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的書法作品法治圖片中的書法作品欣賞1
法治中的書法作品圖片2
法治中的書法作品圖片3
法治中的書法作品圖片4
法治中的書法作品圖片5
關於法治的理論問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依法治國的戰略方向。法治強調壹個國家處於法治狀態,是治國方略、辦事原則、民主模式、法律精神和理想追求。法治國家建設涵蓋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保護等各個方面和全過程,要求把依法辦事的原則貫徹到社會生活、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法治的好處是可以防止某些個人淩駕於法律之上,損害大多數其他人的利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完善法制,加強民主,改善民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第壹,逐步完善民主政治
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割的。民主是法制的基礎,法制是民主的保障。二者都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不斷推進我國民主事業的發展,才能為法治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氛圍,為法治社會建設積蓄不竭的動力和支撐。現代民主遵循必要的程序,在平等的基礎上少數服從多數,從而實現多數人的統治權力,而不會造成多數人的暴政,這種暴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作風和國家的狀態。加強民主是當今中國法治建設的關鍵壹步。比如,過去我國的選舉制度采用的是重復選舉制,城鄉選舉有效比例為4: 1。現行選舉法修改後改為1: 1,是對公民選舉權平等的恢復。要求民主的聲音越來越強烈。微博議政、網絡監督、民間誌願組織是加強民主的新途徑。
第二,加快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
加快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健全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但是,中國的法律體系還需要改進和完善,中國的立法工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在法治領域,法律本身就是社會建設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須建立壹個規範良好的法律體系。沒有壹部完整的、高質量的法律條文,任何正義的法治理念都將只是壹句空話。因此,必須進壹步規範和完善法律,通過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修改法律時註重配套、解釋法律時註重協調、嚴格執行下位法不淩駕上位法原則、建立科學的法律沖突解決機制等壹系列措施,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加強立法工作,重在提高立法質量。要創新立法工作方式和機制,擴大公眾對立法工作的參與。在法律法規起草和修改過程中,應當通過組織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等形式,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制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行政法規和規章,原則上應當公布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第三,健全法制,完善社會主義法制
法制是實現法治的重要環節。沒有完整、公平、公正的法律體系,法治就無法實現。歷史上不同類型的國家都有法律制度,法律制度是掌握國家權力的社會團體根據自己的意誌,通過國家權力的威懾力而建立的法律制度。法治只存在於民主國家。只有在建設法治國家的理念指導下,才能建立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目前,中國的法制建設還存在許多缺陷。首先,沒有形成系統的、可操作的法律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民法典。民法和商法合二為壹,民法通則顯然不能很好的嵌入現實。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蓬勃發展、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法制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法律技術有待提高。無論立法者有多麽美好的理想和豐富的同情心,也不可能制定出壹部完美的法律。語言作為法律的載體,是立法的主要手段之壹。然而,語言是無聲的。立法者只有靈活準確地運用語言,並將其融入客觀規律,才能制定出完美的法律。
四、加強執法監督,確保行政權力的正確行使。
完善司法制度,切實做到公正司法、嚴格執法;加強執法司法隊伍建設,加強對執法活動和司法工作的監督,防止權力濫用,懲治司法領域腐敗。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可以說,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司法不能保證其公正性,就失去了社會基礎。公正司法不僅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也是社會正義的盾牌。沒有公正的司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目標根本不可能實現。要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綜合運用多種監督形式,增強監督的合力和實效,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究。
五、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
積極探索法制宣傳教育的新途徑和新形式,善於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精心組織各種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法制教育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防止片面性。抓好憲法宣傳教育,增強人民憲法意識,自覺維護憲法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遵守。加大經濟社會發展法律法規、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法律法規和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法律調節、引導和保障社會生活的功能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機制來實現的。在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必須加強權利義務觀念的培養,既要增強人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意識,又要增強法制意識和義務意識。
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我國的法律是針對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習俗,不同文化。因此,在采用普遍適用的法律條文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差異,采取相應的法律行使方式。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壹不可。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和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和精神文明。實施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基本方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和保證。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迫切需要。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們不僅需要黨的領導,還需要執政機構的充分合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