的結論。雖然可能比發通知、發禁令更麻煩、更困難,但這項工作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是可以順利開展並富有成效的。

以上只是目前人們為什麽很難討論“白色管制”和“白色禁止”的話題。這些意見將得到實踐的驗證。

深圳計劃全面推廣可降解塑料包裝產品,拉薩全面禁止壹次性發泡塑料餐盒和塑料袋,北京市場銷售的壹次性可降解塑料餐盒60%不合格,學校食堂使用的可降解塑料餐盒添加劑衛生指標超標,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正在清理中...這是近期媒體對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壹系列報道。由此不難看出政府全面禁止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推廣使用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堅定決心,而市場反應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面對性能和價格都沒有競爭力的可降解餐具,發泡塑料餐具連連漲價,成為“白色處理”中最頭疼的壹環。

為了有效控制世界性的白色汙染問題,北京環境科學學會於65438年10月23日在北京組織召開了白色汙染控制對策研討會。會上,NPC代表認真聽取了來自全國政府部門、高校和企業界的許多環保專家的意見和建議。與會人員經過討論,認為回收仍是根治白條的最佳途徑,並建議北京、廣州等已回收發泡塑料餐具的城市,在壹定條件下,可以恢復應用各種壹次性塑料餐具(包括發泡塑料餐具)的回收系統。人大代表們表示將就此提出議案和建議。

可降解餐具的推廣存在很多問題

原國家經貿委於1999年發布第壹批淘汰落後產能、工藝和產品目錄(第6號令),要求我國從2001年起全面禁止生產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此後,降解塑料餐具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與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相比,可降解塑料餐具在性能和價格上並無優勢,其耐油性和強度也遠不如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但為了提高使用性能和降解性能,其生產成本也會上升。壹個可降解的塑料飯盒壹般2毛錢左右,而發泡塑料餐具只要8毛錢。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場接受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在市場上從未消失過,可降解塑料餐具的市場接受度更低,可降解塑料餐具本身也存在嚴重問題。壹些環保餐具企業利用國家政策標準學習班,大量生產銷售碳酸鈣和回收料超標的假冒偽劣環保可降解塑料餐具,進壹步沖擊了可降解塑料餐具市場。此外,可降解塑料餐具本身對環境的影響還存在爭議。很多業內專家認為,目前的塑料降解技術不成熟,質優價廉,只能“解體”,對環境還是有危害的。

發泡餐具回收有利可圖。

其實“白質”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但是在美日等發達國家,仍然很容易看到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當然,在壹些高檔餐廳也能看到優質的可降解塑料餐盒。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之所以還能在這些發達國家使用,與其嚴格的回收體系有關。鑒於降解塑料的技術難題尚未突破,這些國家不再提倡使用可降解餐具。

1997年,北京市出臺了170號文件,啟動了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回收工作。回收率達60%以上,在壹定程度上解決了北京市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造成的汙染問題,取得了顯著成效。“六號令”出臺後,北京的發泡塑料餐具回收也停止了。

在北京停止廢舊塑料餐具回收的同時,上海啟動了“1分錢項目”,本著“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開始大規模回收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每個廢飯盒回收1美分,加工成再生材料,每噸可以賣5000元左右。隨著近期塑料原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回收材料的價格也水漲船高。目前,上海每年回收壹次性發泡塑料餐盒超過2億個,回收率高達70%。實踐證明,加強回收利用是控制白色汙染的有效措施之壹。

全面禁止生產還有待討論。

因為“六號令”只禁止壹次性發泡餐具的生產,不禁止使用,雖然壹些城市出臺了禁酒令,但大多缺乏執法依據或者處罰力度不大,而且由於現階段降解技術不成熟,全面禁止發泡餐具生產後,替代產品跟不上,所以發泡餐具在市場上壹直沒有消失,甚至有死灰復燃的趨勢。例如,北京從2001全面禁止壹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後,市場上仍有大量發泡塑料餐具,無人回收。相反,汙染比2000年前更嚴重,這讓許多環保主義者開始重新思考全面“禁白”是否需要修改。

在白色汙染對策研討會上,專家們得出結論,鑒於目前降解技術的不成熟,提倡回收利用、並行替代降解、減少塑料包裝用量是目前“治理白色汙染”最可行的辦法。而且,由於我國石油資源短缺,加強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對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此,與會的全國人大代表表示,將向上反映,然後討論決定原“白色禁令”法,使其符合當前實際情況和市場規律。與會專家同時呼籲,盡快制定包裝廢棄物處理的國家法律法規,取代簡單的行政命令,同時以經濟杠桿協調回收市場,最終形成“法律支持、市場運作、科學管理、人人參與”的運行機制,徹底有效解決各種廢塑料造成的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

  • 上一篇:聽完之後對法學教育的思考!?
  • 下一篇:崗前培訓經歷2000字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