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法律諮詢服務網 - 法律諮詢 - 傣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傣族文明禮儀常識有哪些?

自古以來,傣族就是壹個講究禮儀的民族。

如果妳從外地來到西雙版納的傣族村寨,妳會受到傣族人民的熱情接待,給妳壹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和傣族人生活在壹起,妳會發現這種民風淳樸,尊老愛幼,和睦相處,不偷不騙不搶,男女老少都把多行善事,不作惡事作為社會公德。人際交往很有禮貌。在大部分歷史時期,傣族地區社會秩序穩定,人們稱贊其為“夜不接路,夜不關門”。

傣族的禮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佛寺教育和法律法規。三者結合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傣族兒童從懂事起就受到父母禮儀的教育。從小教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對人有禮貌,尊敬老人,幫助有困難的人。孩子不僅受到長輩的教導,也受到父母的影響,知道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能說什麽不能說,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範。

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男孩八九歲就要離家去寺廟當幾年和尚。寺內要求年輕僧人嚴格遵守“五戒”和“十誡”,作為信徒壹切言行的準則。“五戒”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通奸、不飲酒、不吸煙。小和尚八九歲到少年時,是養成壹個人禮儀行為的重要階段。佛教的教義和規則在他壹生的道德禮儀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傣族人友好和諧,是因為他們崇尚善而不惡。在傣族內部,他們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裏互助。誰有困難,全村人都會幫忙。壹戶人家蓋了新房子,全村人都來幫忙。誰有婚禮,葬禮,婚禮,大家都來幫忙,不拿工資。

老傣族人常用這句話來教育孩子:“山再近也近不了,人再遠也能相見。”“不管來客是富是貧,遇到竹樓都不偏心。我寧願自己省吃儉用,也不願冷落遠方的客人。”

因此,好客成為傣族村寨的風氣。外國人到了傣家,主人會主動打招呼,端茶倒水,招待用餐。無論男女老少,對客人總是面帶微笑,說話輕聲細語,從不大喊大叫,罵人,罵人。女性走在客人前面時,應輕拿輕放,裙擺低垂。客人在樓下,不是從客人所在的樓上。每家都有幾套幹凈的床上用品待客。在壹些傣族村寨裏,還有壹個專門接待沿路客人的“薩拉房”。

去傣家做客,還會受到主人的“潑水”和“紮線”的待遇。客人到了,門口有個傣族的小攤位,用銀碗盛著浸過花瓣的水,用枝葉輕輕潑在客人身上。在竹樓上落座後,老彌桃會在客人的手腕上系壹根線,祝他好運、平安、幸福。去過傣族村寨的遠方客人,被傣族人民熱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動,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有人稱贊:“是禮儀之邦,壹方樂土。”

除了家庭教育和佛寺教育之外,傣族的禮儀教育還受到西雙版納最高統治者趙偏靈制定的法律法規的約束。

比如土司對百姓的訓誡,爺爺對孩子的教訓,父親對兒子的訓誡,教女人做媳婦的禮儀,對道德禮儀的很多方面都有強制性的規範和約束。法律規定,兒子不能起訴父親,起訴也贏不了。這雖然對法律不公平,但在壹定程度上形成了傣族人尊老愛老的良好民俗。

諺語說:“田中之丘,為谷之魂,村中之老人,為寶。”凡是生產生活中的大事,都要先聽取老村民的意見;重大節日和祭祀活動應由老年人主持;村舍之間的糾紛應該由老人來解決。讓老人走在前面。當老人進屋時,年輕人應該站起來打招呼。只有當老人坐好後,他才能坐下。

飯桌上,讓老人們先坐,先把好吃的給老人們。在傣族村寨,沒有虐待和遺棄老人的現象,家庭充滿了團結、友愛、和諧的氣氛。

  • 上一篇:大唐鎮的文明建設
  • 下一篇:黨員幹部在踐行三嚴三實時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 copyright 2024法律諮詢服務網