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輻射防護知識1。公眾如何應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時,公眾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獲取有關突發事件的可信信息,了解* * *部門的決定和通知。
要通過各種方式與當地有關部門保持信息溝通,切記不要輕信謠言或小道消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護自己。
比如可以選擇最近的建築進行隱蔽,要關好門窗,關閉通風設備。根據當地* * *的安排進行有組織有秩序的疏散。
判斷有放射性散射事件時,切記不要迎風或順風奔跑。盡量躲到風向的壹側,迅速進入建築物內進行隱蔽。采取呼吸保護措施,包括用濕毛巾和布片捂住口鼻,過濾掉放射性粒子。
如果懷疑體表有放射性汙染,要洗澡換衣服,減少放射性汙染。防止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水。
壹旦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公眾要特別註意保持心態穩定,千萬不要恐慌。2.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早期防護措施有哪些?早期是指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發生後1~2天內可對人員采取的防護措施,如隱蔽、呼吸防護、服用穩定碘、撤離、控制進出口通道等。
其中,呼吸防護是用幹毛巾或濕毛巾捂住鼻子的動作,可以防止或減少放射性核素的吸入。服用穩定碘可以防止或減少煙羽中的放射性碘進入體內後在甲狀腺中沈積。
3.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中期防護措施有哪些?在事件的中期,相當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已經沈積在地面上。此時,對於個人而言,除了暫停呼吸保護外,其他早期保護措施可以繼續采取。
為避免因長期停留而導致累積劑量過大,主管部門可采取有控制、有計劃的方式,對汙染區域的人員進行重新安置。還應考慮限制銷售和消費當地生產或儲存的食物和飲用水。
根據這壹時期人員暴露途徑的特點,還可以采取防護措施:在畜牧業中使用儲存飼料、人員體表消毒、救治傷病員等。4.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防護措施有哪些?在事故後期(恢復期),問題是:正常的社會生活能否恢復,何時恢復?還是需要采取進壹步的防護措施?在事件後期,主要暴露途徑是通過攝入受汙染的食物和吸入再懸浮物質引起的體內暴露。
因此,可以采取保護措施,包括控制進出口路線,避免遷移,控制食物和水,使用儲存的飼料和凈化區域。5.什麽情況下應該采取隱蔽措施,公眾需要註意什麽?當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時,隱蔽是突發事件早期和中期的主要防護措施之壹。
大部分建築可以使建築內人員的吸入劑量減少壹半左右。隱藏壹段時間後,煙羽經過,隱藏體內空氣中的放射性核素濃度會上升,這時就需要通風,使空氣中的放射性濃度降低到與室外潔凈度相當的水平。
所以對於長效釋放,隱藏保護效果較差。壹般認為,隱瞞時間不應超過2天。
6.什麽情況下需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公眾需要註意什麽?當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汙染時,需要采取壹些個人防護措施。用手帕、毛巾和布捂住口鼻,可以減少90%左右因吸入放射性物質而導致的劑量。
體表的保護可以用在各種日常服裝上,包括帽子、頭巾、雨衣、手套、靴子等。對已經或被懷疑身體表面受到放射性汙染的人進行去汙是很簡單的。只要告訴有關人員用水淋浴,脫下被汙染的衣服、鞋子、帽子等。並且存儲它們,直到它們有時間進行監控或稍後處理它們。
有必要防止放射性汙染擴散到未受汙染的地區。7.什麽情況下應該服用穩定碘?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後,人們可能會攝入放射性碘,並將其集中在甲狀腺內,從而使這壹器官受到大劑量的輻射。
此時服用穩定性碘,可以減少甲狀腺對放射性碘的吸收。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穩定性碘,可以阻斷90%的放射性碘在甲狀腺的沈積。
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幾小時內服用穩定碘,仍可使甲狀腺吸收的放射性碘量減少壹半左右。推薦劑量為成人100毫克碘,孕婦和3-12歲兒童50毫克碘,3歲以下兒童25毫克碘。
8.服用穩定性碘需要註意什麽?對於出生後壹個月內的新生兒,穩定碘的劑量應保持在最低有效水平。對於部分人群,如甲狀腺結節患者、已治愈的突眼患者、接受過放射性碘治療的患者、甲狀腺慢性炎癥性疾病患者、單側甲狀腺切除術患者、亞臨床甲減患者、碘過敏患者、某些皮膚病(痤瘡、濕疹、銀屑病)患者等。,穩定碘要慎用還是不用。
9.碘片(KI)能防輻射嗎?它是如何防輻射的?生理上,人體碘的主要來源是甲狀腺的吸收,由碘產生甲狀腺激素。KI是穩定碘,能使甲狀腺中的碘飽和,阻止放射性碘的攝入。
切爾諾貝利的經驗表明,放射性碘是影響切爾諾貝利事故的主要因素,該事故已造成5000多例兒童甲狀腺癌,受照人群年齡在0至18歲之間。因此,KI分布的首要目標是幼兒和孕婦。
碘片不能保護外界的放射性和身體吸收的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這也是為什麽碘甲狀腺塊會與其他防護措施(如躲在室內、關好門窗等)結合使用的原因。)在大多數場合。
為了充分發揮穩定碘對碘甲狀腺的阻斷作用,有必要在照射前或照射後盡快服用穩定碘片。即使在事故發生幾個小時後,服用它仍然可以防止甲狀腺吸收50%的碘。
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壹劑穩定碘就足夠了,可以小到24。
2.核輻射防護知識
個人輻射防護知識1。公眾如何應對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時,公眾首先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地獲取有關突發事件的可信信息,了解* * *部門的決定和通知。
要通過各種方式與當地有關部門保持信息溝通,切記不要輕信謠言或小道消息。第二件事是迅速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護自己。
比如可以選擇最近的建築進行隱蔽,要關好門窗,關閉通風設備。根據當地* * *的安排進行有組織有秩序的疏散。
判斷有放射性散射事件時,切記不要迎風或順風奔跑。盡量躲到風向的壹側,迅速進入建築物內進行隱蔽。采取呼吸保護措施,包括用濕毛巾和布片捂住口鼻,過濾掉放射性粒子。
如果懷疑體表有放射性汙染,要洗澡換衣服,減少放射性汙染。防止食用受汙染的食物或水。
壹旦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公眾要特別註意保持心態穩定,千萬不要恐慌。2.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早期防護措施有哪些?早期是指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發生後1~2天內可對人員采取的防護措施,如隱蔽、呼吸防護、服用穩定碘、撤離、控制進出口通道等。
其中,呼吸防護是用幹毛巾或濕毛巾捂住鼻子的動作,可以防止或減少放射性核素的吸入。服用穩定碘可以防止或減少煙羽中的放射性碘進入體內後在甲狀腺中沈積。
3.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中期防護措施有哪些?在事件的中期,相當數量的放射性物質已經沈積在地面上。此時,對於個人而言,除了暫停呼吸保護外,其他早期保護措施可以繼續采取。
為避免因長期停留而導致累積劑量過大,主管部門可采取有控制、有計劃的方式,對汙染區域的人員進行重新安置。還應考慮限制銷售和消費當地生產或儲存的食物和飲用水。
根據這壹時期人員暴露途徑的特點,還可以采取防護措施:在畜牧業中使用儲存飼料、人員體表消毒、救治傷病員等。4.核與輻射突發事件的防護措施有哪些?在事故後期(恢復期),問題是:正常的社會生活能否恢復,何時恢復?還是需要采取進壹步的防護措施?在事件後期,主要暴露途徑是通過攝入受汙染的食物和吸入再懸浮物質引起的體內暴露。
因此,可以采取保護措施,包括控制進出口路線,避免遷移,控制食物和水,使用儲存的飼料和凈化區域。5.什麽情況下應該采取隱蔽措施,公眾需要註意什麽?當大量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大氣中時,隱蔽是突發事件早期和中期的主要防護措施之壹。
大部分建築可以使建築內人員的吸入劑量減少壹半左右。隱藏壹段時間後,煙羽經過,隱藏體內空氣中的放射性核素濃度會上升,這時就需要通風,使空氣中的放射性濃度降低到與室外潔凈度相當的水平。
所以對於長效釋放,隱藏保護效果較差。壹般認為,隱瞞時間不應超過2天。
6.什麽情況下需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公眾需要註意什麽?當空氣被放射性物質汙染時,需要采取壹些個人防護措施。用手帕、毛巾和布捂住口鼻,可以減少90%左右因吸入放射性物質而導致的劑量。
體表的保護可以用在各種日常服裝上,包括帽子、頭巾、雨衣、手套、靴子等。對已經或被懷疑身體表面受到放射性汙染的人進行去汙是很簡單的。只要告訴有關人員用水淋浴,脫下被汙染的衣服、鞋子、帽子等。並且存儲它們,直到它們有時間進行監控或稍後處理它們。
有必要防止放射性汙染擴散到未受汙染的地區。7.什麽情況下應該服用穩定碘?在發生核與輻射突發事件後,人們可能會攝入放射性碘,並將其集中在甲狀腺內,從而使這壹器官受到大劑量的輻射。
此時服用穩定性碘,可以減少甲狀腺對放射性碘的吸收。如果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同時服用穩定性碘,可以阻斷90%的放射性碘在甲狀腺的沈積。
在吸入放射性碘的幾小時內服用穩定碘,仍可使甲狀腺吸收的放射性碘量減少壹半左右。推薦劑量為成人100毫克碘,孕婦和3-12歲兒童50毫克碘,3歲以下兒童25毫克碘。
8.服用穩定性碘需要註意什麽?對於出生後壹個月內的新生兒,穩定碘的劑量應保持在最低有效水平。對於部分人群,如甲狀腺結節患者、已治愈的突眼患者、接受過放射性碘治療的患者、甲狀腺慢性炎癥性疾病患者、單側甲狀腺切除術患者、亞臨床甲減患者、碘過敏患者、某些皮膚病(痤瘡、濕疹、銀屑病)患者等。,穩定碘要慎用還是不用。
9.碘片(KI)能防輻射嗎?它是如何防輻射的?生理上,人體碘的主要來源是甲狀腺的吸收,由碘產生甲狀腺激素。KI是穩定碘,能使甲狀腺中的碘飽和,阻止放射性碘的攝入。
切爾諾貝利的經驗表明,放射性碘是影響切爾諾貝利事故的主要因素,該事故已造成5000多例兒童甲狀腺癌,受照人群年齡在0至18歲之間。因此,KI分布的首要目標是幼兒和孕婦。
碘片不能保護外界的放射性和身體吸收的碘以外的放射性物質。這也是為什麽碘甲狀腺塊會與其他防護措施(如躲在室內、關好門窗等)結合使用的原因。)在大多數場合。
為了充分發揮穩定碘對碘甲狀腺的阻斷作用,有必要在照射前或照射後盡快服用穩定碘片。即使在事故發生幾個小時後,服用它仍然可以防止甲狀腺吸收50%的碘。
為了防止吸入放射性碘同位素,通常壹劑穩定碘就足夠了,可以小到24。
3.購買新放射源需要註意什麽?
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為了加強輻射汙染防治,預防和減少輻射汙染事故的危害,有效控制輻射汙染事件的發生,有效保障放射源的安全使用,保障職工和群眾身體健康,維護社會穩定,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壹、輻射安全工作許可和資格管理
1.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加速器、中子發生器和放射源及裝置(簡稱放射源)的單位,應當申請輻射安全工作許可證;已經取得輻射安全工作許可證的單位,應當在有效期結束前三個月到市環保局辦理換證手續;放射源的報廢和退役,應提前到市環保局辦理報廢和退役手續。
上述單位根據輻射安全許可要求,準備相關材料到市環保局政務大廳進行申報。市環保局審核相關材料後,報省環保局審批(含需國家環保總局審批的涉外放射源)。
2、放射源使用者的輻射防護應符合國家電離輻射防護和放射源安全基本標準。
3.放射源及其設施的設計、施工、安裝單位必須具有國家認可的資質和產品合格證,新購放射源必須有國家統壹編號。
4、新建、擴建、改建的放射源建設項目,在建成投產後,試運行三個月內,向市環保局申請驗收,經市環保局驗收合格後,方可使用。
二、個人劑量監測和輻射環境檢測
1,放射源使用者應配備必要的檢查或監測設備。高輻射劑量的技術和操作維修人員應配備帶報警裝置的個人輻射劑量計。
2.對運行中的含放射源裝置和場所應設置劑量監測和報警裝置,並定期進行檢查,確保輻射防護設施完好,含放射源裝置性能穩定。
三、組織管理和操作人員培訓
1、放射源使用者,要設立放射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安全組織,並實行“壹把手”負責制。
2、管理和操作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取得證書。每年開展輻射安全環保專業培訓,內容包括輻射安全知識、輻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應急處理。
3.放射源應由專人保管,實行管用分離的原則,杜絕“壹管了之”現象,防止放射源失控。
四。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應急措施
1.建立放射源使用登記制度。放射源的儲存、接收、使用和歸還應當進行登記和檢查,確保賬物相符。
2.制定放射源使用操作規程,並將責任落實到人,並懸掛在工作場所。
3.建立健全安全制度,落實防火、防盜、防損、防泄漏責任制。
4、制定詳細的事故應急預案,各類事故的應急處理程序應落實到責任人。
5.發生放射源丟失、被盜、火災和放射性汙染事故時,應立即啟動事故應急預案。
五、放射源的使用和儲存安全防護要求
1,放射源的使用應有相應的輻射屏蔽,並在輻射安全限制區設置黃線,安裝帶報警的劑量測量儀器。
2、放射源的儲存和使用應設置放射性警示標誌。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和腐蝕性物品。
3、輻照設備或輻照裝置應有必要的安全聯鎖、報警裝置或工作信號。
4.放射源的包裝容器應有明顯的放射性標誌和中文警告字樣。
5.使用放射源的單位在購買新源時,應與放射源生產單位(或原出口國或廢源集中貯存設施)簽訂廢棄放射源貯存和處置協議。
6.源單位產生的放射性廢氣、廢水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理和處置,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後排放或者送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置。
六、放射源安全報告和輻射檢測
1.放射源統壹編號報告。放射源到達企業後,填寫帶有源號的申請表,並報市環保局備案。
2.如發生放射源丟失、被盜、火災和放射性汙染事故,應在第壹時間向市環保局和市公安局報告,同時向當地* * *和環保、公安部門報告。
3、放射源使用單位應編制放射源安全使用和保安年度評價報告,並於每年11年底前上報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科或縣級市環保局,同時上報市環保局。
4.產生放射性廢氣、廢水和放射性固體廢物的單位,應當向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分局或者縣級市環境保護局報告處理處置情況。
5.環境保護部門收到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和安全年度評價報告後,應當對用戶進行年度檢查,檢查內容包括:
(1)實施輻射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崗位培訓。
(二)放射源的使用和登記記錄。
(3)廢放射源回收協議和回收證明。
(4)操作規程、安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
(5)事故應急預案的實施。
(6)輻射屏蔽、劑量測量、報警、警示標誌和安全聯鎖裝置檢查。
(7)檢查放射源周圍環境的放射性監測數據。
七、本暫行規定由市環保局科技處負責解釋。
4.如何保護放射源
放射源發出的射線包括α射線(α射線)、β射線(β射線)、γ射線(γ射線)、中子射線(n射線)等。它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用特殊的儀器才能檢測出來。不同的射線對物體的穿透能力不同。壹張厚紙可以阻擋阿爾法射線;有機玻璃、鋁等材料能有效阻擋β射線;伽馬射線的穿透能力很強,可以被混凝土、鉛等阻擋。中子射線需要被石蠟等輕質材料阻擋。
所以放射源並不可怕,沒有必要害怕放射源,尤其是那些采取了安全防護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基本上對人體無害。
防止或減少放射源發出的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三種防護措施:壹是距離防護;離放射源越遠,暴露的射線越少,造成的傷害越小;二、屏蔽保護:選擇合適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鐵或鉛等。)制作屏蔽體,阻擋放射源發出的輻射;三、時間防護:盡量減少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在實際工作中,上述三種防護措施通常是結合使用的。
根據國家標準,所有放射性工作場所和放射源的包裝容器都必須有警示標誌。這些標誌是三葉電風扇,黃色背景上有黑色圖案,圖案正下方寫著“當心電離輻射”的字樣。提醒廣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註意識別標誌,盡量不要靠近。
5.輻射防護要註意什麽?
輻射防護和安全預防措施
1主題內容和適用範圍:
本條款規定了我廠所有現有放射源的防護措施和註意事項。
本條款適用於我廠現有的所有放射源。
2什麽是放射源?放射源,是指由放射性物質制成的能夠產生輻射照射的物質或者實體。根據其密封狀態,放射源可分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
密封源是密封在包殼或緊密覆蓋層中的放射性物質。工農業生產中使用的料位計和探傷儀都使用密封源,如鈷-60、銫-137和銥-192。
非密封源是指沒有包殼的放射性物質,早期醫院使用的放射性示蹤劑屬於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鍀-99m等。
我廠使用的料位計和核子秤的放射源為銫-137Cs,鈣鐵煤分析儀為238Pu。以上設備均有良好的屏蔽和防護設計,基本不會或很少會對操作人員造成身體傷害。
3輻射防護:
3.1距離防護:離放射源越遠,接觸的射線越少,受到的傷害越小。
3.2屏蔽保護:選擇合適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鐵或鉛等。)做屏蔽,阻擋放射源發出的輻射。
3.3時間防護:盡量減少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
在實際工作中,以上三種防護措施結合使用。
4安全預防措施:
4.1所有放射性工作場所和放射源包裝容器都有警示標誌。
4.2放射源灌鉛必須在本單位保衛部門登記備案,並制定相關制度,指定專人負責管理。如有丟失,應立即向當地環保、公安部門報告。
5.檢查:
5.1、立窯1#車間、立窯2#車間、回轉窯車間、化驗室主任負責本標準的監督、檢查和實施。
5.2、設備科指導並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抽查本標準的執行情況。
5.3、保衛科負責對工廠放射源安全工作監督本標準的實施。
6.核安全提示:什麽情況下需要采取個人防護措施?
妳指的是核領域的個人防護,主要註意:
1.空氣中的放射性氣溶膠(只有放射出放射性物質時)吸入後會帶來內輻射。濃度高的話需要戴過濾效果好的口罩或者防毒服(汙染嚴重的時候壹般人不會碰,不會讓妳去這種環境)。
2.外輻射防護,源豁免也沒關系,比如儀器校準幾萬Bq;如果放射源很強,需要離放射源足夠遠。必要時,應有屏蔽物阻擋輻射(射線)。不要在有放射性的地方停留太久,以減少照射時間。
放射性場所由專業人員監管。單位和環保部門都不會隨便讓妳進去。專業人員會讓妳穿戴合適的防護裝備和檢測儀器。這個不用太擔心。
7.如何保護放射源?
放射源發出的射線包括α射線(α射線)、β射線(β射線)、γ射線(γ射線)、中子射線(n射線)等。它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用特殊的儀器才能檢測出來。
不同的射線對物體的穿透能力不同。壹張厚紙可以阻擋阿爾法射線;有機玻璃、鋁等材料能有效阻擋β射線;伽馬射線的穿透能力很強,可以被混凝土和鉛阻擋。中子射線需要被石蠟等輕質材料阻擋。
所以放射源並不可怕,沒有必要害怕放射源,尤其是那些采取了安全防護措施,正常使用的放射源,基本上對人體無害。預防或減少放射源發出的輻射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三種防護方法:(1)距離防護:離放射源越遠,接觸的輻射越少,受到的傷害越小。
(2)屏蔽防護:選擇合適的屏蔽材料(如混凝土、鐵或鉛)制作屏蔽體,阻擋放射源發出的輻射。(3)時間防護:盡量減少與放射源的接觸時間。
在實際工作中,上述三種防護措施通常是結合使用的。。
8.放射源有哪些?
謹防家中隱形黑仔1999 2月4日廣州日報我國手機用戶超過16萬,電視機、電腦、微波爐、空調等逐漸在中國家庭中流行起來。科學研究發現,電器產生的電磁汙染對人的健康有害。
因此,專家呼籲加強對電磁汙染的宣傳和保護。15%的孩子致癌,專家說是電磁輻射引起的。目前,各種規模的電信商店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手機電磁輻射防護產品。
據統計,市面上的手機電磁輻射防護產品有30多種。那麽,我們身邊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波造成的電磁輻射汙染有沒有危害呢?除了手機,還有什麽會造成電磁輻射汙染?它們的危害有多大?如何有效保護?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職業衛生與職業病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國際職業衛生委員會委員李天林教授指出,與我們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電磁輻射源有“手機”、對講機、移動電話、電腦和遊戲機、電熱毯、微波爐、電磁爐、彩色電視機、超高壓輸電網和變電站、位於居民區的大中型發射體等。
因為距離很近,比如手機的天線靠近人的頭部,距離只有2厘米,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會形成很強的輻射,對人體健康造成威脅。紐約大學的卡彭特博士認為所有兒童癌癥疾病的10-15%是由100V家用電源和電器引起的。
與此同時,美國環保局也對此表示擔憂,並警告人們盡可能避免接觸電磁波。1991咨詢委員會發表聲明稱“根據壹些流行病學調查,可以認為磁場的接觸與特定的癌癥有壹定的關系”。
家電是“敵人”。手機、微波爐、電視等因手機引發的疾病,輻射超標15倍。國內市場手機電磁輻射嚴重超過國家電磁輻射防護標準,達到15倍以上。雖然手機平均輸出功率只有0。
2瓦,但由於靠近人的頭部,壹半的電磁輻射被使用者的頭部吸收。撥打電話時,天線附近有很強的電磁輻射,無線電頻率波“包圍”人的頭部。
過量的電磁輻射會引起神經衰弱、食欲不振、心悸、胸悶、頭暈,甚至誘發腦瘤。微波爐降低生殖能力。微波有很強的熱效應。微波爐就是利用了微波的這壹特性。它在短時間內振動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達到加熱烹飪的目的。
延世大學的研究結果表明,距離微波爐15 cm處的磁場強度低至100MG,高至300MG。現在我們知道微波爐是所有家用電器中磁場最強的。
微波爐產生的電磁波會誘發白內障,導致大腦異常。據研究,微波會降低生殖能力。
電視產生的電磁波類似於終端顯示器產生的電磁波。長期暴露在終端顯示器或電視機的電磁波下,會引起眼睛疼痛、疲勞等癥狀,導致流產、死胎、出生畸形胎兒。
無繩電話不需要關機。無繩電話在使用中比普通電話強十幾倍,所以低場電磁輻射也要註意。使用時頭部要和天線分開,不用時手機要關機,防患於未然。與白熾燈相比,熒光燈具有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在相同能耗下,其照明效果是白熾燈的4-5倍。
不同的熒光燈產生不同的磁場。對身體傷害最大的是靠近使用者頭部的臺燈。
此外,熒光燈不僅會產生電磁波,還會釋放紫外線,這會導致皮膚癌和白內障。此外,我們使用許多電器,如空調、吹風機、烤箱、吸塵器、煎炸機、咖啡壺、電子表、照明電器等。,這些產品產生的磁場強度與其功率成正比。
其中磁場最強的是鼓風機,比白熾燈強上百倍,但使用時間短,不會造成很大傷害。但是美容師和理發師長期使用吹風機,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電磁波穿過腹部,傷害胎兒。胎兒被輻射或死亡或變形。1980四名從事電腦或電視VDT操作的孕婦患有畸胎瘤。在渥太華總醫院從事VDT工作的8名孕婦有7個畸胎瘤。
在多倫多總醫院從事VDT工作的19孕婦,有10畸胎瘤。對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從事放射工作的醫用X射線工作者進行調查發現,生育率和不孕率無明顯差異,但自然流產率、多胎率和新生兒死亡率明顯高於對照組。
20種先天性畸形和遺傳性疾病的發生率,職業放射組為9例,對照組為9例。10‰和4。
2 ‰. 1995國內曾報道湖北省16名VDT作業人員被調查。她們的工作年限為2-5年,接觸組的月經紊亂明顯高於對照組。接觸期間,8人懷孕10次,4人異常懷孕6次,與對照組差異顯著。
聯合國原子輻射影響問題科學委員會和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最近的報告概述了胎兒內照射輻射影響的特點,指出胚胎和胎兒組織特別容易受到輻射損害。這種損傷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如壞死、雕亡或細胞膜損傷,但細胞不會死亡。
暴露於低劑量輻射的胎兒和幼體不會導致可見的畸形,但會導致生長和發育缺陷。然而,高劑量輻射會導致出生後死亡和幼蟲死亡。
有觀點認為,高劑量宮內照射若以死胎致畸為終點,則在妊娠第六周前輻射敏感性最高,低劑量照射若引起胎兒腦功能障礙,則在妊娠第八-六十五-四-三十八+五周電離輻射對胎兒造成兒童智力低下的風險最大。有專家認為,孕早期的風險遠大於孕中期和孕晚期。
戴手機防護帽,做好防護措施,減少輻射汙染。電磁波的強度、頻率、接觸時間、波形非常復雜,目前很難解決汙染問題。但人們不能否認電磁波對人體有影響。
所以要有意識的避免接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